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王元小学 韩朋朋
笔者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二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好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孩子产生高品质的数学思考,要以好玩有趣的数学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思维在生动中走向深刻。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时,由于该内容难度不大,缺乏挑战性,激不起学生思考的热情,也点不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而又富有思考性的益智游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游戏规则:准备好从1到10的10张扑克牌,其中“10”算作“0”,男女生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玩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两人轮流抽牌四次,每人每次抽一张牌再放回,把抽到的数字依次写到黑板上相应位置,组成的四位数(或不足四位)大者获胜。确定把抽到的数字放在哪一位时,下面的同学可以给本组代表提建议。
扑克牌游戏是孩子们常玩的游戏,本节课在例题教学后引入抽牌组数比大小的游戏,一下子就将学生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思考热情被点燃了。游戏时,抽牌的代表在紧张而认真地思考,没想到的是,台下的孩子积极性更高,提出了无数可贵的建议,而且乐此不疲。最后,孩子们纷纷表示:“数学真好玩!回家后还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心,而这正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强大动力。此游戏不但帮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和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还渗透了策略和概率思想,不但让数学变得有意思,而且更有意义。本课例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思维在生动中走向深刻。
发展儿童思维旨在引导他们自主激活知识,在主动探索中锤炼思维。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靠教师教是教不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在积极探究的基础上亲身经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让他们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其数学思维的生长。
苏教版二下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后来又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考,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位学生说:“原来鸡比鸭多30只,又买来的鸡比鸭少45-30=15(只),也就是说,买回来的鸭比鸡多出了15只,但这15只鸭不能抵消原来相差的30只。所以,现在还是鸡多,多30-15=15(只)。”第二位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我用假设法,假如原来鸭有0只,鸡就有30只,买回30只鸡和45只鸭后,鸡一共有 30+30=60(只)”,鸭有 45 只,所以,现在还是鸡多,多60-45=15(只)。”笔者更加佩服第二位学生的假设法,这种方法直观明了,易于理解,更巧妙的是假设鸭有0只,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
实践证明,教材中的思考题是一块硬骨头,光靠舔是吃不下去的,只有敢于啃硬骨头,才能完全消化吸收。在解决思考题的过程中,师生往往专注于就题论题,浅尝辄止,忽视知识的迁移联结,缺乏深入探究,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如二下教材第37页思考题:用2、3、5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写出来。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6个不同的三位数,教师往往满足于此而一带而过,可是增加一个数字变成4张卡片组成四位数时,学生则错误百出,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生在学习三个数字组合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探究清楚规律,思维是混乱无序的。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排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到了教材第51页就有一道类似的思考题,但难度增加了:用0、1、2、3四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先摆一摆,再从小到大排一排。这道思考题只要让学生明白两点就迎刃而解了:一是0不能摆在千位上;二是要有序思考。笔者教学时没有止于问题解决,又增加了两道类似问题:用1、2、3、4四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用0、0、1、2四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探索规律,把这一类问题彻底搞清楚,提高思维水平。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更枯燥、更难懂。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较多,其中大部分都比较枯燥,缺少趣味性。而数学故事正是引导抽象到直观的有效媒介,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数学故事不仅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事实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二下《练习二》第7题:先读一读各钟面上表示的上午时间,再看看你们班的作息时间表,说说这时同学们在做什么。学生按要求一一完成后,感觉不过瘾。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喜羊羊也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他的答案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你猜为什么?故事一来,学生顿时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马上起来了。孩子们争相猜测,有的说大肥羊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我们的不同,有的说喜羊羊没保护好视力,眼睛近视看错了……
见学生答不到点子上,笔者提示:“喜羊羊说8时他正在洗澡准备睡觉了。”一经点拨,学生恍然大悟,智力好像一下子上了线,抢着发言。第一位学生说:“晚上9时30分,我躺在床上听妈妈讲睡前故事。”第二位学生说:“晚上10时20分,我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第三位学生说:“晚上11时30分,我被噩梦惊醒,醒来发现是场梦,又继续睡觉。”第四位学生说:“我早就知道一天中有两个12小时,一天一共有24小时。”……学生思维活跃,一发而不可收了。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思考,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