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翔
(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夏的余热还未来得及散尽,秋的身影却已悄然而至。我们是在很久前,就开始想念秋天了,想念属于这个季节独特的忧伤却又满满的诗情画意,以及那些散落在秋月中的秋思秋语。2018年的秋天,你好!
沉浸在中秋佳节的喜悦中,我们一家人也踏上了归乡的旅途。虽路途遥远,想着能见到离别已久的亲人,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一路上,成片成片即将被收割的金黄色稻穗,在斜阳下明艳地无法无天。铺在天地交接之间,像梵高的油画,成了金色秋天最好的注解。一阵风过,它们随之摆动,似乎是在欢迎游子们的归来。
回到家,迎接我们的便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说来也巧,这个节日父亲这一辈的兄弟姐妹全回来了,是一次极难得的大团圆。节日当天,在爷爷的招呼下,我们一大家子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着今年的中秋团圆饭。那天都忙着杀鸡宰鹅,然后一家人边聊天边仔细地拔除鸡鸭鹅身上的细毛,忙了一上午才把鹅鸭弄下锅,然后我们就等着香味扑面而来。据说有人从头天开始就去小镇上抢着买农民家养的鸭子,爷爷头天去迟了没有买到,说是一早上卖鸭子的鸭笼还没运到街上半路就被人抢着买光了,幸亏第二天妈妈那个住在镇上的同学一早帮着抢买到了一只。
很快便到了晚上,爷爷端着早已准备好的晚饭,招呼着我们上桌。所有人很快坐好,一时间觥筹交错,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十分愉快。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皆显醉意。大人们纷纷打开手机进行微信“红包战”。可我却注意到,爷爷的表情陷入了沉思,那双坚实的大手也情不自禁颤动起来。“爷爷,你怎么了?是想起什么了吗?”“孩子,你可知道当年的我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这一问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忍不住继续听下去。“以前的中秋,大致都是农忙时刻,根据老祖先留下的规定,我们都会早早准备好菱角,毛豆,芋头和藕敬月四大样。菱角和毛豆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一窝多子的芋头预示着家庭会多子多福,而枝枝蔓蔓的藕节代表着后代繁荣昌盛之意。还记得小时候我去池塘里面挖藕,每次都要用脚顺着淤泥一点一点朝前找,然后用手一点一点把它挖出来。只要稍微断了一点枝节,大人就嫌我挖的不好,要重挖。秋天水里已很凉,当时可真把我冻得不轻。在中秋那天,忙碌了一天后,人们大都疲惫不堪,但回到家后,我们都是怀着最虔诚的心,在桌上放好四大样。那时的人穷,买不起太贵的东西,便买上六个月饼摆成一个大圆形状放在饭桌的最中央。由家里的长辈虔诚地烧上一大股香,磕三个头。之后,一家人安静的坐在桌边,向着月光默许心中的愿望,然后一家人坐着聊聊天,全当是忙里偷闲一会。那些供奉月亮神的东西,当晚是不许任何人吃的,孩子们只能咽下口水,等到第二天天亮才能一人分一块细细品味。只可惜哦!现在的人们早没这些讲究了!”
听了爷爷的话,我感觉爷爷当年的中秋更好玩,就缠着让爷爷再过一次一模一样的给我看。爷爷让我拿来菱角、毛豆、石榴、藕等敬月亮娘娘的供品。爷爷特别交代藕要拿枝蔓特别多的那种。然后我和爷爷在门外摆上一个四方桌,桌子中间放一个大而圆的‘‘月供饼’’,四周再用几个小碗分别装上小月饼、菱角、毛豆荚、石榴、白开水,每样一碗。最后摆上两支枝蔓完整的藕,这就是所谓的敬月亮啦。看着爷爷虔诚而开心的笑脸,我比吃了什么都高兴。夜已深,或许爸爸妈妈叔叔伯伯们都睡了。我们祖孙二人还在聊着天,我跟爷爷说着网上看到的笑话:“小时候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心里惦记着月饼,没想着嫦娥。现在长大了,月饼有了,嫦娥不见了。”爷爷的笑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扶爷爷入睡后,我躺在床上,不禁感慨:现在的人们,因为科技的进步,真的淡忘了以前的许多传统,忽视了许多情感啊。在许久以前,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多少游子为之落泪;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引多少人为之浮想联翩;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多少情人为之倾心。回首往昔,月亮,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少美好的情感,多少美好的祝福,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春江花月夜》“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再到《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现在呢,曾经的明月韵味,虽不说荡然无存,却也因岁月流逝而磨失大半。幸好,前人当年在秋日时对丰收的渴望,对幸福的期待,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而深入人们的脑海中。而秋日里人们辛勤劳作丰收的喜悦,大汗淋漓后幸福的微笑,却似乎永远定格在那里。一切的心思浮动,悄然无声,伴随月影静入画中。
感慨良久,我依然无法入眠,披衣下床,走到庭院中,仰面而望。此刻,空中虽然没有了李白笔下的“白玉盘”和“瑶台镜”,苏轼笔下的“琼楼玉宇”;白居易浔阳送客时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可能夜深月亮已经下山,但我心中却仍有一轮皎皎圆月,一抹淡淡的月光。那一夜,我梦见皎皎空中,一轮明月,从《诗经》中走来,照亮了唐诗宋词,照亮了大漠关山,清辉洒遍中华大地。还有那遍地金黄的硕果,团聚的人们幸福地在向我挥手,那笑容温暖如春,灿烂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