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学融进游戏里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及点评

2018-02-22 11:51执教祁玲娟点评金晓芳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葫芦蚜虫生字

执教/祁玲娟 点评/金晓芳(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葫”“芦”“藤”“啊”等生字,会写“棵”“谢”两个生字。

2.在“猜葫芦”“送葫芦”“挂葫芦”“摘葫芦”等游戏中识字学文,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3.初步理解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教学流程】

一、“猜葫芦”游戏,提出主要问题

师:初次见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怎么样?(老师出示一个葫芦图片)。

师:猜猜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

生:这是葫芦。我在奶奶的菜园里看到过。

生:我在饭桌上见到过,妈妈用葫芦放汤喝。

师:看来你们对“葫芦”非常熟悉。(把图片贴左边,又拿出一张整棵葫芦植株图片)再来猜一猜,还认识吗?

生:这是葫芦藤吧。

生:这应该是葫芦架。

师:孩子们刚才说的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整体还是称为“葫芦”。看老师写“葫芦”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板书生字“葫芦”)

生:我发现“葫芦”两个字都是草字头。

生:都是上下结构。

生:“葫”字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是一个“胡”字。“芦”字上面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户”字。两个都是形声字。

师:你可真了不起,连形声字都发现了。再看看读音,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葫芦”中的“芦”字,单独一个字的时候,是读第二声的,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老师引导读好轻声)

师:(指着黑板上的两幅图画,故作发愁状)哎呀,这可怎么办呀?这个是葫芦,这个也是葫芦,怎么区别呢?

生:我觉得一个是一个个的果实,一个是有架子的。

师:这样说有点复杂呢。

生:左边的可以吃的,右边的不能吃。

生:左边的是葫芦果,右边的是葫芦架。

师:都不是区别得很明白。老师倒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通过加量词的方法来区别。可以填什么量词呢?[添加板书:一( )葫芦]

生:一个葫芦。

师:(再指着右边植株的图片)你们看,这里又填什么量词呢?

生:一棵葫芦。

师:哇,厉害了!(板书“棵”字)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一株葫芦。

师:真了不起。(板书“株”字)看,我们刚才玩了“猜葫芦”的游戏(出示“猜葫芦”界面),又通过加量词的方法,区别了植物的果实和整棵植株。这个办法又简单,又方便。(把课题补充完整,然后分别指着课题和两幅图,引导学生质疑)那么,看着这个题目,又看看这两幅图,你的小脑瓜里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生:我在想,这个人要的到底是“一个葫芦”还是“一棵葫芦”呢?

师:问得好!现在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打开语文书。(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标好段;2.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所有“葫芦”的词都用铅笔圈出来,并且思考一下刚才的问题。)

【点评:课文有一个知识难点,就是对于葫芦果和葫芦植株的区别。如果学生学习课文时无法理解它们的区别,就会对整篇课文以及寓意的理解造成阻碍。祁老师这样设计,每一个问题的把握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题,还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抓住了主要问题,迅速找到了一条阅读主线,发展了高阶思维。同时,游戏道具使用恰当,整棵葫芦植株图片不仅起到区别的作用,同时创设了葫芦藤教学情境并贯穿全文,可谓设计精巧,一举多得。】

二、“送葫芦”游戏,厘清两个“葫芦”关系

师:都读完了,圈出了多少个“葫芦”?

生:九个。

师:那好,我们再来做一个“送葫芦”的游戏(投影出示“送葫芦”界面)。

(教师分发带“葫芦”的句子,学生纷纷上台“送葫芦”。)

师:谁有火眼金睛,有贴错的吗?

(两个学生贴错了,下面有学生发现后,立即上来重贴,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师:“送葫芦”的游戏好玩吗?看黑板上不同贴法的句子,现在你知道那个人要的是“一个葫芦”还是“一棵葫芦”呢?

生:(异口同声)要的是一个葫芦。

【点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并在“送葫芦”游戏中厘清了“一个葫芦”和“一棵葫芦”的关系,有序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突破了理解难点,为理解寓意打下基础。】

三、“挂葫芦”游戏,识好字读好文

师:还想玩游戏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玩“挂葫芦”的游戏。这节课咱们先学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看,这是故事的开头!(课件呈现)

师:故事开头读得好,有奖励,老师会在这棵葫芦上挂上小葫芦(手指着“一棵葫芦”图片)。如果你们能帮老师挂上十个甚至更多的葫芦,老师会送给大家一样礼物。礼物先保密。谁来读第一句?

