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媛
(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自然无往而不美”宗白华如是说,自然之中有大美,而美则需要发现的眼睛。当下的教育多应试色彩,只关注分数不关注素养,只关注结果不关注文化,只关注实效不关注过程,而学生也多是被动接收,并未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如今已有省份开始实行高考新政,不分文理科,意图加强对文科生理科思维、对理科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奥马海牙姆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诗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及培养其核心素养。让诗歌浸润心灵,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就收入了很多儿童诗,脍炙人口,简单易读,如《小青蛙》、《夜色》、《一个接一个》,这些诗歌贴合儿童生活的实际,符合儿童心理,就是用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写儿童,这几首诗在课堂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用词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由于选文贴近儿童生活,能够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儿童通过课本中诗歌的感知,结合《日有所诵》这一课外读物,先对诗歌内容进行感悟,再对诗歌的形式加以模仿,可以先写一两句,即使是简短的、拼音化的表达,也予以鼓励肯定。儿童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要想让儿童主动去建构知识,可以采用陶冶的方法,师生共读《夜色》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爸爸晚上偏要拉着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
我也能看到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通过反复诵读、质疑,让学生感悟“很小很小”、“心就乱跳”、“再黑再黑”这些关键词,体会到“我”的胆小害怕,后来“我”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从而战胜害怕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其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天黑后很害怕胆子小的经历,因为所学内容与其生活实际相勾连,学生畅所欲言,所以让学生以这篇诗歌为抓手,写一篇《夜》,出乎意料的是涌现出了很多佳作,如这篇《夜》
房间里的夜
很小
小得可以
藏在芝麻里
湖边的夜
很大
大得望不到边
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真实地表现了自己对窗外世界的渴望,他们被局限在狭小一隅,渴望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一个“小”字,一个“大”字,以小见大,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之语。
王昌龄在《诗格》中写到“诗有三境”,其中之一便是“情境”,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情境”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主体的情绪起伏、思维变化等各种心理状态所营造的某种特定的氛围和场景,即某种环境场景和主题情感的叠加。“情境就是由外界人、事、景、物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境地和由此引发的情感活动的总和。(吴琼)教育有一定规律,并且需要探寻规律,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Brown,Collin,Dugiid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景中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
“好的儿童诗总是在清浅之中寄寓遥远、于拙朴之中蕴藏睿智和机趣。”[3](范红)进行儿童诗歌情境教学,可通过感受诗歌的画面、读出韵律节奏、结合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想象三方面进行。
(一)感受画面悟诗情。诗歌是作者借助意象构建画面,引人感受意境的文本表达形式,是寄托诗人情感的载体,儿童诗中所展现的画面多生动立体,如统编版一上《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诗,“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这首诗中具体的画面形象可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小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的,画一画,学生兴致盎然,这些句子简单易模仿,可以仿照“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写一写,画一画,具体可感的画面给了学生进行创作的动力,循序渐进的仿写造句也让他们有了写作的信心。
(二)诵读节奏感韵律。诗歌教学讲究诵读感悟,诵读涵咏的方法自古有之,通过朗读吟诵,学生感受诗歌朗读的节奏感韵律感,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如诗中出现的语气词,叠词,循环往复部分多读多品,诗人如何写,如何表现自我情感,就引导学生如何读,读出语文味,并对学生加以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让诵读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如统编一上教材中《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抓住叠词重读,品析感悟,从而领会诗歌的韵律与味道。
(三)想象体验绘童趣。比如,可以以“我想变”为题,想一想自己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要变成这件物品,用想象为创作插上翅膀,在启发学生想象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给出范例,要求适当,如有的学生以此为题,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下《我想变》:“我想变成潜水艇/开心时/浮出水面/难过时/潜入海底。”“我想变成一只鸟/开心时/自由飞翔/伤心时/停在树梢。”儿童的心中早已被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想象的思维能力逐渐在其生命中生长,逐渐认知自我,感知世界。“我想变”表达的不仅是自己真情实感的真实表达,更是童心童趣的真实体现,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性渗透,让学生在奇幻想象之中编织自己的梦想与创作,这不仅是激发儿童创作激情的有效良方,还是学生创作变得有灵气有童心的前提。
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不仅要在文本选择导读上对学生加以引领,在创作上予以方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在班级营造合作、互动、共存的学习文化。可将合作学习的思想融入日常诗歌教学之中,利用小组形式,让生生之间就同一题目进行创作上的讨论,互相评价他人的写作,他的诗歌何处有亮点,并且全班朗读优秀诗作。
诗歌教学是一个不断激发引导的过程,尤其是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不必一簇而就,贵在循序渐进,不必力求完美,贵在设境激趣,而根据相关学习理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则可使儿童诗歌更上层楼,让诗歌真正润泽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