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韦泽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IP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通过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工/旅游等媒体形式实现转换。近年来,IP电影热潮已经占据了国产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14年,中国电影人将其提上议程,这一年中国的电影产业也被称为“网生代”元年。其中,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王放放导演的《黄克功案件》等由戏剧歌曲及小说改编成的作品在市场上琳琅满目,再加上当年一系列IP电影的票房大卖,IP电影的热潮终于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来临。纵观历史发展,IP电影不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大众视野,而是早在电影诞生之后不久便随之出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在互联网时代下形成了新的繁荣景象。
IP电影在很久前就被提出,国内、外均有出现,只是对于IP这个没有具体的概念。目前,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资本涌入用来保护知识产权,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争抢所谓的“IP”。中国电影起源于戏曲,最早的电影《定军山》某种程度讲就是IP电影的一种。而在外国,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改编自狄克森的小说《同族人》,这些作品为IP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范本。随着电影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拓展,IP电影很长时间陷入了停滞。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电影发展进入了“十七年”阶段,很多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影片迅速发展。而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将舞台剧与电影元素结合,可以看作新形式的IP电影。随着白景晟提出的“丢掉戏剧拐杖”理论的提出,电影开始脱离戏剧而成为了更加独立的艺术形式,IP电影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登上电影舞台,小说成为改编成电影的最普遍的类别。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还有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永失我爱》根据王朔小说《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改编。从世界范围来说,美国电影引领着IP电影的发展。在各大好莱坞公司中,漫威公司是以IP起家并得到迅速发展,无论是蜘蛛侠、美国队长还是钢铁侠等都是其公司IP电影的优秀代表作品。IP电影在这个时期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010年由滕华涛导演的《失恋33天》创造了票房佳绩,而以此为起点掀起了IP电影热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IP电影的类别也更加细化,除了小说之外,还出现了由音乐转化成IP的《栀子花开》,由网络剧转化而成的《匆匆那年》,还有电视节目转化成的《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IP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生力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在直线上升。
IP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决定了2010年的复兴是一种必然,但IP电影成功的背后面临着很多争议,其优劣势分析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2.1.1 节约成本
IP电影的类型多样,它的改编源头可以是小说、歌曲也可以是动漫、游戏,这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电影剧本的创作周期,节省了整个电影制作的花费。另一方面来说,IP电影在改编为电影之前已经锁定了属于自己的粉丝群体,这保证了投资人可以很大程度放宽对资金的投入,从而相对成功的在不错的票房中获得收益。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在2015年国庆档强势上映,最终突破了10亿票房,而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与“现象电影”的发展相互影响,或者说IP电影和现象电影存在很大交集,其中之一就是投资成本低而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这为IP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1.2 群众基础
每一个经典IP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粉丝,大IP具有高度的影响力及关注度。归根到底,IP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互联网文化中的观众和读者。起初,他们在作者创作之中就与其交流互动,在后来对其改编发展成为IP电影后,他们会对二者进行比较,引发一些热议或吐槽,大量的原著粉丝对改编后的电影发表意见或评论,不论是喜爱还是谩骂,IP电影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反响及共鸣。很多大IP自带的粉丝就代表了“保本”的票房收入,在推广及发行的过程中,原著及其IP电影均可再次获得热度,致使新一批粉丝涌入。除此之外,知名编剧束焕也曾经透露,某影视公司曾花50万购买了一个女作家的网络小说,最终却根本不用这个故事,只需要一个名字而已。这样的现象在电影行业其实并不少见,获得基础的群众支持,并通过自己的改编及创意,进行二度创作,从而获得成功。
2.1.3 二度创作
