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源于精心设计
——以统编二上“给词说话”教学为例

2018-02-22 11:51孙雨亭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风景区泰山习题

孙雨亭

统编二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给词说话”训练。比如,《玲玲的画》:用“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黄山奇石》: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难忘的泼水节》: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等等。习题设计既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玲玲的画》,学生借助编者所给词语,找到玲玲情绪变化的原因,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能力;又指向词语规定的具体语境的表达,将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巧妙融合。

可见,“给词说话”是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训练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技巧与方法。笔者以上述“给词说话”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谈精彩课堂背后的精心设计。

一、“给词说话”的设计要由扶到放

低年级学生的说话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模仿,这就要求说话教学要有扶有放。“扶”就是引导学生学说别人的话;“放”是引导学生套用别人说话的句式,说自己想说的话。“由扶到放”的设计主要是解决低年级学生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先“扶”着学生走,学生才能在发展语言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快。

近期,我的工作室刚举办了一次以“凸显年段特点,探索语用策略”为主题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执教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巩固识字,读说结合”环节,课件出示了课后习题: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

风景 景色 风景如画

秀丽 秀美 一枝独秀

著名 名字 名不虚传

闻名 新闻 百闻不如一见

教者先指名检查字音,在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后,问:“谁能尽量多地用上这里面的词语,说一说你熟悉的景物?”学生一片沉默。教师又不断引导。一只小手举起来,用上了“景色、秀丽”两个词语。后来,无论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总是说得磕磕绊绊。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第一自然段后,出示“闻名中外、风景区、秀丽神奇、尤其”几个词。

师:谁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用换词法、举例法、分拆法理解词义。)

师:谁能用上这四个词语说一说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用词复述第一自然段内容)

师:把黄山风景区换成泰山风景区,谁会说?补充一点:泰山在山东省中部,著名的景点有“泰山日出”“泰山十八盘”“泰山松”“泰山云海”等。(出示景点图片和名称)

生:闻名中外的泰山风景区在山东省中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泰山松,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师出示泰山风景区图片,帮学生理解“风景如画、一枝独秀”等词语的意思)

师:假如刚才你说的内容是在新闻中看到的,而寒假时,你登了一次泰山,你能不能用上“风景如画、一枝独秀、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里面的词语,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呢?

生:新闻中说,“闻名中外的泰山风景区在山东省中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著名的迎客松,一枝独秀,有趣极了。”寒假,我和爸爸去登泰山,那里风景如画,果然名不虚传,迎客松伸出的枝叶就像欢迎游客的手臂,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课后题所给12个词语,只有“名字、秀美”没有用上。)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效果——精彩源于精心的设计。在案例一中,教者只是做了教材的搬运工,课堂无精彩可言。在案例二中,教者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仿说内容和当地的景色资源。用词说课本内容为“扶”,引导说身边的景物为“半扶半放”,创设情境说所见是“放”,这样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才绽放了课堂的精彩。

二、“给词说话”的设计要由易到难

《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后习题:“朗读课文。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完成这样的题目有很大的挑战性:能完整地讲述这件事不容易,即使勉强讲述,也很难讲出故事的趣味性。因此我做了如下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出示“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让学生带上表情,甚至加上动作朗读词语。

学生们有的伸拇指指向自己读“得意”,有的做擦泪状读“伤心”,有的微微点头读“满意”。

2.让学生画出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带着感受读。

由于学生有了理解读词、感情读词的基础,很容易就读出了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玲玲的画,引导学生用“因为____________,所以玲玲得意地端详”完成说话。学生会说后,再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说话训练。

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玲玲伤心地哭了。

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玲玲满意地笑了。

教师有了怎样说的方法示例,使后面的训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3.出示“得意”“伤心”“满意”,激励学生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把有因果关系的三句话简单地组合起来。

师:去掉“因为、所以”,谁还能讲呢?(学生再讲)

师: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谁还能讲一讲呢?(同桌互讲,生展示)

生:星期天,玲玲画了一幅漂亮的画——《我家的一角》。画上有鲜花、电视,还有舒服的沙发。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嘴角上扬,有得意洋洋之态)。可是水彩笔“啪”地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语气伤心并做擦泪状)爸爸听到玲玲的哭声,走过来,拿起画,鼓励玲玲再画点什么。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画比以前更好看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课堂的精彩源自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源自基于学情的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有了带着表情、带着动作的读词,学生才能读出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有了第一次运用关联词语说话的方法引领,学生才能结合课文,完整地表达文中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诸多的铺垫和化难为易,才有了最后课堂精彩的生成。

三、“给词说话”的设计要兼顾差异

第一学段写话、说话,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所以“给词说话”应兼顾差异,从差异出发,为了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说话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信表达。

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的给词说话训练可以这样设计:

1.读通语句,感受场面。本环节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是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2.再读段落,圈画词语。这个环节是训练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总理动作的词语,进一步感受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3.创设情境,给词说话。出示课文配“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几个词语的插图,在会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前面加上适当的动词,然后连词成段,说一说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用上两个是优秀,多用一个可以评特优。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举手全班交流。

交流中,教师从用词的数量、适合场合的声音、习惯以及说得是否有条理等方面表扬鼓励学生。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为了降低难度,先让学生圈出与名词搭配的动词;为了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提出了具有激励作用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用上两个是优秀,多用一个可以评特优;为了树立学生说的自信,教师从不同的评价维度给予学生鼓励。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兼顾了学生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信表达,才会有课堂的精彩。

猜你喜欢
风景区泰山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