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周秋华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 3301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56亿,手机上网占比高达92.5%。由此可见,移动互联已成为当今的时代特征,基于手机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已融入大众生活。
移动互联时代,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移动学习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满足碎片化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 的泛在学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关注弱势群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诉求。为了残障儿童弥补缺陷、开发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并融入信息社会,应借鉴正常人移动学习的经验,尝试对特殊教育的移动学习现状及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与探索。
移动学习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所以其突出特点是多媒体化,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视听资源丰富。开展移动学习的特殊教育人群主要是听觉障碍学生和视觉障碍学生。听障学生因为听力不同程度地受损,声音成了他们获取移动学习资源信息的主要障碍,但获取文本、图形图像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视障学生则由于视力丧失而失去了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开展移动学习的特殊教育人群中相对较弱的一类。
1.移动设备接入与使用。听障学生视力正常,所以他们操作和使用移动设备时困难较小。同时,移动厂商在产品设计时也照顾到了听障人士的特殊需求。例如,Apple官网展示了iPhone、iPad、iPod如何辅助听障人士使用这些产品;安卓系统的移动设备经过合理设置之后也能便于视障者和听障者进行无障碍操作。
国内多项研究发现听障学生普遍持有和使用移动设备。赵美涵(2012)在对哈尔滨聋哑学校听障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2.97%的听障儿童高频度接触手机,一周内每天接触手机的达到41.98%,一周内接触3~5天的达到20.99%,他们每天接触手机的平均时长达到78分钟;[3]李东锋等人(2013)在徐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中发现,五年级以上的听障儿童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听障儿童使用手机亦较为频繁,大多用于收发短信、QQ聊天、看新闻资讯、查找资料等;[2]孟宇擎(2014)在对济南市听障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听障者青少年手机拥有率已高达96.4%,72.8%的受访者保持高频接触手机,其中几乎每天接触的有42.3%。[4]除了个人行为,南京聋人学校(2012年)统一配备了基于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先进教学设施,促进和推动听障学生进行移动学习。
研究发现,社交、上网、短信是听障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由于听力不同程度的丧失,听障学生的手机使用不同于健全人,接打电话的即时通讯功能存在很大不便,但手机App综合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多种视觉媒体类型的即时通讯对此有很好的弥补,手机QQ和微信等社交App逐渐成为听障学生融入社会、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同时,上网搜索各种有关学业的信息也是听障学生常用的手机功能。
综上所述,听障学生移动设备接入和使用非常普遍,所用功能以社交和信息搜索为主。
2.移动设备教育应用。听障学生使用移动设备时没有太大的困难,对于移动设备在听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2012)开展了“移动学习终端应用于聋校课堂教学的实验项目”,研究发现iPad在聋校课程中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孙继红等人(2015)研究发现,移动终端作为聋校故事教学的有效工具,有助于听障学生在更自然的情境与互动中习得和发展语言;[5]邢红梅(2016)探讨了微信、学霸、作业帮、微课类App等在数学教学中的多种作用;[6]大连盲聋学校(2016)则积极探索利用微课资源,依托移动微课程平台,构建聋校英语教学新模式。[7]
1.移动设备接入与使用。目前,视障学生在使用移动设备时所面对的困难可以说是最大的。从信息获取途径的角度看,移动设备中的数字信息是一种直观形象化的视觉信息,但是视觉能力的障碍却让他们无法用“看”的方式获取视觉信息。视障用户需要借助语音导航系统、读屏软件以非视觉(主要是听觉)的方式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李东晓(2014)对我国视障者大众媒介使用与供给进行研究并发现,约82.9%的受访者均在使用手机,其中97.7%的使用者主要用手机来接打电话,使用手机上网的受访者只有12.9%。从以上数据可知,当时视障者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交,对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并没有很高的使用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手机的语音导航等无障碍上网的辅助工具做得不好,而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手机又因为价格昂贵使很多视障者望而却步。[8]
不过前景是乐观的,情况会越来越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障学习辅助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安卓系统的语音辅助 程序 (Android TalkBack、Kickback and Sound-Back)、苹果系统的语音辅助程序(iOS VoiceOver、Siri)都不断升级,国产的小米手机也开始进行无障碍支持。QQ音乐安卓版开始全面支持talkmat无障碍操作,安卓手机QQ从4.6C测试版以后全面支持无障碍操作;“阳光”、“永德”等第三方手机读屏软件也为视障生提供了更多帮助,视障学生有望逐步像健全人一样无障碍地融入移动学习。2015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上,腾讯将《移动端信息无障碍标准》捐赠给了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该标准是目前为止国内首个专门针对移动端的信息无障碍标准,将会掀开我国移动端信息无障碍供给的新篇章。
2.移动设备教育应用。由于视障人士使用移动设备的显著困难,目前关于移动设备在视障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有研究者刊文阐释了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的意义,提出了碎片化学习中教师和视障学生的任务,呼吁视障学校的学习者和教育者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做好充分准备。邱建维等人则对移动学习平台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寻求高等教育盲人推拿专业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科学路径。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使用的移动学习资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面向健全人的 “普通资源”,这类学习资源的特点是数量丰富、获取方便,特殊教育学生可以借助相应的辅助技术来使用这些资源,缺点是资源开发设计时没有考虑特殊人群的身心特征,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可谓“多而难用”;第二类是针对特殊人士开发的“专门资源”,这是特殊教育学生最理想的移动学习资源,不过这类学习资源数量不多、系统性不强,可谓“欲用不得”。本文所讨论的 “特殊教育移动学习资源”指的就是第二类资源。如果能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生理特点及认知特征,开发出更多适合他们的移动学习资源,聚沙成塔、共建共享,那么在特殊人群中开展移动学习则会更加顺畅高效。
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手持移动设备 (主要是智能手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开的学习。移动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学习地点移动不确定,学习环境多变复杂、易受干扰,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设备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和电量续航等性能有限。所以,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应该遵循以下通用原则。
