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BC的造假丑闻看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

2018-02-22 07:17杜娟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故事性真实性星球

杜娟娟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纪录片为广大受众所喜爱主要在于真实性带来的震撼和故事性带来的感动。但在纪录片的创作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博弈——真实与虚构。BBC的纪录片在业界一向是高品质和好口碑的代表,但最近因其接连被曝造假丑闻,享誉世界的媒体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还是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用“摆拍”等手段来折损其真实性?这一直是纪录片界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2011年播出的BBC纪录片《人类星球》系列共8集,每集主题为不同的生态环境。2018年4月26日,BBC发表声明称: 《人类星球》发生违反编辑规定的行为。在第一集《海洋》中,讲述一个印度尼西亚小岛上的居民生活。画面中,未成年捕鲸者布利科洛隆的哥哥没有叉中鲸,画外音说道:“本杰明的时刻来了。”之后,布利科洛隆举着捕鲸叉跳进水里。画外音说他“叉中了”鲸鱼,给出“决定性的一击”。一名美国新闻工作者最近找到布利科洛隆,了解到他并没有叉中鲸。经审查,BBC认为影片描述不实,尽管这组镜头反映了他们的捕鲸方式。在第二集中,“沙漠—火炉中的生活”描述蒙古国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其中提到他们如何应付狼群攻击,这个片段在2015年被踢爆,拍摄当下因为没有野狼出现,只好找来半驯化的狼来扮演,片中“野狼”听到枪声逃跑的画面也是在驯养员的指示下拍摄的。在第四集中,描述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人把家建在距离地面35米的树屋里,是为了躲避野兽攻击。后据英国《卫报》报道,其他纪录片工作者再访部落,发现所谓的“树屋”根本不是当地人的家,他们平常居住在平地上,树屋是BBC工作人员为了拍摄而临时搭建的。2018年4月初,BBC坦承了这项指控,“部落搬到树屋居住的情节并不准确”。

丑闻发生后,BBC 立即发布声明称,《人类星球》出现了“违反编辑准则”的地方。自该节目播出后,BBC“加强了员工的编辑指导、准备和价值观方面的强制培训”。《人类星球》在中国播出后收获很多关注和好口碑,豆瓣电影评分高达9.7。但造假丑闻让许多认可BBC纪录片品质的观众感到非常失望。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相对的真实

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后,最初的发展阶段一直是纪录片的样态。法国人卢米埃尔作为电影的发明者,早期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都只是再现了生活的片段。这些原始纪录片更多的是照相式的呆板,缺少影像的美感和传播价值。

然而,纪录片若要引起观众的兴趣,必须注重娱乐性的开发。这就有了关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1916年)中关于“纪实”与“虚构”之争。弗拉哈迪本是一位美国地质工程师,其在北极探矿过程中拍摄了爱斯基摩人的完整生活,但朋友看过样片后觉得很无趣。弗拉哈迪不满足于“照相式”的记录生活,决定返回北极拍摄一部人物丰满、有故事情节和充沛感情的纪录电影,于是便有了纳努克建造冰屋等颇具争议的“摆拍”桥段。虽饱受诟病,但其艺术手法直到今天还为人所学习和模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故事片的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使纪录片故事化,人物更丰满,情节更生动。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从早期就有“照相本性论”和“形象本体论”之争。以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为代表的“照相本性论”强调影像的“再现”功能,以苏联的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形象本体论”赞同影片应该具有主观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直到今天,仍有两派不同的拥护者在为此而争论不休。

真实和客观是纪录片的生命。但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是相对的真实,而非绝对的真实。其相对性就在于任何具有传播价值的纪录片与真实生活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来源于对特定时空和特定内容的记录,也来源于这其中主观因素的介入。只有相对的真实,才能使纪录片具备一定的传播驱动力,反之则会成为无效的记录和传播。例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的纪录电影《帝国大厦》(1964年)首映时间长度为8小时5分钟,内容仅为纽约市帝国大厦在8小时内的变化。全片只有一个镜头、一个景别,拍摄的是静止的帝国大厦。在电影的首映活动上,半个小时之内,200名观众基本上就走得差不多了。随后各种批评的声音蜂拥而来,“烦躁。不忍直视。”“安迪·沃霍尔在玩弄观众。”可见,纪录片绝对的真实性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二、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前提的故事性

