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认同缺失下的精神守望与救赎

2018-02-22 01:19:31崔嘉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期
关键词:索尼娅物质性

崔嘉美

北欧电影一贯秉承其独有的冷峻、诙谐风格,成为小众电影中的典范。《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以下简称《欧维》)讲述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经历了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等不如意后,决定自杀。然而,就在这时,一位伊朗女性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到欧维的隔壁,成为欧维自杀的绊脚石。电影在围绕欧维四次自杀的叙事过程中,让观众重新思考“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这一永恒话题。

电影是思想文化艺术,其主题表达离不开人物的外在戏剧表现和内在精神塑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传播电影主题价值取向的重任。主人公欧维看起来是一个脾气古怪,好似冷漠刻薄的老头儿,但实则诙谐风趣,古道热肠。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儿,一生相继经历着父母亲、孩子、妻子,所有他至亲至爱的人都相继离他而去的悲惨遭遇。导演对主人公欧维采用的喜剧性格贯穿悲剧命运的人物形象设定,为他“去死”的行为平添了许多戏剧性色彩,也为欧维内心认同缺失的挣扎和自我救赎埋下伏笔,同时表达了对“面对不幸,应抱以怎样的态度生活”这个永恒的人生命题的反复思索。

1 认同的缺失与生无可恋

苏联著名电影作家M·斯米尔诺娃曾说:“(电影)应该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对人物的意义,是在这事件影响下人物的思想和命运中所发生的变化。”[1]在《欧维》中,主人公欧维一共经历了四次自杀,虽然每一次自杀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欧维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年纪自杀?原因仅仅是取决于他的妻子索尼娅在六个月前病逝,她的离开让欧维对世界生无可恋的解释吗?显然,影片中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原因。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物质性、形式性、理想性。欧维的自杀,究其根本是亲人相继离世后,他本就固执的内心再也得不到认同,他是孤独的,在无法接受被爱的岁月里,也渐渐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欧维原本热爱生活的动力随着亲人的离世被消耗殆尽,无论是在物质上、形式上还是理想上,无人理解,无人支持。他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与厌弃,所以他执拗地想要自杀。

1.1 物质性认同的缺失

在“认同论”中,通常把具有相同种类,相同品味的商品选择称之为物质性认同。影片主人公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脱离不开“物质性认同”层面的无法满足。欧维的物质性选择来源于他的父亲,所以,他与父亲在汽车的购买上有着相同选择。而鲁内作为欧维唯一的朋友,他们年轻时关系十分要好,他们惊喜于彼此能够找到朋友,针对原则和规则而言,他们有相同的形式性价值观,一起工作,一起阻止在社区里开车的人。然而,他们的矛盾也来自于认同观,他们对商品拥有不同的品味与选择。欧维只买瑞典车萨博,而鲁内先是拥有沃尔沃,再换成宝马。欧维觉得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鲁内的做法,他支持国产车,排斥一切购买进口车的举动。就连到了老年,他依旧支持着国货,反感孩子们买法国车。欧维和鲁内从起初的价值观认同一致,到之后的不同,买车这个物质性认同的区别是两人距离远近的决定性因素。就这样,因为物质性认同上的歧异,欧维又无法忽视这一微小差异的存在,导致他和鲁内关系破裂。

源于物质性认同观念上的差异让欧维无法忍受,他与好友的矛盾不断升级,彼此远离。好在当时还有爱人的认可,但当索尼娅也去世后,欧维再也得不到物质选择上的认可,他变得越来越孤单,这也为他之后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1.2 形式上认同的缺失

性格的真正魅力,来自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深度。除物质性认同层面外,在形式方面,欧维同样有很多困扰。恩格斯曾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2]在影片中,主人公欧维坚守自我原则的做却总是被小区内的邻居所抵抗。影片中塑造的欧维是一个执拗且时刻都坚守着自我观念的人物形象,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每天定时巡查社区,包括车辆的停放位置是否合格、垃圾是否进行了分类等生活细节。他形式性极强,对任何一点点违反常规的事情都无法置之不理,所以他对邻居家宠物狗随地撒尿嗤之以鼻,对不按停车位停车的人贴条警告。但这些做法,除爱人索尼娅和朋友鲁内外,很少有人认可他,然而,鲁内中风再也不能说话也不能和他一起检查社区,爱人又去了天堂。无论是在外部世界还是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时的欧维一无所有,所以他总是一个人,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欧维的世界很简单,原则也很简单,非黑即白,不知变通。他想把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按部就班地过,想把简单的事情规规矩矩地做到极致。可就是这样的形式原则,欧维一直坚持着的行为形式,他自己懂,别人却不理解,欧维感到痛苦无比,所以一心想要自杀。

