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新罗区广播电视宣传中心 福建 364000)
我国现有数量众多的基层电视台,它指的是地级市电视台和县地级电视台,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如今因为规模以及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基层电视台面临着生存窘境的巨大挑战。基层电视台的工作以新闻建台、新闻立台为基本生存准则,作为一直以来的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即使是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层电视台依然以其独有定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做积极工作。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引起观众持续关注的,地方电视台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所在地区的城郊居民群众,他的创建和存在的目的是满足该地区居民群众电视收看需求。相比其他高级别的电视台,地方电视台虽然贴近人民生活但其电视节目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尤其作为地方电视台工作重点的新闻节目质量更加有待提高。截至2014年底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我国地方电视台数目达到2000余家。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地方电视台利用横向联合等方式解决经费不足、技术不良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收效,地方电视台逐步向数量比较多、规模逐步扩大、活力逐步提升的电视媒介群体方向发展,但地方电视台依然面临技术更新和资金短缺的瓶颈无法突破,因此处于相对弱势的竞争地位[1]。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媒体造成发展上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基层电视台危机也无可避免,地方基层电视台更是首当其冲。地方电视台通过不断压缩规模依然无法解决生存困境,因此结合自身定位,通过提高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吸引观众群,提高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基层电视台跨越生存危机的有效路径。基层电视台积极应对挑战,以平常心应对事物发展消亡的必然过程,同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应对。在此情况下,基层电视台应当合理利用其所在地域这个核心资源做好新闻节目的策划,由此可以大大提高综合竞争力。但目前地方电视台依然存在报喜不报忧,重宣传轻新闻,信息宣传存在“八股化”作风,因此急需对新闻栏目建设进行改良与提高[2]。
电视新闻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有威望的新闻来源之一。国家层面对新闻制作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要求,地方电视台以中央及省级电视台为参照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在提高了新闻节目制作质量的同时也对自身发展的空间造成了局限,失去地方电视台最宝贵的地方特色,造成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千篇一律,缺少活力和创造性,无法实现突破造成创新不足的局面,无法将地方电视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实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上的创新拓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限制发挥地方特色体现地方台新闻节目优势,可以使地方电视台在众多同质或不同质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起中央及省级电视台人才济济高手云集,地方台可谓是条件简陋,高素质的新闻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因为发展平台与经费问题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新闻人才,导致无法实现对新闻节目制作编排质量的提升[3];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缺乏有效制度指导体现在地方电视台因为规模不大,属于地方性的媒体,因此在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强的、适合地方电视台发展所需的制度,以及对专业人员的激励制度无法激发记者工作积极性挖掘新闻线索从而写出好新闻;新闻节目选材限制性,地方电视台隶属于当地政府部门管辖,大多数地方电视台新闻内容经常是以地方领导行踪、各行政单位工作开展以及会议召开等为选材,内容枯燥,单调乏味,不能贴近百姓生活,而这样的报道长此下去,新闻节目处于缺少生机的状态。
大多数地方电视台忽视民生类新闻节目深度的拓展,新闻节目播放模式和报道方式单一刻板限制了新闻节目的发布效果。此外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达到收视率目标,一定程度存在新闻内容低速以吸引眼球的情况,但做出的让步就是电视台新闻节目节目做出牺牲,甚至有些新闻报道出现价值观偏离的现象,乃至出现低俗刻板的宣传方式来吸引某类群体的关注,使电视台新闻节目价值导向造成损害。
目前绝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都存在反复对同一新闻进行简单报道与克隆现象,没有做到突出本地区以及自身的特色,造成新闻节目千篇一律没有吸引力。有些地方电视台不在原创性上下功夫,只是简单实行拿来主义,看到其他地方电视台或者中央电视台出现了比较好的新闻宣传形式后,通过观摩然后进行简单模仿便拿来使用,这种做法造成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新意,不具备生命力和竞争力。地方电视台只有在结合本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做好新闻宣传节目的基础上求生存求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被应用于各个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策划制作中,地方台为了适应当地民众需求通常采用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结合播报,但是必须做好两部分语言使用范围的协调,否则容易过浓的本土特色仅局限在本地区人群中推广,对新闻覆盖的范围和受众造成局限,由此限制了新闻素材选择面变窄了。某个地区电视台的方言新闻节目的成功仅仅是个案而已,争相效仿只会导致水土不服达不到预期效果。中老年人是使用方言的特殊忠实群体,因此方言新闻的过度使用会对外来移民收看造成困扰。所以,控制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应用比例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必须权衡的问题。
立意是新闻的主题,是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新闻主题新与不新、好与不好,直接决定新闻节目报道的成败。立意的新,取决于记者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判断力。记者应该学会从大量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本质、具有时代性、具有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思想。提炼主题要选准角度,以最佳的新闻角度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主题;要对具体事实有宏观的考量,高瞻远瞩地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形势下比较衡量,判定其意义所在。
电视台记者在表现、观察、挖掘新闻题材时要选好侧重点、着眼点的角度,从群众生活中抓角度充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时政、经济新闻等枯燥题材通过该方法的灵活合理运用能变得生动且被群众乐于接受。以拉家常的方式使得普通百姓出现在新闻视角中,老百姓对这种新闻表现方式喜闻乐见且可以实现对老百姓生活的实时和多角度体现,以其内涵信息量大、新闻体现快速灵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进入老百姓的视角[4]。
地域性是地方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标志性特征,是新闻节目成功制作的根本所在。因此把握地域性走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质量的着眼点,结合本地观众所关注的事件,并同时结合全国和国际新闻热点从中发掘出最佳的契合点,让那些“大新闻”变得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此外,要做好对地方电视台观众群体的分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热点,以地方风土人情为切入点,引起观众共鸣,从而凸显出地方电视台的特色。通过开辟平民化路线展现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新闻故事,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地方电视新闻的采编,通过现场连线建立记者与群众聊天式采访,这样可以在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的同时提升节目的活跃度使得新闻节目互动性增强,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新闻节目必须进行创新,大胆地引进新的模式防止观众的视觉产生疲劳,以长期保持对新闻节目的新鲜感。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新闻节目研发团队,聘请专业化团队进行成功新闻节目模式的探究实现新闻节目的常态化创新机制的实现,通过对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情况的分析,按照观众需求进行新闻节目发展的方向调整,逐步建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品牌形象。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应当加大民生新闻栏目的比重,强化舆论引导意识在日常采访工作中,对百姓反映的问题不能实行来者不拒。防止出现新闻工作主观、以偏概全、片面认识问题的错误,应当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做好各方关系的协调平衡。地方新闻节目要拓展深度,不能仅仅局限在单纯对事件的简单报道,而是应该在该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追踪报道、专题报道。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新闻事件发生原因的挖掘与报道,使得广大民众能够更深层次了解事情真相,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在新闻中添加不负责任的娱乐元素,应该力争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新闻记者可以采取暗访、走访、采访等手段在追踪报道过程展开详细的调查,尽最大努力获得来自当事人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地方电视台还应针对比较具有社会意义价值的新闻事件开展后期随访,并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当事人和当事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不仅限于见到报道,尤其地方电视台针对不同新型媒介及上级电视台如何精准定位更是个重要的课题。一档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对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立足区域特色,做足做好功课,力求创新才能使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