(学生读得较为平淡)

师:故事开头要有一种神秘感,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再试试。

(生读得有感觉多了)

师:一下子就领悟了,老师奖励你一个葫芦。(在“一棵葫芦”图下画上一个小葫芦)

师:第二句(出示句子,略)。在读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个生字——“藤”(出示字卡)。谁来读准这个字?(引导读准后鼻音)

师:知道“藤”吗?到黑板上来点一点“藤”。(有孩子到黑板上来指明“藤”)对,植物的藤就像我们的手,能让植物往上攀爬。你知道哪些植物有藤呢?

生:南瓜、葡萄、西瓜。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有藤的植物,你认识吗?(课件欣赏:牵牛花、爬山虎、南瓜、凌霄花)。(继续引导读好句子)

(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听她朗读,你觉得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棵葫芦长得很一般。

师:那你们知道“长得很一般”的原因在哪儿吗?

生:读得太随随便便了,声音也太轻了。

师:对了,要让感情不随便,有一个好办法——把你认为特别强调的词语读重音。谁来试试看?

(生读得抑扬顿挫)

师:哇,真不简单,老师忍不住想给她挂上一个小葫芦。(先画一个小葫芦,接着邀请了同学们推荐的“班级朗读大王”开展朗读挑战。)

师:接下来读第三句。读之前,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生字——“啊”。(板书“啊”,引导读得又轻又短。)

师:这个“啊”字在这里发生了变调,因为前面的“芦”字韵母是“ú”,那么“啊”这里要读“哇”(随机板书“哇”)。像这两个词,都是什么词?

生:语气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语气词呢?(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

生:呢、呀、吗、嘛。

师:这么多的语气词,你观察一下,有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这些语气词都是口字旁。

生:我发现这些语气词都读轻声。

生:我发现这些语气词很多都是形声字。

师:你再看看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生4:我发现这些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

师:老师也发现一个——语气词里往往包含着一种感情。你看,这句话的“啊”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惊喜、激动、自豪。

师:那好,就让我们带着惊喜、激动、自豪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有滋有味)

师:嗯,把自豪都读到了脸上,真让人喜欢。(随机点评,随机画上小葫芦。)

师:一起数一下,挂上了几个葫芦?(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数:一、二、三……)八个葫芦,还缺几个葫芦呢?不急。谁能读准这几个词语?(投影出示:小葫芦 葫芦藤小花 绿叶)

生:读得很标准。

师:看来这难不倒你们。那么谁能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

[幻灯片出示:( )的小葫芦( )的葫芦藤( )的小花( )的绿叶]

生:可爱的小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

师:课文里说“长满了绿叶”,那么这里可以填什么?

生:茂密的绿叶。茂盛的绿叶。

师:真棒!把这四个词组排排序的话,你们又会怎么排呢?

[全班同学整理出了顺序:(细长)的葫芦藤→(茂密)的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排?

生齐:因为这是植物的生长规律。

师:(随机奖励学生,画上了几个小葫芦)现在一起数数,已经挂上了几个小葫芦?(12个)哇,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孩子们兴奋地鼓掌)

【点评:在玩“挂葫芦”的游戏中,学生沉浸其中,主动练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如认识了“藤”“啊”等生字,完成了语气助词和动宾词组的训练,并厘清了植物生长规律。课文读得很透,游戏也玩得很开心。教师把自己当成游戏者、引导者、激励者,主动挑战班级朗读大王,把认字学词等学科知识不紧不慢地融进游戏里,并手画“葫芦”作为奖励,扎实有趣。学生明明知道挂上的“葫芦”是假的,但是为了挂上自己努力得来的小葫芦,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分不清是在游戏还是在学习。教师心中有预设,而学生浑然不觉,这就是游戏教学的魅力!】

四、“摘葫芦”游戏,延续情境识字读文

师:不过,奖品要保密一下,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玩一个游戏——“摘葫芦”。(课件出示“摘葫芦”)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次还是有奖励,谁读得好,我们就把葫芦一个个摘下来。如果都掉光了,老师再公布那个奖励。有信心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别急,读之前先认识一个词语——蚜虫(出示词卡)。你知道蚜虫吗?

