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婷婷
(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庙后吕家初级中学 山东 招远 265400)
“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都是比较普遍的存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占据了很大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时,面对孩子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1)校园中哪些孩子容易受伤害?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比较固定的群体,比如外地生、转校生和行为比较怪异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一旦受到伤害,不向家长、老师倾诉,又没有要好的伙伴,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往往会再次成为受欺负的对象。许多父母很难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遇到事情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指责;家长没有很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两代人之间没有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使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很难想起自己的家人。同时,这一类学生往往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就企图采取离家出走、逃学旷课等逃避方式来摆脱困难,这与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低是密不可分的。
(2)认清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因素。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网络因素等。
1、家庭因素。不可否认现在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法律意识上、素质上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某些家长仍持有“有钱便是娘”、“权利高于一切”的世俗观念。而且对其子女进行言传身教,“惯子如杀子”式的溺爱,单亲家庭的薄弱管教,家庭暴力的潜移默化,摧残着孩子的身心。因此四种类型的家庭容易让孩子走上歧途。
(1)失和型家庭。单亲家庭、继亲家庭、婚姻动荡家庭的孩子,从小没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缺乏心存善良的教育,恰恰相反,却过早的接触承受家庭暴力的阴影,家庭的不幸早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了歪曲的裂痕,因此,此类家庭的孩子容易走上歧途。
(2)溺爱型家庭。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左右。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这样的孩子在学校活动中与同学发生口角时,很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处理事情。溺爱家庭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极易发展形成不良个性,偏好反社会行为。
(3)打骂型家庭。家庭教育方式中,打骂体罚的大有人在。经常打骂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教育专家认为,施暴的学生大多来自破裂的家庭,他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注度不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有时候施暴行为是他们发泄内心压力的方式,因此呼吁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4)放任型家庭。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是这类家庭的共同特点。不少家长过度忙于工作、股市、开会、应酬等,每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亲人间沟通的缺乏,造就了孩子孤僻的性格,孤僻的性格容易导致思想钻牛角尖,走向极端。为人父母者,多抽些时间过问一下你的子女走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吧!
2、学校因素。有的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认为教学成绩比思想和道德教育更重要。对差生一直抱有偏见,不去深入了解他们变差的根本原因,只是劝退了事,不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孩子的心理就像一个输入很多信息的硬盘,需要老师介入其中,悉心整理。如果老师没有或者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那就会发生不该发生的教育问题。
3、社会因素。学校不可避免的笼罩着一层成人社会的某些阴影,对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灵冲击尤为严重。影视节目中“拳头大是大哥”等不良思想倾向泛滥,黑帮老大被塑造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美化;口袋书、粗口歌、血腥色情玩具暗潮涌动;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社会小青年的滋扰等,都是造成校园风气不正的原因。歌舞厅、网吧等各种成人娱乐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有甚者更是开到了校园门口。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青少年常常出没于歌舞厅、网吧,甚至染上了黄赌毒等恶习。
4、网络因素。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高速运行的网络时代,形形色色的暴力文化充斥着网络的虚拟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受到武力或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认为暴力并不必然是非法行为而是人们生活组成的一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暴力行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群体成员的品质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崇尚暴力,而歧视或者排斥不使用暴力者。这种暴力倾向对正处于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刻。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引,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学业扭曲思想,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合力筑起校园暴力的“防火墙”。许多人都在呼吁“拒绝校园暴力”,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有不和谐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呢?
首先青少年自身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学生面临升学竞争、校园内帮派势力、家庭暴力等多重压力,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偏狭、好占上风、模仿性强的性格特点。当受到班级小霸王、少年黑社会的压迫欺诈后,稚嫩的心灵不足以辨别事件的性质,自尊与自卑交织不敢不甘说与家长老师,默默地将屈辱愤恨发酵,把自身遭遇跟影视情节相对照以寻找出路。当再次面对“淫威”时,有的继续选择做“沉默的羔羊”,有的头脑冲动不惜“以暴抗暴”……
其次是学校、家庭、社会的监护管教防范措施措施不到位。校园内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隐蔽性较强,学校很难及时制止。学校在对受害者提供帮助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还应该对施暴者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否则,不仅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还会导致受害人在无助无奈的情况下选择消极的做法。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校园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筑起校园暴力的防火墙需要以法律做后盾,整合法律法规、心理教育、舆论导向、道德自律等各方面社会资源,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支持性社会环境,从司法、社区、学校到家庭编制一个保护严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墙,给未成年人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