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兑现一份民生承诺—遵化市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工作纪实

2018-02-22 02:04张海涛通讯员熊朝阳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择校热大班额学位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熊朝阳

“今年市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第四中学将在明年竣工,届时,将直接增加学位3600个,全市初中阶段大班额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站在工程规划图前,看到即将完工的四中主体工程,遵化副市长李金良如释重负。三年来,为了落实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他常常马不停蹄的在多个学校建设工地间奔走,现场指挥办公,督促工程进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为了努力化解群众期盼解决的大班额问题,该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部门协调联动,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起,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了“不再新增55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今年,遵化市政府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列入《民生事业工作方案》中的首要民生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各个学校规划建设,成为一份民生承诺,没有任何退路”。

做好学位“加法”,让大班额“消肿”

去年秋季开学,遵化市投入4000多万元高标准新建的第六实验小学如期投入使用,校长王保国着实松了一口气。新校园不仅面貌焕然一新,建筑面积也由原来的4560平方米增加至15000平方米,多出来的100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让学校一下子增加了近千个学位。当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在生源倍增的情况下,学校轻松完成了“起始年级每个班不超过55人”的艰巨任务。

“教室里不挤了,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安全;班额降下来了,老师上课再也不用扯着嗓子喊;专用教室建设齐全了,开展选修课有了专门的场地;每层楼都配备了室内卫生间,学生排队如厕的尴尬一去不复返……”王保国说起新校园的种种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城市人口大幅攀升,入学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出现了学位供需失衡的问题。特别是2014年后,遵化主城区学校的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急剧增加,“中小学班额普遍在75人到90人之间,教室拥挤不堪,出现了学生课间活动难、如厕难、教师上课带扩音机等反常现象”。

为了解决群众反响极其强烈的大班额问题,遵化市委、市政府决定协调多部门联动,加快主城区学校规划与建设,依据各学校实际情况,“需要新建的学校新建,适合扩建的学校扩建,并通过精简合并生活与办公用房增加教室数量,有效增加城区学校的学位供给”。

第六实验小学正是得益于市政府开出的“一校一策”良方,2016年将陈旧校舍整体推倒后重新设计建设,一举解决了片内适龄儿童的入学难问题。

除了第六实验小学外,同一年动工建设的城区小学,还有第三实验小学和第五实验小学。根据两校实际,该市投资1050万元分别为两所小学各扩建教学楼一栋,新增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增加教室28个,增加学位1260个。

“新教学楼去年投入使用后,1-3年级的大班额已经消除,”第三实验小学校长何树军一边说,一边伸手指向校门边上腾出的一块空地,“就在那个位置,市政府马上要给学校再扩建一栋教学楼,等这栋楼建好后,学生再次分流,学校所有年级都不存在大班额的问题了。”

新建增加学校数量,扩建适当增加容量,成为该市增加城区学位供给的主要手段。近三年,该市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主城区学校建筑面积增加15200平方米,学位增加2300个,起始年级不再新增大班额,其他年级的大班额陆续得到化解。

“立足当下,兼顾未来,我们依据城区建设和人口走势,超前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学校,让城区中小学建设至少能够满足未来5年的入学需求。”遵化市教育局长周旋说,根据测算,各个学校建设都已提前做好规划,资金一到位就能马上启动实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

引导生源分流,给“择校热”降温

在周旋看来,城镇化加速是造成学位供需失衡的主因,而“择校热”则催化了这种失衡。大量原本不符合“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的农村生源涌入城区,让原本紧张的学位变得愈加紧张,在给学位做“加法”的同时,还要在招生上做“减法”。

为确保招生工作平稳有序,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人籍分离”“私招乱招”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与校长签订《规范招生行为责任书》,落实招生考核,强化责任追究,从源头上治理择校乱象。

为确保入学资格验审的公平公正,市教育局创新招生举措,从2016年开始采取聘请“第三方”进行资格验审的办法,让招生工作彻底将“关系”与“人情”挡在门外。

“虽然革了自己的命,但却扭转了违规招生的不正之风。”周璇说,市教育局一方面严格落实招生政策,把好招生入口关,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专人深入那些不符合城区就读条件的学生家中讲解招生政策和教育发展形势,帮助他们分析“大班额”给孩子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动员他们返乡就读。

几年来,主动返乡就读人数逐年上升。2017和2018年,城区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自愿返乡人数分别达到了630人和658人。令人惊讶的是,在城市人口剧增的情况下,城区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特别是2017年,城区中小学较上一年度招生人数减少了622人。

在城区学校“劝返”不符合条件生源的同时,农村学校也开始了另一场形式不同的生源分流。

新店子镇是全市最大的乡镇,112国道贯穿其中,交通和工业较为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较多。为了保证随迁子女入学“一个都不能少”,新店子镇中小学肩上的担子越挑越重,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虽然没有身处城区,但还是染上了“大班额”的“病”。

“学生越来越多,教室不够了就只能占用专用教室,可是班级不断增加,老师不够实在没有人上课。”新店子镇中学校长雷建山大倒苦水。

注意到部分乡镇学校近年来新生的大班额问题,该市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合理控制学校规模,优化学校布局,引导生源分流。

距离新店子镇中学不到两公里的魏家井联小,原本是办学规模1000人的完全小学,随着片内生源逐年减少,在校小学生仅剩300人,校舍大量闲置。今年,该校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首次面向全镇招收七年级就招收了4个班的学生。

