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秦尉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
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主要以引进好莱坞大片为主,而国产电影主要分为主旋律电影和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第五代导演为主的商业电影,观众的选择并不多。这是中国电影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18年中国电影春节档的势头确实让所有关心中国电影发展的人们为之一振。从2月15日(除夕)到2月21日(大年初六)间,2018年春节档全国综合票房达到57.43亿(含服务费),相比去年的34.2亿,同期增长67%。对比前两年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增长。
截至2月28日18∶00中国内地电影市场2月总票房破100亿大关(含服务费,数据来源自猫眼专业版)的事实,不仅是迄今为止的最强春节档,也打破了此前中国内地最高单月(2017年8月创造的73.7亿元)票房记录,更相当于2010年的全国票房总和。此外,根据boxofficemojo显示,该数据还超过了有史以来北美市场单月最高票房纪录——2011年7月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期间创造的13.95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88.21亿元)。
在见证中国电影诸多历史性时刻诞生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发现国产电影市场惊人效益背后的三大变化。
从2018年火热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以及令人咋舌的整个2月份电影票房统计可以看出,曾经历过无演技流量明星和雷人剧情轰炸的观众们,似乎开始对铺天盖地的营销和宣传有了免疫力,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口碑、质量俱佳的影片。观众的逐渐成熟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影片质量本身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更成熟的自我认知,不以题材为限,为口碑佳、质量好的电影争取更多排片,也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理性,电影口碑和自身质量似乎已成为票房角逐的关键点。
不同于过去,如今一个片子的质量如何,两天内就能得到验证。对于群体效应的盲从也能更大程度地避免,并逐步倾向以电影口碑和质量作为观影风向标。
这一点,被现实数据所充分证明:在有6部春节档影片上映的“拥挤”时间——2018年2月,虽然《捉妖记2》率先同麦当劳、康师傅、苏宁易购等近60个品牌展开联合营销和产品开发,还在年三十牵手央视,占据春晚开播前的“黄金60秒”对影片进行宣传推广,将原有IP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并结合渠道优势等为后来影片树立了优秀营销样本。但是,延续了大年初一、初二登顶的荣耀后,由于口碑下滑(豆瓣评分当日仅为5.2),远远落后于同期《红海行动》的8.5和《唐人街探案2》的7.1分。《捉妖记2》在票房方面很快就败给了《唐人街探案2》,与此同时,前期预售表现一般的《红海行动》后来居上,一跃成为综合票房第二、实时票房第一、口碑爆棚的国产贺岁片。
随着影院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容量的持续扩充。2016年末,全国银幕总数为4.1万块,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电影银幕的国家。2017年国内新增银幕9 597块,继续稳居世界第一;2018年2月银幕又增1 879块,含3D银幕1 819块。为中国电影市场良性发展提供了设施保证。
但是,我们要清楚看到,随着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日益成熟以及影院建设的日趋饱和,影院投资开始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流动,影院建设的城市层级正逐步下沉,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事实上,电影市场逐渐扩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四线城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增加的大部分银幕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且在城市院线市场趋于饱和的同时,农村院线市场正在逐渐扩大。而伴随这些次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票房下沉现象将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二三线城市人口都在百万数量级以上,经济发达,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同时二三线城市影院的投资成本较为合理,市场潜力相对较大,因此成为当下院线竞争的主要阵地。此外,二三线城市观影人次占比亦达到33%以上,构成了保障国内票房的主力军。
从2018年2月的影片票房数据也不难看出,受到春节期间一二线城市人群归乡过年的影响,三四线城市观众观影比率在不断增加,在《红海行动》等片上甚至远超一二线城市。全国总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多数都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电资办资料)。
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市场给2018年2月的中国电影提升了士气,而伴随影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观众消费习惯的形成,看电影已成为春节必备活动之一,甚至在某些电影院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电影作为视听享受的极致体验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没有科学技术地推动就没有电影产业的发展演进,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
几乎与世界电影发展进程同步,中国的电影产业已进入了数字电影时代,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可穿戴设备等更多更新的视听技术正在普及,高分辨率、高帧率、激光等新技术迅速地发展,不仅显著提升了电影的视听质量和观影体验,拓展了艺术表现手段,而且积极推动了电影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
