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影
赫勒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领衔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她告别了前期作品中以宏大叙事的风格来描述历史,在《碎片化的历史哲学》中以微观的视角和碎片化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对历史哲学的理解程度更为深刻,也完成了此前未完成的任务。经过反思的历史哲学以断裂和碎片的方式分析历史,此时赫勒的历史哲学特别注重社会中人的处境和人类命运,分析了影响人生活的各个要素,她对偶然性、理性、真理、绝对精神等要素进行后现代解析,而非仅对历史学知识进行简单阐释。
一、偶然性:碎片化历史哲学的基础。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认为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作用。赫勒曾认同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必然的因素决定着历史发展进程,偶然性仅为目的论的若干形式之一。但随着现代性弊端的逐一显现,赫勒开始对这种观点存疑,历史的“列车”能否一直行进下去?必然性是否真的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她认为应该反思偶然性,在现代社会中偶然性占据人们意识的中心,偶然是人的生存状态,除却必然性的生活才是舒适的和幸福的。目的和理性仅仅是学者们的主观想象,没有一种知识是恒久可靠的,因此偶然性才是历史哲学的研究方向,人只有面对历史的偶然性,并尝试接纳它,克服逃离它的诱惑才是一个本真的人。赫勒认为偶然性是人类存在的条件之一,偶然性改变了以往人的命运的设定,人们不再依赖别人,而是可以掌握自身的命运,从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人们生活的意义是依靠自身,现代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上帝。
二、理性:对自我欺骗的治疗。黑格尔肯定了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理性的丰富产物即是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是尼采和福柯,他们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否认历史事件是通过理性联系起来的连续性事件。后现代语境中理性开始受到怀疑,坚固的东西均已烟消云散,赫勒认为人们必须谨慎使用理性,她对理性采取的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她不赞同黑格尔对理性所持有的完全肯定的态度,理性的历史地位并非如此之高,她指出“理性是对自我欺骗的治疗”,理性是提供不同方法的草药书,而使用这本草药书的医生便是哲学家,但理性并非普世化的灵丹妙药。同时,既认同现代社会中理性被滥用的情况,已经伤害了人压制了人,又指出只要人们对理性进行有效管理,不再对其进行盲目崇拜和任其肆意蔓延,则理性就会发展为一种解放人的力量。
三、真理:由“单数”转变为“复数”。在前现代的历史哲学中,真理是按照客观性要求所获得的知识,真理与谬误是完全对立的。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赫勒等历史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多样的,由“单数”变为“复数”,没有绝对的真理,她按照真理获取途径不同,将真理划分为七类。第一,人们通过知觉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得到真理,但获得的也未必是真理;第二,人们通过猜测获得真理,但也可能获得的是谬误;第三,用强迫性的知识获得真理,然而后现代境遇中的人并不认同这种途径,因此获得的可能谬误;第四,真理可以根据一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说明来获得;第五,人们根据科学家制定的关于真理的标准来获取真理,然而真理没有永恒有效的标准;第六,根据提出知识的主体是否具有道德,来判定该知识是否为真理;第七,一个人若客观地描述真实,则他说的便是真理。总之,赫勒认为真理必须包含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对人的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真理是主观、多样、不断变化的。
赫勒以微观视角探讨历史,深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是一种“出自后现代视角的现代性理论”,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性,而是客观中立地研究历史哲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历史哲学理论。然而,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理论也具有局限性,她完全抛弃了自身在研究历史哲学前期采用的宏观叙事方法,因此在研究中未能将宏观与微观视域有机结合,缺少对历史的总体性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