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2017年下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提升学生言语智慧”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笔者上了一节公开课——《大禹治水》(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以及富有智慧的精神品质。学生对大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很容易通过文中的相关词句感受到,唯独“富有智慧”是学生较难体会到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引入了一段课外资料,在三次执教过程中,分别在不同的时段呈现,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课外资料是:禹的父亲鲧(gǔn),他治了九年的洪水,哪里有洪水就去堵哪里,结果失败了。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挖河劈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最后取得成功。
在第一次执教中,课外资料是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学完以后出示的,以老师介绍的方式来告诉学生。
在第二次执教中,在课文学完之后出示这段课外资料,还是以老师的介绍告诉学生。
第三次执教时,在文字表述上将这段课外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删去了“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挖河劈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最后取得成功”这一部分,并将这段课外资料放在学习第2自然段的过程中出示。
师:谁来读读?禹先做了哪些事?
(出示:他历经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
过渡:仅仅是观察水流和地形就如此艰辛,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谁来读读禹又做了哪些事情?
(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读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禹的父亲鲧(gǔn)。(PPT出示课外资料)从这里你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能吃苦的人。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笔者原以为在第2自然段学完后出示这段课外资料,通过拓展介绍,学生就能说出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但结果是,有学生说禹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有学生说禹是一个伟大的人。没想到学生还停留在禹历经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的情境中,笼统地概括出禹是伟大的人,没能突破难点。
师:课文学完了,(手指板书)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禹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制服了——滔滔的洪水,同时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大公无私。
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想起了鲧(gǔn)——禹的父亲。(PPT出示课外资料)从这里你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吃了很多的苦。
生:我觉得他大公无私。
课文学习完毕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词条,呈现板书:千辛万苦、大公无私。原以为学生还能读出禹的“富有智慧”,结果没有想到学生还是停留在禹的大公无私、吃苦耐劳的精神上,还是没能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请齐读第一自然段。洪水真凶猛啊!老百姓无家可归,真是太可怜了。禹见到这样的洪水,心想(一想)——
生:我一定要治理好洪水,让老百姓不再无家可归。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师:禹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说他先做了什么?
(出示:他历经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
师:禹吃了这么多苦,就是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在查看水流和地形时,禹一定想起了自己的父亲。(PPT出示课外拓展资料)黄帝看到洪水泛滥,于是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的方法是哪里有洪水就在哪里堆泥土,想要堵住洪水,结果鲧失败了。禹想(二想)——
生:禹想,我一定要完成父亲的心愿,制服洪水。
生:禹想,我不能再用父亲的方法,不然我也会失败的。
生:禹想,我要换种方法,一定要制服洪水。
师:是啊,禹一定在想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呢。而要想把洪水引入大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看清复杂的水流和地形,找到哪里需要挖河,哪里需要劈山。
师:禹又做了什么?
(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禹终于成功制服了洪水。相比禹父亲的方法,你可以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想)
生:我觉得他很会动脑筋,因为他能换种方法治理洪水。
生:我觉得禹很有主见。
生:我也觉得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因为他会想办法。
师:是啊,“有主见”“肯动脑筋”“换一种方法治理洪水”,这就是“有智慧”!现在你还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大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
在学习第2自然段的过程中,在了解了禹历经千辛万苦之后,适时地出示课外拓展资料,并引导学生多次展开想象,最后,有学生说禹很聪明,因为他能换种方法治理洪水;有学生说禹很有主见;有学生说禹是一个肯动脑筋的人。这时学生的答案都能围绕聪明、肯动脑筋来回答。在学生提到的“有主见”“肯动脑筋”“换一种方法治理洪水”的基础上,笔者送给了学生“智慧”这个词。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说出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至此,难点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要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它的有效性,要想一想这样的设计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生长。课外资料的引入更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时机,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儿童言语智慧的自然生长。
低年段学生由于其思维意识偏向于形象思维,思维跨度小,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强,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分解成几个小的台阶,一层一层地引导,层层深入,从而促进低年段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在第三次执教中,笔者巧妙铺设了三层台阶:
第一层台阶,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时的视频,使学生直面凶猛的洪水,站在禹的角度思考:禹见到这样的洪水会怎么想。
第二层台阶,让学生认识到父亲最终治水的结果是失败的: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大禹目睹父亲的失败,会怎么想。
第三层台阶,让学生对比禹和父亲不同的治水方法,思考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三层台阶的铺设,层层引导,给学生三次想象的空间,让课外资料在最后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学生经过第一次思考,了解了大禹治水的目的;经过第二次思考,理解了禹治水的决心;经过第三次思考,感悟到了禹治水的智慧。这样,教学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很好地引发低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课外资料如何呈现,也是一门艺术。呈现的方式正确,就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