1.3 理想化认同的缺失

如果说物质性认同和形式认同的无法实现滋生了欧维想要自杀的想法,那么,无法达到的理想化认同便是这场“去死”行动的最终导火索。理想化认同观的无人认可,使欧维的行为主张、处世价值观都无法得到肯定。

欧维童年时,母亲早逝,还好父亲一直陪伴着他,并教会他诚实和勇敢,让他尽情拥抱世界。父亲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正是欧维初建自己人生观的导向标,他不仅肯定父亲的理想化认同观,并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他们相互理解,彼此依靠。直到欧维青年的时候,父亲被疾驰而来的火车夺去生命,欧维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就在这时,妻子索尼娅走进了他的生命,索尼娅活泼温柔,知书达理,索尼娅的出现似乎延续了父亲的角色功能,给欧维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认同归属。因为索尼娅是爱他的,所以接受他的主张,认同他的价值观,一直到死。索尼娅是欧维在失去父母双亲后,唯一能够在物质性、形式上、理想化三者认同观上都给予他肯定的人。但随着爱人离去,欧维的认同支柱轰然倒塌,他余生生活的唯一希望也被带走。

影片《欧维》中,欧维决定“去死”,根源在于认同的缺失,索尼娅的离世,欧维便失去了整个世界,所有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使欧维的心理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他觉得世界在跟他作对,所有的人都在跟他作对,无人认同,无人理解。欧维无路可逃,只能选择自杀。

2 精神守望与自我救赎

影片中欧维的悲剧命运既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其救赎主题的铺垫。影片围绕欧维四次自杀展开,每一次自杀的回忆都像是欧维对自身的一种救赎,最后坦然面对生活,与这个世界和解。

在希腊与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下,电影《欧维》呈现出两种救赎之路。一种是来自希伯来文化所倡导的靠信仰和爱去救赎,一种是希腊文学中宣扬自我奋斗的救赎之道。前者表现在新邻居帕瓦尼一家的到来,他们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欧维,欧维虽然依旧固执的坚守着他的原则和价值观,但也渐渐地愿意去接受周遭的人与事物。如借给帕瓦尼梯子,帕瓦尼归还时送给欧维波斯菜,后来欧维归还餐盒时附加小纸条表示感谢,对于排斥一切新鲜事物的欧维来说,这已经很难得了。帕瓦尼小女儿娜莎画中的欧维总是彩色的,电影借助孩子最纯真的眼睛,发现欧维内热外冷的一面。这个时候的欧维已经或多或少被“外力爱”感染了,他教帕瓦尼学开车并向她袒露心扉,帮助老朋友鲁内家修暖气片,收养流浪猫等一系列行为预示着欧维开始接受外力救赎,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欧维》中,欧维自杀观念的转变还源自于他在漫长的四次自杀过程中的自我感触与救赎。起初,他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但在一次次经历死亡的过程中,他回忆了很多事情,包括父亲和妻子对他的爱,新邻居帕瓦尼一家对他的爱以及和鲁内的友情,等等,回忆使他对死亡也慢慢变得平和起来。虽然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欧维已经尝试着接受妻子的离去,接受这样的自己。影片的最后,他向自己妥协了,并且尝试过好每一天。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妥协,太多的时候人都在抗争,跟他人、跟社会、跟整个世界。妥协多是被人们冠以懦弱的象征,其实不然,它更像是个人的自我救赎、自我接纳。深受困扰的欧维在死亡的历程中向自我妥协,感知生活与生命的美好,虽然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已然不是自杀所致。虽然因病身亡的故事情节设定不免有些落入俗套,但对于欧维的一生来说,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愿望,去追随已经过世了的亲人,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看似冷峻犀利,实则是温情治愈的,它通过执拗笨拙但又不乏热心和爱心的欧维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人生不就是相聚相散,喜忧参半吗?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接纳这个世界,接纳自己的人生。这部披着冰冷外衣的治愈系北欧影片,用简单纯粹的温情,让人们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然后温柔地拥抱这个世界。

[1]杜甫仁科.论电影剧作问题[M].李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索尼娅物质性
下次还要用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莫愁(2019年4期)2019-02-21 09:06:42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一诺千金
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浅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基于无锡宣卷的调查与思考
劳动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