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栩,李文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汕头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LDH是以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加之机械压迫、炎症化学性刺激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刺激脊神经和脊髓,出现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1-3]。近年来,笔者对小针刀和常规针刺或牵引疗法治疗LDH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中医骨科门诊就诊的89例LDH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2~68岁,平均(50.49±10.65)岁;平均病程(13.62±9.87)月。对照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1~69岁,平均 (51.80±9.69)岁;平均病程(16.23±10.24)月。2组患者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 LDH 的诊断标准者;2)年龄 30~70岁,性别不限;3)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4)能耐受试验治疗方法,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合并椎管狭窄及马尾神经受压者;2)伴有脊柱畸形、腰椎滑脱、腰椎骨折病史、手术史或微创治疗史者;3)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肿瘤、结核者;4)伴有精神疾病、感染及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剔除标准 剔除:1)不配合小针刀、针灸和牵引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判断疗效者;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其他意外事件而提前终止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采用小针刀治疗:患者放松后取俯卧位,根据影像学检查选择最敏感的压痛点作为手术部位,龙胆紫标记;手术部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行局麻,研究者持一次性无菌针刀在标记点按标准4步进针法垂直快速进刀入皮下,并根据患者病情对棘上、棘间和横突间韧带、筋膜和肌肉予以适度的松解、剥离。拔针后压迫刀口孔,无出血后覆以创可贴。5天治疗1次,20天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针刺法或者腰牵法进行治疗,常规的针刺法:取穴: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腰阳关、腰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使用合适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皆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采取疏密波,频率为15 Hz,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时间为30分钟。隔天治疗1次,20天为1个疗程。腰椎牵引法:使用普通的牵引床对LDH患者进行牵引,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时间为30分钟,隔天治疗1次,20天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6.2 VAS评分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无痛计0分,随疼痛程度加重分数增加,最严重疼痛计10分。
1.6.3 IL-1β和TNF-α水平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19例(43.2%),有效23例(52.3%),无效2例(4.5%),总有效率95.5%;对照组治愈15例(35.7%),有效18例(42.9%),无效9例(21.4%),总有效率78.6%。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VAS评分 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χ±s) 分
2.3 IL-1β和 TNF-α水平 IL-1β和 TNF-α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TNF-α及IL-1β水平比较(χ±s) ng/L
2.4 安全性分析 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患者因出国而脱落;对照组脱落2例,1例因搬家,1例因摔伤致腰椎骨折需行手术治疗。2组患者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称为“腰腿痛”“腰骻痛”,传统治疗以牵引、手法、针刺、中频脉冲、湿热敷等疗法为主,患者临床症状能得到良好的改善[5]。小针刀疗法治疗LDH引起的疼痛效果良好,并能有效改善腰椎活动度[1,6-7]。
有报道认为[7],无菌性炎症反应在LDH致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L-1β和TNF-α等炎性因子通过刺激炎症细胞,激活炎症递质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根的脊神经,导致LDH的疼痛不适[8-9]。IL-1β主要为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所产生[10],其能够刺激脊神经背根节,提高机体疼痛敏感性,导致椎间盘退变患者出现腰背痛及坐骨神经痛症状[8,11-12]。TNF-α 是导致椎间盘髓核变性的主要细胞因子,具有神经毒性,并能够损伤轴索和髓鞘,增加血管通透性,扩大早期的炎症信号;且能与IL-1β一起产生协同致痛作用[13-16]。
本文通过对比小针刀和常规针刺或牵引疗法治疗LDH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小针刀治疗LDH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或牵引疗法,VAS评分及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方面均低于常规针刺或牵引疗法,且安全性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这与黄叶、叶肖琳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
既往研究认为,小针刀疗法能够有效的纠正腰椎外平衡失调,缓解神经根卡压症状。通过“针”的作用,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内源性阿片类物质、5-羟色胺等,改变神经递质成分,阻滞神经传导,发挥镇痛作用[17-19]。另一方面,通过“刀”的作用,松解小关节囊、骨纤维管及椎间盘周围韧带、肌肉以及突出的瘢痕组织,间接扩大椎间孔,改善相应部位的缺血缺氧、结疤、粘连和挛缩,缓解脊柱两侧不对称的应力,使椎体韧带牵拉力平衡,解除椎间盘周围的超压力,从而改善腰痛、腿痛、麻木等症状[20-22]。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针刀治疗LDH疗效良好,安全可行,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缓解LDH的疼痛不适症状。但受限于时间、人力、物力等因素,本文选取的样本量偏少,且未能进行长时间有效的随访;需进一步地合理设计,纳入大样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验证,并形成小针刀治疗LDH的规范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