魏家井九年一贯制学校招了4个班的学生,就相当于新店子镇中学少招了4个班的学生,之前被挤占的专用教室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与新店子镇中学的情况相似,市政府今年投入了14万元添置设施设备,恢复了大太平联小教学点高年级招生,新店子镇小学的大班额问题同样迎刃而解。”新店子镇总校长魏晓利说,生源合理分流让大班额得到化解。

“一改三动”,农村校活起来

经过动员,从第一实验小学毕业后,思淼同学主动从城区回到了家乡就读初中。在此之前,从小学1年级开始,父母就把她送到城区上学,每个月花费500元吃住都在学校附近的小餐桌,每个周末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在家里匆匆住上两宿,周日一大早就又要跟同学拼车返校。与思淼来自同一个乡镇,平时在小餐桌一起吃住,一块拼车的孩子还有7个。

“尽管孩子早早离开自己,家庭承受着高昂的经济负担,许多父母仍然不顾一切地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根源在哪?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周旋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流,动员孩子返乡上学,又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治理“择校热”“大班额”不能有堵无疏。

“根除‘择校热’‘大班额’需要双向投入双轮驱动。”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办学差距,近两年来,遵化市政府累计投资1.3亿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4所,改建扩建面积7.2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幅改善。

石门镇中学就是其中一所受益的农村校。2016年市政府投入1800万元新建的两栋教学楼落成,让学校告别了“平房时代”。在新教学楼后面,是3排还没有完全拆除的破旧砖瓦房,透过教室破碎的窗户依稀可以看到学校往日的光景——一个讲台,一块黑板,几十套残缺不全的桌椅。

“一到冬天就要在教室里烧煤炉取暖”。校长艾万茹说,因为办学条件差,每年片内300多名小学毕业生,一半以上都流失了,多数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城。

随着石门镇中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上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80%指标分配到校的政策引导,近两年自愿返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流失的本地生源越来越少,学校在校生从500人增加到1180人。

如今,思淼和她的小伙伴们正在这里读八年级,每天放学回家骑车子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

通过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日益缩小,而管理和办学水平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农村学校内生动力,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三动提升”策略,希望把昔日农村的薄弱校办成群众家门口的名校。

一是品牌带动,即借助“唐山市名校争创工程”,在每个乡镇遴选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管理水平先进的学校确定为遵化市级名校培养对象,同时作为本区域学校管理教研中心,采取审批方案、专人包校、定期督导等办法进行重点打造提升,定期开展区域教育管理交流研讨活动,“以品牌带发展,以交流促提高”。2017年,该市9所学校成功进入唐山市级名校行列,其中农村学校占到7所。

二是帮扶拉动,即实施“管理薄改计划”,开展名校帮弱校、弱校学名校的对标赶超活动。每所唐山市级名校要帮扶3所农村薄弱学校,从改善办学条件、破解办学瓶颈、引入先进理念、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样化实用性的帮扶活动。同时,定期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跟岗实习、网络交流、实地探寻等学习活动,实施影子学校、影子校长、影子教师跟踪实践活动。

三是交流推动,即鼓励学校内引外联,借力提升。目前,全市已有83所农村中小学主动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以及唐山区域内的优质学校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仅2018年一年,友好学校之间开展学习观摩、名师讲座、成果交流等活动600余场次,参与教师达到3600多人次。

“通过借力京津补短板,农村学校吸收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周旋说。

“一补两促”,师资配备强起来

周璇认为,无论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消除“大班额”“择校热”,都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均衡配置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遵化实施“一补两促”。

一补,即补充师资缺口。为了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2008年以来,遵化逐步建立健全教师长效补充机制,逐渐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教师招聘人数从最初的每年150人翻倍到如今每年360人。特别是化解大班额工作启动后多出来许多班级,为了缓解师资紧张情况,近三年,该市共计补充教师1000多人,创下唐山市各县区招聘教师人数之最。

“大量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给全市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吃了‘定心丸’。”

两促,即通过建立教师校长交流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和通过强化名师示范引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

为促进城乡师资均衡,早在2016年,遵化市就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开展双向交流。

每年暑假,市教育局都要结合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实际需求,在城区学校遴选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送到农村。与此同时,农村学校选派对等的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学习,找差距,学经验,在实践中感悟和提升。

城区第二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学宝按照市教育局要求,被交流到马兰峪镇满族中学任校长。到任后,他推行二中的教育理念、网格化管理和独特的教学模式,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仅仅两年的时间,学校就成功跻身唐山市级名校行列。片内没有一例生源外流,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在这里上学跟在城里二中上学没什么区别”。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借助校长交流快速提升,马兰峪镇满族中学只是一个缩影。

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方面,该市则以“名师工程”为主要抓手,落实教师“阶梯式”培养策略,不断扩大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2017年以来,全市共评选出校级骨干教师647名、县级骨干教师512名、县级名师69名。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该市持续开展名师结对帮扶、送培下乡、点餐课堂等活动,并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建立“一带三”名师和骨干教师的结对帮扶网络,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做到了教师结对帮扶全覆盖。

“消除‘大班额’‘择校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又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出一套组合拳。”周璇说。

按照规划,2020年,遵化市将彻底告别大班额。

猜你喜欢
择校热大班额学位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潍坊市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唐山: 2020年消除“大班额”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