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涛
(山东省武城县第一中学 山东 德州 253304)
前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常常是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在阅读时难以把握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中吸收不到语言知识,以至于在写作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下笔。以读促写,以写导读,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完美融合,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运用读写整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整合,相互促进”。可见“读写整合”是提高写作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读写整合”,就是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导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开展读写整合教学呢?
所谓批注,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书上。“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
批注方法分“注”与“批”。“注”是划、圈、点、勾画、注写等。批注是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用富含情感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读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的小批注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它是一种表达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亦批亦注式学习方式,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化,是以书面形式表达阅读体验的阅读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精妙处或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品味,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中“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窜向、低唱,喷出”等词语的运用,《春》中“嫩嫩的,绿绿的,悄
悄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的运用,《端午的鸭蛋》中拟声词“吱”字的运用等,唯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入情入境,揣摩品味,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妙处,也才能谈得上运用。
读写整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悟好的写作方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并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应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完成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将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抄下来,时常进行阅读和翻看,在不断的复习中学生会逐渐将这些语言所记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写作时可以将这些写作方式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学生在学了课文《吆喝》后写得作文片段:
不信?你听!
“冰糖葫芦啦!刚蘸的!”“薄皮儿,大馅馄饨来!热乎的!”“糖人儿,手工糖人儿!”“炊饼,香掉牙的炊饼!”各种各样的叫卖,此起彼伏,便组成了这条繁荣的老街。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由此可见,仿写的首要环节是选定范文来作深入体会。范文来自选入课本的课文和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这些是前人或他人写作的优秀成果,品位较高,具有规范性、典范性和可接受性,适宜学生模仿。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故事情景和对话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要求学生仿写文章中“我”和叔叔的对话。这样学生在准确把握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训练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范进中举》,我曾让学生改写:正当全部人都在为范进庆贺时,送报帖的差人又急匆匆赶回来了,并收回报帖说:“错也,错也。此范进乃邻村范进。”请合理想象当时人们的心理、表现,然后改写接下来的故事。那堂课,学生兴致盎然,展示环节精彩纷呈。
课文常因表述的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或进行概括描写。补白,通常是针对文本的这些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如《在沙漠中心》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为了找水而累倒在沙漠上睡着了。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练习:让学生把“我”在睡梦中的心理活动情景写出来。在《皇帝的新装》里,我则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训练活动:作者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治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同时,在教学《孔乙己》《故乡》《社戏》《邓稼先》等课文时,我都抓住了文中主人公的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巧妙利用每一篇课文的“空白”,挖掘训练“泉眼”,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小练笔,把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放飞写作的灵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读书笔记积累在一起。再与记日记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促使学生阅读和作文双丰收。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每读一篇好文章后,都要思考文章好在哪里,要启发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的。要求他们在读完一篇好文章后,都要写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以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要达到读写的完美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度挖掘文章的精髓,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文从心来。
我们提倡写真,真实的美来源于生活体验。“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比如学生在用心观察了我校古槐后写的作文片段:古槐,很老了,弯曲着的虬枝极其粗壮,三五个年幼的孩子都合抱不了。斑驳的树皮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仍紧紧贴在树干上,树枝像臂膀一样舒展开来,树冠相互交融,遮蔽了一片天空。
炎炎夏日,你张开硕大的绿伞,为大地带来一片可以歇息驻足的凉荫,晨曦的微光中,你尽情地输放着绿氧,为大地带来几分清新,增添几分诗意;皎洁的月光下,你温情的抚摸着依偎在你怀中的孩子们,夜晚因你而更加神秘。
我们对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感悟、理解上,也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读写整合”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与写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运用表达,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运用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应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让“读写整合”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让语文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