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商业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的路径

2018-02-22 07:08王云倩
现代金融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 王云倩

一、员工行为的主要特点

(一)手段更加隐蔽。如今基层商业银行员工防范意识相比从前有所增强,个别员工瞄准制度监管方面的漏洞,对个人失范行为更加注重保密,隐蔽性更强。部分员工身处重要关键岗位,深知业务操作规范与流程,实践中容易形成“外行查内行”的局面。由此引发的员工行为风险不能及时得到防范和规避,从而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破坏力更大。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风险和利润,员工大多都是直接或间接与金钱打交道,给其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前,由员工行为造成的经济案件是一种仅次于盗窃案件的多发案件,涉及的业务范围从信贷、财会、柜面等传统业务领域向理财、票据等新兴业务蔓延。这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引发了多种负面舆情,给基层商业银行带来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和信誉风险,对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个人思想有所偏差。个别员工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信仰和信念发生了蜕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逐渐被社会诱惑和不良倾向所渗透,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在种种诱惑面前,少数意志薄弱者心理失衡、私欲膨胀,置管理规定于不顾,牟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甚至突破法律底线,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四)人员结构年轻化。由于近年来青年员工在基层商业银行员工中的比例大幅提升,都是专业知识强的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加之,大多数青年员工熟知电脑操作,了解电脑程序,与大多数老员工相比,他们具有明显的运用科技手段违法违纪违规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员工行为管理的复杂性。

(五)异常行为监督浮于表面。大多数基层商业银行员工对长期从事同一岗位工作逐渐失去热情,对周围人、周围事漠不关心,即使明知有同事工作中存在异常行为,甚至对自己提出不当要求,总会将就凑合,慷慨地“睁只眼、闭只眼”,或单纯地认为不会被发现而不惜自己违规予以放行。对于员工行为风险事项不敏感,缺乏主动识别和管理所在岗位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呈现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疲态”。这种状态往往也为“内部人”伺机作案提供了“温床”和条件。

二、员工行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基层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际效果及员工行为管理现状来看,存在方法单一、执行力弱和主观思想不够重视等难点,距离新形势下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自觉管理、系统管理和微观管理。但实际中基层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险管理中被动式、形式化多,主动性、预见性少,尚未建立起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合规文化因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传导机制冗长等原因很难真正地传导到基层员工手中。往往以开会、读文件和业务学习代替合规文化教育和员工教育管理,仅仅满足于走过场,效果甚微。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理念还未深入,作为基层商业银行各业务经营条线还未真正履行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只能应付式对待监管检查,无法从监管对象的管理体制、人员和工具等方面进行监管,没有在监管效率、风险点控制、问题剖析上深入进行分析研究,难以及时发现苗头性和根源性问题。

(二)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员工行为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难以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并获得其真实想法。缺乏典型带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部分基层银行“唯指标论”意识深入人心,对员工行为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任务轻关怀、重考核轻激励、重业绩轻风险”的现象。虽然落实日常员工谈话谈心、家访、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但在后续跟踪管理方面滞后,对员工的思想关怀、信任关怀、困难关怀等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对员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仍缺乏有效管理办法。银行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准确定位员工社交圈子的健康程度。

(三)问责机制有待完善。作为基层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和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过分强调业务发展,对风险文化认知不到位,尽管大多数风险主要表现在操作环节和操作人员,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干部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和培训的忽视,在责任追究方面存在“大事化小”、“以罚代责”处理的现象。基层商业银行严格问责有所弱化,尤其是在对责任人处理时,处理力度能小则小,警示效应不足,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此类违规行为,极易引发重大事故和案件。

(四)管理方法有待改进。目前商业银行员工行为管理方法主要基于员工对职务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尽管有些方法不够人性化,却在商业银行目标达成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银行金融犯罪日益增多,作案手段日趋智能化,员工行为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老手段不管用、新手段不会用的问题,员工行为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加强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合规教育管理。必须加大对员工合规文化教育力度,持之以恒地强化规章制度和警示反思教育,使广大员工明白“可为、不可为”的界限,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基本的分析力、鉴别力和免疫力。在思考每一个问题、办理每一笔业务时,首先要想到“制度要求我怎样做”,真正让“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能代替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理念入脑入心,形成“合规为本、时时遵章、事事合规、自觉纠错”的合规文化。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区分不同层次,因人施教,避免千篇一律、方法雷同,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以确保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二是在教育形式上。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内部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外训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三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抓惩治和抓教育相统一、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发力,增强教育效果,营造遵纪守法、合规操作的良好氛围。

(二)严把重点岗位监督检查关。一是做实条线监督检查。条线监督检查是发现案件风险线索、问题隐患最直接的手段,检查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将新兴业务纳入检查重点,抓好风险监测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增强检查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只有依靠群众,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要健全举报奖励保护机制,消除员工监督疑虑,完善员工监督渠道,激发员工监督动力,发挥员工在预防案件风险方面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运营主管监督作用。日常监督不能蜻蜓点水、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增强监督履职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对员工行为风险要注重抓早抓小,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亮剑,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三)筑牢制度防线。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基层商业银行的许多制度都是用高昂的代价和惨痛的教训换来的。再好的制度规定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和落实,其加强工作管理、规范业务操作、防控案件风险的作用终将落空。一是坚持谈心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基层员工及其家庭状况,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对于发现的不良苗头要及时制止、对于生活困难的要及时帮助、对于有思想问题的要及时化解。二是坚持定期报告制度。按照“谁使用、谁主管,谁负责、谁报告”的原则,及时报告员工行为管理异常情况,力求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强化岗位制约。建立岗位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管理制衡机制,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岗位制衡制度,严格执行轮岗交流制度,坚决杜绝“一手清”违规操作。

(四)强化问责整改。只有执纪问责严格和强硬,才能加大违规违法的成本,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一是落实案防责任。把案防风控作为第一责任,压实到各个层级、各个环节,明确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责任范围,把全体员工平等地放在全方位的监督之下,形成完整清晰的责任链条,推进案防风控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全面提高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水平。二是狠抓问题整改。针对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台账,限时整改到位,坚决遏制同类同质问题反复发生。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坚持问题导向,对违规问题和责任人揪住不放,严肃处置,抓住典型,让违规者受罚、违纪者受处、违法者受刑。

(五)完善考核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体系,制订合规创新激励机制,增加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建立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人才,致力于对银行业务和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才能真正做好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三是注重以人为本。要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统一起来,密切与员工关系,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帮助员工减轻工作压力、培育阳光心态、焕发工作激情,提升爱行爱岗、以行为家的观念,增强基层银行凝聚力和向心力。

“行稳以致远、守正而创新”,基层商业银行只有建立稳健的员工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是治行之本、动力之源。因此,基层银行要认真研究员工行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消除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推动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合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GDPR实施下的企业合规管理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