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背景下的苏州城内水系变化简述

2018-02-22 14:34袁琼岚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城东山塘水系

袁琼岚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江苏 苏州 215000)

大运河2014年申遗成功后,京杭运河大部分都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对待运河的保护与思考将具有遗产的特点。苏州作为运河沿线重要的城市,将整个环城河作为运河遗产的一部分进行保护发展。苏州城市的环城河与内河河道互为整体,交错综合,经历几代,终成完善的交通系统。苏州古城的运河遗产除了环城河外,古城内还包括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与盘门,均有水体。遗产视角下的苏州古城河道必然回到最初运河的功能去理解其变化发展。

大运河作为横贯南北的母亲河对流经区域的交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厚的影响,申遗文本将大运河的这种功能描述为“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明清两代扮演着重要社会角色的漕运便依托大运河开展,江南地区物产富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正是基于江南赋税沉重的基础上的。清代的税收自雍正后采取摊丁入亩的政策,同时部分省份还需缴纳漕粮。“漕粮为军国重务,白粮系天庾玉粒”,漕运的地位在封建王朝可谓重大。

苏州地处江南太湖流域,历来被视为江南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代始,苏州地区承担的赋税漕粮就非常重,“明万历六年,苏、松、常三府占全国人口5.77%,占全国耕地2.85%,承担着全国赋税的14.59%,清嘉庆二十五年,苏、松、常、太四府州占全国人口4.09%,占全国耕地2.55%,承担着全国漕赋的20.35%、地丁银的6.15%”。在这种背景下苏州地区的漕运也十分繁忙,京杭运河苏州段船只往来频繁,苏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华城市也与运河带来的交通商贸有关。

清代苏州城市格局与之前没有大的变化,清代前期漕运及商贸运输主要走山塘河、上塘河进入苏州古城再南下,而18世纪中期后,两河淤积严重,改走胥江。商贸重心从北段的阊门转到南部的胥门,阊门自唐代山塘河开挖后逐渐形成商贸聚集地,明清时期的阊门已是苏州城内最繁华地段。作为漕运的基础设施仓储设备在苏州城内的建设也逐步完善。明宣德年间政府在古城东部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设置五个仓储设备:青丘、席墟、荻溪、苏巷、济农,位置靠近娄门。后又在阊门、胥门一带陆续设立永丰仓、和丰仓、浒溪仓等若干。清代的仓储建设多沿袭明代,如清同治年间的和丰仓、长洲漕仓、元和漕仓在明代都有迹可循。这些仓储的地理位置均位于交通便捷的地块,苏州水城的主要交通是水运,居民日常生活及货运都依托河道进行。几个漕仓临水而建,自可“浚河通舟直抵仓岸”。

苏州自宋代以来城内水系便已发展成熟,“三横四直”的主要河道脉络形成。明代末期,公元1639年,江南巡抚张国维编纂《吴中水利全书》,录有《苏州府城内水道图说》,指出:明代重视水利,苏州城内河道一直在疏浚发展,至嘉靖年间,苏州城内水道长度已达历史之最,而明万历后,城内河道已经开始被侵占或是淤积,呈现出缩减的趋势。明代城内水系较之前朝有一个变化特点:城南水系得到了大范围的联通,城东也偶有新增支河。结合明代漕运及运河商贸多集中在城东的特点,可理解城东的发展。而城南水系的联通则也有官仓仓储设备建设的原因,“廒宇轩豁,垣墙周峻,前后凿垣为门,门皆临水”,新开通的支河可以直通官仓,方便漕粮运输。

清代不光漕运制度沿袭明代,在苏州城市治理方面也没有大的变动。清代前期,苏州城内治理河道主要集中在外城,据苏州地方志记载,大规模的河道治理中只有雍正九年及乾隆十一年有疏浚城内河道的记录。苏州古城水系在清初已经开始退化了,和明代晚期的河道图进行对比最明显的便是城北西面水系的减少,横河加紧萎缩、填埋。探究其原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有的研究认为是清代前期在明代末期江南大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不断增加,清代人口更多,江南低湿地域遭到过度开发。这个大背景下人水争地,苏州很多地方“叠屋营构,跨越侵逼。且烟火稠密,恢滞陈因。”填河修筑人类的活动场所变得不可避免。其实,清代前期不仅城内水系减少,城外的山塘、上塘河也淤塞严重,但有记录的大型疏浚工程只在乾隆二十六年有过一次疏浚山塘。

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政府组织官民大规模疏浚府城内河道,并记录刻石,有嘉庆二年间石刻《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图中描绘的河道大致与清前期差不多,仅城东的支河稍微缩短。苏州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集中在城东,且大运河水运也主要依托城东环城河及山塘、上塘河。清中期后,大运河漕运与货运逐渐不再走山塘河、上塘河,而是往南折胥江过胥门进入城区,而此时城东支河减少就是位于阊门至胥门一段。清代前期到中期苏州水网基本平衡,虽有减缩但是并不突兀。

清末民初是苏州城内水系继续退化的时期,城市主干道“三横四纵”都有所改变。考察民国十年的《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和民国十六年的《最新苏州市全图》,可发现民国时期的地图和明清相比可见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直河断流,特别是第二直河的缩短。除清末战争影响、近代市政建设、居民生活需要的因素,清代水政的荒废以及内河漕运的废弃也是重要的原因。清道光六年开始办海运,苏州的漕粮由上海开始经北上,大大降低了大运河的流通量,而运河本身北段的淤塞也使得南北商贸降低。光绪二十七年,江苏省停止征漕。运行几百年的漕运一旦废止,运河经过的苏州古城的外河道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位于城内的官府设立的漕运仓储自然也慢慢废止。

苏州古城内的河道与外围的水系沟通连接,通过运河或是自然河道的勾连形成了几层水网结构,郊区的太湖、金鸡湖等大的湖泊又可作为泄洪地,所以水网支撑起了古城的骨骼。清代苏州城内内河河道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清末,但是由于交通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大的影响,依托外围的水系支撑苏州还是一个大范围的水城。

大运河作为现行的活态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我们必须要用遗产保护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漕运作为运河曾经政府赋予的主要职责应该被关照,清代苏州古城的水网变化总体上是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和清代漕运的兴废有相应的联系,这个变化趋势符合漕运对流经城镇发展起到的影响条件。

猜你喜欢
城东山塘水系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综合活动:等等,绣球花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城东早春》
山塘老街上寻味苏式生活
山塘七里最苏州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