1.学习内容“短小精悍”原则。移动学习时间碎片化,这就要求学习内容要微型化,每次学习的时间要短,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各个击破的学习成就感,此谓“短小”;另一方面,适合移动学习的内容不能是原有系统化内容的简单切割,而应该是重、难、疑等精华知识的高度浓缩,知识点之间既高度独立又相互联系,此谓“精悍”。
2.界面导航“简洁有效”原则。由于移动设备屏幕较小、移动学习时间分散、易受干扰,移动学习资源要做到界面简洁,即背景和谐适宜、字体清晰醒目、布局简单合理,以便减少混乱干扰、突出学习对象;导航则要简单、有效,方便学习者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到学习内容。
3.呈现组织“灵活多样”原则。为了发挥移动学习数字化多感官的优势,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呈现;移动学习资源的组织方式也要灵活多样,既有线性组织也有非线性组织,方便学习者随机学习。
4.交互方式“少写多选”原则。使用小屏幕手持设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移动学习时,输入文字不方便且出错率更高,所以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应该减少使用文字输入,更多代之以按钮、下拉列表等选择交互方式。
听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相比,认知特点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觉特点: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因缺乏听觉导致依赖视觉、触觉、动觉,视觉感知占优势地位。②注意特点: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均较缓慢,有意注意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存在困难。③记忆特点:视觉记忆为主,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得快、保持得好、再现容易,语言材料则不容易记忆,很难形成言语表象。④思维特点:言语发展的滞导致思维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9]
基于以上认知特点,提出面向听障学生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原则。
1.内容组织:视觉化、非线性。由于听障学生视觉感知占优势、词语—逻辑记忆薄弱的特点,相比于语言文字的章节目录式逻辑结构,采取主题模块方式聚类知识内容,采用类似“思维导图(概念图)”的视觉化、非线性方式呈现内容,将文字与具体形象的视觉符号建立起连结,这将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学习。
2.界面导航:增强反差、减少层级。移动学习资源既要能够吸引听障学生的无意注意又不能对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造成干扰,这就需要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颜色搭配、界面布局、导航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学习。比如,使用白色等不易吸引注视的颜色作为背景,使用蓝色等易于引起注意的颜色来呈现学习内容,保证听障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背景转移到学习对象上;井字或九宫格式的二维布局就比单一的横向或纵向布局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左图右文的图文布局更有利于文字信息的获取从而加强语言材料的习得。导航层级不宜过深,一般来说三层以内的导航最直观,容易快速找到所需信息,产生学习成就感。
3.交互方式:多种反馈、进程可控。良好交互与及时反馈对于学习的发生和效果都有积极的影响。在坚持“少写多选”交互原则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听障学生听觉缺失带来的不便,在学习者选定某个选项后,用颜色、形状等视觉信息的变化并辅以振动感来代替声音反馈。由于听障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较为缓慢,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可控性将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感和成就感,比如将在线学习资源的手动刷新取代自动刷新、将视音频和动画的自动播放改为手动开始播放等。
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知觉特点:听觉、触觉的感知代偿作用明显,但在形状知觉、空间知觉以及知觉与动作的统一等方面比健全人困难得多,尤其对于距离的准确知觉和深度知觉较弱。②语言特点:词汇缺乏感性基础,常出现词与视觉互相脱节现象,不能准确把握视觉性词汇的内涵。③思维特点:没有具体事物的视觉经验,很难建立视觉表象从而影响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在概念形成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基于以上认知特点,提出面向视障学生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原则。
1.学习内容:听觉代偿、视觉增强。因为视障学生较多依赖听觉的代偿作用,所以在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开发上,要多提供便于听觉通道获取的资源类型。[10]比如微音频资源、易于转换成声音的文本资源、带有声音信息的微视频资源等,但是含有大量图片的PPT和处理成图片的PDF文件则不适合视障学生;对于部分低视力的学生来说,微视频画面、文字等视觉元素则需要加入适当的“放大效果”。
2.导航方式:更少层次、指示明确。对于视障学生来说,导航最终还是需要转换成声音信息,但声音信息的层级结构远不如视觉信息清晰明了,所以视障人群的移动学习资源导航就需要更少的层级,每层的导航数量也要减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干扰,而且导航信息的指示性要明确易懂。
3.交互方式:借助技术、更加人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移动设备语音导航系统和读屏软件等辅助技术的基础上,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将更容易做到语音交互,实现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就目前的情况看,特殊教育领域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尤其是视障学生的移动学习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其中,适合特殊教育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特殊教育移动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是结合移动学习特点和特殊学生认知特征提出了初步的开发原则,以期抛砖引玉,推进特殊教育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1)[2017-10-10].www.cnnic.com.cn/hlwfzyj/hlwxz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2]李东锋,黄如民,郑权.面向听障儿童的无障碍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9):104-109.
[3]赵美涵.听障青少年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听障学生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孟宇擎.济南市听障青少年媒介使用和媒介表达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5]刘彬,陈金友,高燕.iPad应用于聋校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1-23.
[6]邢红梅.浅论app应用程序在听障学生数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6(14):49-50.
[7]栾世虎.移动互联微课程平台:构建聋校英语教学新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6(13):53-55.
[8]李东晓.我国视障者的媒介使用及大众媒介的无障碍供给研究——基于对浙江省视障者的调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4):30-36.
[9]傅悦.浅析移动互联时代视障学生的碎片化学习[J].现代特殊教育,2016(13):48-49.
[10]邱建维,钟海平,陆统,崔瑶.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10):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