基于互联网语境的IP电影制作最重要的是创意,制作过程可以通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解决,而创意是无法通过金钱的得到的,原创性也是目前电影行业所缺少的。一个新的IP出现,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就像一个个小火苗,如果不对其进行保护或发展,也许一下子就会熄灭,在对IP电影的二度创作中,所要做的是就是使这个火苗燃烧成熊熊大火。其中最需要最核心的是创意和想法。因此,根据原版改编成的电影必须经过二度创作才能实现创新,二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IP电影是否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在IP电影中,青春题材的电影占据了较大比重,而这些青春题材的IP来源,多为从作者角度出发,所写的青春校园类小说,在这些小说里,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创造出一些美好的事物或很多的偶然性,然而这些内容与现实校园生活相差甚远,只可在脑海中自行想象,这种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性上视角较窄,由此改编的电影也很难拓宽原本的视角,无法真正引起受众的共鸣。这样的情况更需要二度创作进行修饰,将电影化的语言取代其他IP的表达方式,而呈现出的作品与原则的不同,实现了IP电影独特的艺术效果。
2.2.1 缺乏新意
虽然现在对于电影IP资源的抢夺愈演愈烈,导致我国的IP电影种类也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的IP电影仍处于“新瓶装旧酒”的初级阶段。IP电影这个行当中,大多都是照猫画虎,缺乏新意。尽管走上银幕的IP电影数不胜数,但票房优秀,口碑也不错的IP电影却少之又少。大多数IP电影都只是借着粉丝经济的这股热潮,赚一笔就走,做一锤子买卖。无法带给受众更多的思考。中国IP电影的市场短视化现象十分严重,缺乏精品意识,随着受众对IP电影了解更加深入,如果IP电影依旧是走量不走质,那么长久下去必将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及观众的流失。
2.2.2 注重商业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博弈是电影发展长河中的独特风景线。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资金涌入了电影行业。有人说如今的互联网影视行业的造钱之快堪比新世纪之初的煤炭行业,而资深制片人窦霞说:“这个圈子就是看上去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但是一大批做死的项目都没人提。”资本追逐IP,很多人都是为了盈利,如何把IP变现,而不是真正的对这个IP督责,导致电影的文化属性不断降低,IP电影出现后问得最多的是这部影片的票房怎么样,反而没有人会去问这部影片好不好。
IP电影自2010年之后的复兴,逐渐在2014、2015年走向顶峰。IP电影受到观众的喜爱并让电影产业呈现出新的生机。基于互联网语境下的电影发展应该试图寻找IP电影的生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毋庸置疑,无论是IP电影的受众人群、IP电影的制作人员还是IP电影的运行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Web2.0时代的烙印,IP电影的火爆兴起与电影网生代的发展关系密切。在IP电影火爆以前,扛起中国电影市场大旗的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如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等,他们大都出身科班,学院气息浓重。然而在电影网生代时期,很多IP电影的制作人员并不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是严格的科班出身,如大鹏、韩寒等就是非常典型的跨界网生代导演。他们不像老一辈电影人,把电影创作视为神圣的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电影创作观念的桎梏,一些新奇的观点脱颖而出,把电影当作一个产品,并应用着产品经理人的观念,把电影当作是IP产品的跨界演绎。
互联网为电影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何利用好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平台的出现为IP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小说通过网络引发热议,一定程度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基础;网络电影的播出可以积累一定的观众基础,在实现IP转化之后保证了电影的基础票房;猫眼电影等网络平台通过电影评分,分数的高低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走入影院的意向;豆瓣影评层出不穷,加速了电影研究的平民化进程;《栀子花开》等流行音乐随着怀旧热潮被翻拍成电影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新媒体、网络环境的支持,不仅让IP电影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还对整个国产电影水平的全面提升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行业在当今这个社会得以迅猛发展,而大数据时代也已经到来。维克托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数据时代》中写道:“人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这标志着大数据思维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化,而大数据在电影领域的运用也可谓举足轻重。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清晰的知道受众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对哪类IP感兴趣,便可以依据受众的喜好有针对性的来进行IP改编。除却前期准备工作,在电影上映后,可以对影院进行大数据监测,比如喜爱该电影的受众年龄,观看时间及笑点分布一览无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更多的高新科技应用到电影领域,电影制作方也就可以更为精准的定位受众,从而制作出好的IP电影。
虽然IP电影热潮将商业类型电影的影响不断扩大,但从IP电影本身来说,产业链的不稳定和大众喜好的难捉摸使得IP电影在短时间内无法成为固定的电影类型范本去不断创新,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下,“先发展,再做好”成为了新时期电影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占领电影市场的制高地值得电影人士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