浅析本雅明的“灵晕”

2018-02-22 17:43周琦玥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距离感光晕本雅明

周琦玥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

瓦尔特·本雅明在论文《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提到了一个词“aura”,意为“灵晕”或是“光晕”、“灵光”、“灵氛”。本雅明说,随着时代发展,复制技术的进步,电影艺术的产生,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灵晕正在消失,艺术概念、艺术创新以及整个艺术发展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对这种冲击,本雅明的态度是乐观的,这种冲击也被视为“进步”的。随着“灵晕”的消逝,艺术也将走进新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灵晕”?

灵晕与艺术作品的本真性有关,表现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原作的在场是本真性概念的先决条件”,本真性是无法复制的,一个作品在它的复制品面前具有无比的权威性。例如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仿做品,无数人曾惟妙惟肖地临摹过《蒙娜丽莎》;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至今所发现的赝品真假难辨。但这些模仿作,永远无法逾越原作的权威性。真品的本真性,真品的光晕,是真品本身固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真品独特性的表现。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到经历历史岁月的磨蚀,其自身的独特性不仅不会消退反而越发增强。《蒙娜丽莎》诞生之初仅仅是达芬奇的优秀画作之一,但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波涛汹涌的曲折经历,这幅画作蒙上了历史戏剧性的光辉,它是一幅“有故事”的作品,并且是其他作品没有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时间、空间的距离产生灵晕。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写道:“如果当一个夏日的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灵晕。”自然之景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距离感,不管这个距离是极远还是极近,我们站在它的面前总能够亲身体会到“万物有灵”的奇妙感觉。这种奇妙的感觉是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产生的,是在自然景色身上散发出的光晕。本雅明在他的一篇名为《摄影小史》(作于一九三二年)的文章中有过一段描述:“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影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拉近事物——更亲近大众——现今已成为大快人心的趋势,正如同原仅独一存在的事物被复制进而被掌握,令人不亦乐乎。”显然,摄影技术改变了自然的距离感,使得一切都“更亲近大众”,光晕也因此消失。

灵晕产生于崇拜与仪式。最早的艺术作品是为各种仪式服务的,宗教仪式或巫术仪式,艺术作品的光晕与其仪式功能分不开。由于人的崇拜感,这些艺术作品头顶着光环,神秘,不可及。古希腊的艺术家制作的人物雕像,大多是神话人物或是君主,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在希腊人的眼中,运动会上的冠军是半人半神的结合体,这使得希腊人对神的崇拜反映到艺术作品上都带有人的气质,而对人体的雕塑也已折射出他们对强健体魄的膜拜,其中以米隆的《掷铁饼者》为典型代表。雕像在古希腊人眼中便带有独特的神圣的,来自崇拜的光晕。这种光晕会随着日后审美的世俗化而消退。当神学不再占据艺术的首要重要地位时,“为艺术而艺术”的革命让人们能单纯地欣赏艺术作品的世俗美,不再带有对神的崇拜,不再将艺术作品用于任何仪式功能,而只是用作展览功能。距离感、神秘感消失,光晕消退。

光晕是一种脱离大众的“精英文化”的产物。正如前面所说的距离感,光晕因大众的无可触及而存在。在复制技术、电影技术未出现的时代,艺术作品展现出强烈的独特性,但是复制技术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使得作品自身带有的神秘感被拨散,怀着一种想使事物在空间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的欲望,大众欣喜地拉近自己与艺术作品的距离,揭开艺术的面纱,一种“事物的普遍平等感”如此强烈地毁掉了艺术作品的光晕。

光晕展现在舞台上,消失在电影里。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到了电影的发展使得光晕在演员身上消失:“人第一次——而这是电影的结果——必须开动起他整个活生生的身体,但却不得不放弃灵晕。因为灵晕与他的在场联接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舞台上麦克白散发出的灵晕对于观众来说不能同演员割开来。然而,拍摄的单一性却在于摄影机替代了公众。结果是,环绕着演员的灵晕消失了,随机,他所扮演的形象的灵晕也四散殆尽。”因为电影提供不了在场性、本真性,只有舞台剧上的表演能展现艺术的光晕。比如莎士比亚的诸多戏剧《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在剧场被表演过无数次的舞台剧,使人们习惯了戏剧艺术的呈现方式。人们发现在舞台上模仿或者创造任何舞台形象的时候,观众在与之呼应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审美的快感。舞台剧的互动,给了戏剧艺术无与伦比的本真性。当然,本雅明对电影的欣赏是不可否认的,在他看来电影无疑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尊敬和崇拜。

尽管光晕正在消失,但是本雅明对未来的预言是乐观的。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看到复制技术和电影技术给人类艺术史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改变是创新的,进步的,也是无可避免的。缅怀消失的光晕,也大步地走向复制时代,这就是艺术的未来。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凌晨光、王汶成:文艺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距离感光晕本雅明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格斗距离感漫谈
圣诞节的灯光
江国香织文学中女性的孤独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凝固的光
回忆我的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