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军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00)
初三年级一次测试,其中语文试卷最后的作文题如下:
最美人间四月天,又逢稻香蛙鸣时。当久违的蛙鸣“呱呱”响起时,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请以“又闻蛙鸣”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样的文题来自我们身边的乡村生活,青蛙是农村孩子比较熟知的事物,蛙鸣也是夏季乡间熟悉的声音。我想,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这样作文命题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乎其胃口的,应该会有一番感想、感触的。
然而,批阅时才发现我有点想当然了。“又闻蛙鸣”,如此富有诗意的选题,人间四月天,千里稻花香,清风明月夜,又听到一阵阵的“呱呱”蛙鸣,久违的感觉又涌上心头,想起了过去的种种生活场景,想起了曾经的人或事。就初中学生而言,可以以“蛙鸣”为线索,展现过去美好景色,优美环境,甚至可以对比当下,体现环境的改善,引发感慨,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可以以“蛙鸣”为载体,回忆温情过去,过去的温馨生活场景,过去的恬淡生活,像鲁迅的《雪》那样;当然,也可以借助“蛙鸣”,展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呱呱”蛙鸣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如朱自清的《春》那样。
这样命题完全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但笔者在批阅时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如此的缺少生活体验,缺少诗意情感,缺少生命感悟。有学生开头提及“蛙鸣”,而后文却与“蛙鸣”毫无关联,写自己生病父母深夜送医院治疗,写自己深夜独行父母暗地护送,写自己儿时与伙伴的某些趣事等等。有学生借“蛙鸣”而写青蛙,写自己过去与小伙伴捉青蛙、玩青蛙,甚至杀青蛙取乐。更有甚者,有学生连青蛙是怎样,蛙声是如何都不清楚,以为蛙鸣“吱吱”,一“吱”到底。这样的作文,一凑二抄三套,凑材料,抄范文,套格式,模式千篇一律,内容空洞乏味,弄虚作假,文散无心,成了完成任务的填鸭式活动,没有生活的丰富多彩,没有生命的自由呼吸,更何谈诗意的栖居。
当前的作文教学“为考是图”、学生作文“唯分是瞻”,作文教学沦为应试的手段,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原本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被涂抹得空洞、单调,乏味;原本使人情感愉悦、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变成了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因此,当下作文教学呼唤生态作文。《语文课程课标》中对学生的作文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真实地体验感悟生活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作文应该是表达者的“心声”,应该是表达者的“有感而发”。
作文的源泉源自于学生真实、丰厚而厚重的生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是生态作文的前提条件。茅盾先生曾经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更多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认真领略自然,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用心品味生活。为此,学生的作文才能少一些虚假、捏造,多一些真实细腻的生活本真。
如有学生在这次习作中作如下描绘:
黄昏时的蝉静了不少,万物开始疲了,就连一向炽热太阳也变得温和。如果说,白天的舞台是蝉的齐唱;那么,夜晚的时间便是蛙的合唱。夏夜的星光与月光相映,明亮的连水底似乎都一览无遗。万物都在休养,唯独蛙偏爱这时鸣叫,蛙鸣声此起披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
生态的课堂追求的是自然本真,那么生态作文则是强调“以人为本”,“我手写我心”,让写作者情动于中,文发乎外。生态作文就是依据《语文课程课标》,强调作文来源于生活,强调作文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和感悟。因此,生态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具体的过程之真、情感之真,思想之真,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态之文,绿色之文。
这次习作中有同学这样写到:
独自徜徉在绿荫小道上。路两旁是秀颀的青山,潺潺的溪涧。倏地听见几声蛙鸣,空谷传响,眼里已是止不住地闪烁了。……蛙塘里的蛙日益成长,菜畦中的菜也逐渐成熟。小白菜,黄花菜,还有些长的快的马兰头,争妍斗艳,千姿百态。小番茄提着火红的灯笼,照着花菜身上的露珠。几只山鸡在其间踱步,真是好不惬意。我总是缠着爷爷在这蛙塘边的绿畦里玩耍。有时拔上一株未长大的小青菜,有时捉一会小蚂蚱,有时又追着山鸡满地跑……黄昏下,我和爷爷坐在田埂,随手摘下几根小黄瓜,在衣服上擦几下就塞进嘴里尽情咀嚼,满嘴的阳光味。……蛙塘里的“呱呱”声此起此伏,一会儿高亢激昂,一会儿幽静绵长,一会儿跌宕起伏,颇有种阿炳《二泉映月》的味道。一切如画一般优美。
生态作文教学最核心的标志是作文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当下的作文教学往往出现种种“非生态”现象,一味为迎合“高、大、上”的功利化的目标,教师给予了很多“指令性”要求,而脱离了学生身心,背驰了生态语文学习规律,束缚了学生思维,僵化了情感体悟。学生在“唯分是瞻”的思想作祟下,不问皂白,弄虚作假,假话、大话、空话、废话连篇,“言而无物”,千人一面。
如学生习作所写:
……已经很久未闻蛙鸣,但当我看到旧时的池塘,心中泛起一股酸楚。池塘早已填满泥土,盖上新房,那棵浓密的大树也早已变成一块腐朽的木桩。唯有蛙鸣萦绕在耳边,我一边听着蛙鸣,一边沿着土路,走向家。
总之,生态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生态作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舞台,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指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写出骨血丰满、思想深刻的富有灵气之作,真正的生态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