生:我知道蚜虫是一种害虫,农民伯伯很讨厌它。

生:我知道蚜虫专门吃植物的枝叶,是坏虫。

生:我知道蚜虫小小的,成群结队的。

师:同学们了解得挺多的,行,老师就给你们看看这些可恶的蚜虫。(课件出示蚜虫图片,孩子们脸上都出现了讨厌蚜虫的神色)好恶心,是吗?那么,想想这段话该怎么读。

师:(指名读)你在读这段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很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葫芦就这样都没了,真可惜啊!

师:你看,这就是把书读到心里去了。(随机擦掉一个葫芦)谁还想读?

师:(继续指名读)小朋友眉开眼笑,挺开心的。(笑声)

(生再读)

师:悟性不错,马上伤心得眉头都皱起来了。奖励你的进步。(随机又把一个葫芦擦掉了)

师:(继续指名读)你看,他的葫芦是一天功夫就掉光了。

师:他的葫芦掉了好几天。(掌声)(随机又擦掉一个葫芦)

师:每个同学都读得那么好。(随机把所有的葫芦都擦掉了)现在揭开大奖谜底:奖励大家看一部优秀儿童影片——《宝葫芦的秘密》。

师:(指着图画)孩子们,一个个那么可爱的葫芦就这样全都掉光了,你在想什么呢?

生:这个人现在一定后悔了。

生:那个人连蚜虫都不愿治,现在葫芦一个都没有了,真是自作自受呀。

生:老师,为什么没有管叶子上的蚜虫,那些藤上的小葫芦怎么就会掉下来呢?

师:孩子,你真会思考。是呀,那个人要的是一个个的葫芦,为什么最后失去的是整棵葫芦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点评:“摘葫芦”游戏,是顺应故事情境设置的有关联游戏,继续帮助学生认字读文。“在读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个生字——‘藤’。”“别急,读之前先认识一个词语——‘蚜虫’。”教师总是巧妙地交代游戏任务,使教学目标和游戏目标融合在一起。好的游戏本身成为一种奖励。“猜葫芦→送葫芦→挂葫芦→摘葫芦”,随着游戏的推进,学生沉浸其中,越学越来劲儿,自觉地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难关,体验成功挑战学习任务的愉悦。】

五、角色体验游戏,用心写好字

师:看,这节课我们开心地玩了四个游戏(课件出示:猜葫芦→送葫芦→挂葫芦→摘葫芦)。现在我们要安静写字了。(课件出示两个生字“棵”和“谢”字)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左右结构,一个左中右结构。

师:(故意走到两个孩子中间)这两个孩子,我采访一下。你们两个人坐在这张桌子前,觉得舒服吗?

生:舒服。

师:你呢?

生:我也觉得舒服。

师:那如果老师坐到你们两个人的中间,一起上课,你们觉得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可是现在桌子只有一张,却要坐三个人,大家出出主意,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旁边两个坐开一点儿。

师:啊,那坐到桌子外面了总不行。

生:要么衣服穿少一点。(笑声)

师:受冻啊,这太可怜了。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减肥呗。怎么减肥呢?大家看,言字旁,哪一笔要减?

生:横折提的横要缩短。(教师范写言字旁,学生跟写。)

师:“身”,哪一笔要减?

生:横折钩的横要缩短。

师:来,再一起来写。(教师范写“身”字,学生跟写,并给“谢”字找朋友。)

师:“谢”是一个很温暖的词语,希望生活中能多用这个词。

【点评:这是一个游戏教学理念下经典的写字教学片段。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四大游戏,帮助学生梳理了前段学习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收获,接着灵机一动,结合坐位置体验拥挤的方法教写左中右结构的生字,解决本课写字重点。整节课把教学融进游戏里,设计用心,却又不着痕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葫芦蚜虫生字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蚜虫婆婆
读儿歌识生字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生字辨识大闯关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