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 江苏 南京 211100)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反思远比课后反思重要的多。
教学反思不能仅满足于“顾后”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课前反思越来越彰显其作用。
1、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课前反思,可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的话,我们就不能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好看但不中用,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益处,最终要轰然倒塌。可见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新的建构,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波斯那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带领我们从经验迷宫走向智慧殿堂。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将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这些经验永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教师养成课前反思意识,形成课前反思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样的的教师总是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它有助于教师形成
爱岗敬业、虚心好学、严格要求自我、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从而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前反思,包括对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教材内容取舍、补充与延伸,教学策略选择,对教学重难点思考,内容组织,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确定,媒体的使用,学生参与预测,教学效果初评,等等。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和完善。
反思自己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有没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思考。
例如一开始我制定《我爱我家》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能力目标:学生列举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说明父母履行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备好课后我再度审视这一目标,反思农村孩子的家庭特点,认真反思后觉得这样的设计不能体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不具体。于是,我对目标进行了认真修改,修改后我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百分之百的学生知道说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够说出父母对子女的义务。能力目标:百分之百的学生能够通过小时候父母家庭奉献的事例,感知父母对我们的爱,说明父母履行了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义务,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家庭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从心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决心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而这一目标的更改就是课前反思的结果。通过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的分析结合农村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现状才最终形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2、反思自己在备课中对教材资源的把握、提炼和整合是否恰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典型,具有层次性。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做不到用教材去教,课堂上则会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学科特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仔细研读教材,透彻理解教材,学会整合教材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备课中,我一开始对“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是分开来设计的,后来发现这种设计使课堂教学太松散,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对教材内容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觉得这三个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这是一个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可以将三个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分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第二步,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夸夸我们的老师,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第三步,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经过修改后的主题活动,更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也节省了时间,后来的课堂教学证明这样做有助于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反思学生主体性有没有实现,教学设计能否体现教学主体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
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于在经验、教训和教学理念、策略、条件,以及学生、班级的基础之上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还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课与上节课的联系多大?”“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实际相适应”,“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得到健康地发展”,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