长久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在国际上的表达常陷于宏大叙事、解说词先导、不会讲故事、画面表现力弱等问题。于是,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开眼看世界,向美国的好莱坞学习讲故事,向欧洲的英国学习戏剧结构等等。但是,增强纪录片故事性的前提是保证事件的真实,反对造假和伪纪实。

早在1993年,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喜马拉雅深处的王国》有6处与事实不符的虚假桥段,如聘请演员来扮演高山病人等。在1997年,英国电视四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讲述男童妓的遭遇。事后被曝光里面的嫖客是摄制组找朋友扮演的。电视台被处罚15万英镑的赔偿。

此前,BBC也多次被指控造假,如《冰冻星球》中北极熊挖冰窟产仔的画面,观众以为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拍摄的,但实际的镜头是在荷兰一家动物园里用假的雪花摆拍而成的; 《巴塔哥尼亚:地球的秘密天堂》中智力卡尔布科火山爆发时雷电交加的景象,其实来自另一个火山,最终画面是用数码后期合成的;《蓝色星球2》中记录了在1992年有数千只玩具小黄鸭的集装箱沉入大海中,小黄鸭跟随着洋流飘散到了世界各地……剧组后来承认片中的小黄鸭是为了拍摄效果人工投放的; 《行星地球2》中有一段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群蛇与海鬣蜥的猎捕情景,小海鬣蜥逃脱的过程跌宕起伏,让观众看得很过瘾,但实际是由两个摄像机拍摄的不同场景画面组合而成,被围攻的海鬣蜥与最后逃脱的也并非同一只,是通过后期剪辑达到的戏剧效果。

运用摆拍手段是BBC纪录片的惯用手法之一。对于摆拍到底是否属于造假,目前业界和学界也还没有统一的结论。BBC内部的《编辑指南》中,有关自然世界纪录片的章节里强调:“如果节目专门记录某些知名的动物,如无法记录所需的画面,则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内使用额外的镜头或插入其他片段使其可制作完成,只要这些素材能表现真实的自然事件。”[1]

人类都喜欢听故事,所以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创作者都在追求用故事性增强其娱乐性,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和提升收看兴趣。但是,追求纪录片的故事性有一个前提不容忽视:要保证所记录的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真实性不被篡改。否则,纪录片的真实与客观底线一旦被触底,会导致其艺术特性和审美属性受到观众的怀疑。

三、纪录片的伦理边界:真实与虚构的博弈

一直以来,纪录片创作者都会遇到某类题材在画面呈现方面的困难。例如,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已经消逝的人和事,自然类纪录片特别是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由于拍摄的难度更是面临这种挑战。既要保证画面的真实性,又要符合纪录片本身叙事的逻辑性和戏剧性。因此,纪录片的伦理边界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焦点问题,真实与虚构的博弈也一直存在于纪录片创作领域。

2016年上映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是由美国、中国、英国联合拍摄,SMG尚世影业、迪士尼影业、北京环球艺动影业联合出品的动物纪录片。虽然口碑颇佳,但也一度面临真实与虚构的拷问。导演陆川最后只能将其定性为“这是大电影,不是纪录片”。[2]

四、结语

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但纪录片的真实性是相对的真实。在坚持事件真实的前提下,纪录片故事性的呈现要符合伦理边界,不能以欺骗观众为代价来博取收视,这也是纪录片的底线和创作者的职业操守。

[1]一月之内再曝造假丑闻!BBC《人类星球》下架[DB/OL]. 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4/28/c_12986 0890.htm,2018-04-28.

[2]陆川:这是大电影,不是纪录片[DB/OL].扬子晚报,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6-08/04/content_301471.htm?div=-1,2016-08-04(A13).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15.

[4]罗宾·艾特肯(英).我们能相信BBC吗?[M].新星出版社,2012:149-154.

猜你喜欢
故事性真实性星球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摧毁吞噬星球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1号异星球
创作谈:场景
米弯弯的星球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对《湘江之战》中几个历史问题真实性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