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影院银幕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放映市场的技术进步,电影视听领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同时也倒逼中国电影制作工艺的追赶超越,对电影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放映市场,全世界的电影新技术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都会同步展现,中国影院的放映水准世界领先,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观影环境,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随着4K放映技术、3D电影、IMAX、中国巨幕、4D动感影厅等放映技术的革新以及观众观影感受要求的提高,现代化多厅影院需要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建设良好的观影环境以及购置现代化的影院设备。4K放映技术装备、3D电影、IMAX等先进放映设备的第三代影院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影人群并对电影市场产生支撑作用。
21世纪到来前后,中国电影市场主要以引进好莱坞大片为主,而国产电影主要分为主旋律电影和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第五代导演为主的商业电影,看电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冠以“高消费”的概念,并非人们日常消遣娱乐的主要选择,观众的观影选择也并不多。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转型的重要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制片厂的体系变革,好莱坞商业大片来势汹汹,囊括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11个奖项的《泰坦尼克号》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电影的另一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电影从“高消费”进入了平民消费;网上支付购物的普及,也方便了人们选择观影消费;而国产佳作层出不穷,更使得人们在观影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之后的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期。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引起电影人的高度认识和自觉行为。
静心反观国产电影,好的剧本依旧寥寥无几,类似《红海行动》实属个例。是真的无处发掘好的题材么?或许未必。好莱坞、迪士尼的一些电影,在看完之后很多人都会发出“这么简单的题材为什么人家能拍得这么好看”的疑问。如1998年上映的《花木兰》,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却在美国人的手中赚了钱。而近几年随着IP文化的大热,很多新晋导演因为要吸引投资又将眼光投向了诸如《鬼吹灯》《小时代》等大热IP,但结果如何大家也有目共睹。怎样让更多真正的好题材可以变为好电影,这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如果从投资方到电影人都只想赚快钱,继而给观众吃快餐,那么眼前的黄金期或许也不会维持太久。
尽管2018年电影春节档已经充分展示了三四线城市巨大的电影市场空间,但设施陈旧、环境较差、放映设备老旧的问题,目前是三四线城市电影院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在排片上,一些大热电影的拷贝往往要滞后很长时间才能进入三四线城市,有时甚至是一线城市已经下线的影片才在三四线城市上映。这种种的因素让这块中国电影的“新阵地”无法真正地为中国电影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是因为在三四线城市单个高质量的电影院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无法平衡,是否可以通过调控的手段整合电影院,减少数量,增加质量,让其享受到电影所应该带来的视听享受。另外,社会资本的介入,尽早的改善、占领这片“新阵地”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类型的观众对于电影也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但目前中国电影真正叫好又叫座的题材,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像动画电影,近些年一直没有让人满意的作品,虽然像《熊出没》等动画片也得到孩子们的青睐,但对于成年人来说食之无味。像迪士尼制作的一系列动画电影一样适合各个年龄层面观看的影片,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而这其中又有像《魁拔》一类的模仿日本热血漫画电影的出现,虽然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因为排片不足,使得这部本应再出续集的影片,无奈终止。
那么,拓宽中国电影的领域,让电影产业生产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各类电影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只在单一类型的影片上挖掘和开发,那么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总会有一天河干水枯,只有让中国电影在各个题材类型上都有所建树,才有可能产出精品,也才能让中国电影之路越走越宽。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使得中国的电影文化与产业整体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实现了连续多年地快速增长。
尽管电影市场春节档已经充分展示了未来电影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平时影院人数却比较少。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电影市场的常态化培养,除了生产、制作精良产品外,观影市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让观影不再是节假日井喷式的增长,而是趋于常态化和日常化,当是电影人的美好远景。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之路才刚刚开始,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让中国电影在人类文明、世界文化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所有中国电影从业的人员当下面临的新问题,这条路或许曲折漫长,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这个目标也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