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1 07:53孙建军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思考课程

孙建军

摘 要:“生活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许多方面不谋而合,均体现了学生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从哪里来”“ 哪里有课程资源可开发”“ 如何分组有利于提高活动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五个方面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79-03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括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2017新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践行陶行知 “生活教育”的思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近几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从哪里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 。我们不难发现,活动主题的来源,应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

(一)主题来源于学生课间的话题

笔者习惯在教室里面批学生作业。一次课间,笔者无意间听到几个孩子在谈爸妈要生弟弟妹妹的话题。小芳对于这个话题一脸的不高兴,说弟弟妹妹会分走父母的爱;小强则不相同,他是一脸的高兴,简直是兴高采烈,他说这下好了,有人玩了,父母再也不会看着他一个人了……笔者敏锐地发现“二孩”这个热点话题是孩子们当下最关心的话题。通过笔者的引导,班上顺利确定并开展了“二孩来了”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主题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二)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发现

笔者生活的地区已经有三十年没有人家养牛了,现在的孩子虽然认识牛,知道牛这种动物,但只是在电视里、电脑上、图画上见过牛,或者是在盘子里见过牛肉,他们没有近距离观察过牛,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带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了牛。在观察中,好几个孩子都说,明明没有草,为什么牛的嘴巴却在津津有味地嚼个不停呢?笔者通过引导孩子查阅资料,让他们知道,牛这类食草动物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为了减少食肉动物对自己的侵害,它们进化出了两个胃。这次观察之后,学生对进化的问题产生了兴趣,班上开展了“动物进化”的主题活动。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的这种问题,更能引发其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展示课上,学生表演了精彩的情景剧《恐龙去哪儿了》,让老师和同学们清晰地了解了动物的进化过程。

(三)主题来源于跟学生家长的交流

好几个家长在与笔者聊天的时候均谈到了孩子“怕见人”,主要是怕见面打错招呼。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掌握好亲戚间的基本规律。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展了“我的亲戚”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厘清了各类亲戚和自己家庭中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从而掌握了亲戚间的基本规律。这种为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实现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了基础。

当然,活动主题还可以来自于学校特色活动、校园周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国家设定的纪念日和教育日等。

二、哪里有课程资源可开发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動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发展其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活动资源的开发,离开了资源,这些活动都是纸上谈兵。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

1.教师首先就是资源。

小学教师中,师范毕业的居多,当年这些老师都是初中毕业直接上了师范,学习成绩、智力水平相对较高,像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些老师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自学,有的会修电脑,电脑技术一流;有的会修家用电器,对家用电器的研究不逊色于专业的人员;有的会跳舞,对于舞蹈动作几乎过目不忘;有的擅长演讲,几乎能“蛊惑人心”。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根据活动需要,邀请这些老师参与活动,可能对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有帮助,对活动成果更丰富多彩地展示会有显著效果。

2.学生也是资源。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独立,能洗衣服会做饭,可以独立生活;有的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精通各种游戏,会用电脑,对电脑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一般老师;有的能说会道,善于与人沟通。比如,笔者学校举行的“当一天小交警”实践活动,就是由一位学生独自去交警中队沟通,才将这样一个职业体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学校的其他活动场所也是资源。

笔者的学校是在农村,学校的校田理所当然就成了学生体验耕作劳动、享受收获的资源;学校烹饪馆,为学生学习炒简单的家常菜,体验舌尖上的味道提供了资源;耕读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了从古到今耕读文明的变化,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像这样的校内资源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最易开发的。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1.学生家长是资源。

学生家长就职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资源。笔者学校举行的“生活污水去哪儿了”,活动中对污水处理厂的参观,就是因为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此单位工作,才得到了污水处理厂的大力支持。不光带领学生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工作流程,还现场讲解了污水处理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该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2.校外公共活动场所是可观的活动资源。

校外的实践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都是易于开发的活动资源,需要学校出面联系,挖掘这些活动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如何分组有利于提高活动有效性

课堂上的学习和探究往往是学生在安静的状态下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则不同,课外的探究活动常常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团队任务,合理地构建小组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一)以友谊结组,在团结的氛围里实现问题的解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词语都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不够团结的小组,组员之间只会扯皮、互相推诿,不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各尽其责,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比如,在“改造生活用具”的活动中,我就发现一个小组的组员总是挑其他组员的毛病,如:一个学生说,抽水马桶相对儿童来说太高了,儿童上抽水马桶时,有掉进马桶的危险,其他组员则嘲笑这位提出问题的组员:你个子太小,你屁股太小,你发育不良。这样的语言,明显动摇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的研究信心。我想,如果是团结的小组,可能就会不断地补充该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其共同完成对生活中抽水马桶的改造。

(二)组建异质小组,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笔者所说的异质小组,是指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等的学生构成的学习小组。因为各人各不相同,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灵感,体会更多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且能够学会包容、学会独立、学会与各色的人进行沟通,进而愉快地合作。比如,在“糖葫芦的制作”活动中,因为有了不同学生的参与,有的学生从节约选材的角度谈了成本的控制;有的学生从食材的合理切分,尽量减少食材的浪费,串出更多的糖葫芦的角度,谈了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入;还有的学生从摊位的选择谈了成本高的摊位,人流量大,卖出的糖葫芦会更多,也有人认为,成本低的摊位,虽然人流量小,但可以通过其他的营销策略,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同样也会达到推销更多糖葫芦的目的。这个活动中,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对于制作糖葫芦,以及尽量减少成本的研究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

当然,分组时还要注意人数的确定,人数太多,研究时容易,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脱离研究小组的问题。有时人数太少,又会引起无法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应在团结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构成四人到六人的研究小组,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学科课程的学习,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圣人”。教师是课堂内的绝对权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应将自己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贯穿于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一)活动的组织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一道对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开展,还要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

(二)探究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对活动主题生成、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程序安排、活动成果形成、主题活动拓展等给予指导和点拨,这里的指导不是包办,而是方法的提点,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促进者。

(三)实践的参与者

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即教师不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要自觉加入到活动中,和学生一样成为活动的参加者,为实现活动目标相互影响、讨论、激励、鼓舞,也只有作为参与者,教师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和社会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终身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是团队合作者,教师不光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伙伴,还是指导学生活动的顾问,还应该是学生的倾听者,通过倾听,使得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增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与同伴间进行合作交流与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当众口头评价

当众口头评价是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有“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的特点。比如,笔者的班级在开展“关爱他人,服务社区”的主题活动时,班上公认的后进生苏丹主动提出他要负责联系社区负责人(他的邻居)来调查特困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情况,由于他的主动积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笔者在回校的路上,首先表扬了苏丹同学的积极表现,通过表扬,不仅提高了他的调查采访的积极性,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

(二)观察评价

观察评价是指观察者有计划地记录观察对象的活动,进而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最重要的是事先制定一定的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填入不同的评价指标内,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比如,笔者对学生的活动态度就制定了四个指标:积极认真参与、较认真参与、一般、不够认真。对于“合作学习情况”制定了四个指标:团结愉快,积极合作、较愉快,愿意合作、一般状态,不善于合作。这些指标真实地记录了学生活动的过程。

(三)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一般由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搜集整个学习活动中代表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展现学生成长的轨迹。至于档案袋里装什么,则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商定,可以是活动成果,各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活动的体会、学习的心得等。档案袋里的材料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会判断自我、反思自我,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除了以上几种评价方式,笔者认为还可以开展自我评价,即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评价自己。协商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对学习过程进行面对面的评价。成果展示评价,即将不同阶段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自我,鉴赏他人,发挥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厉进军,孙莉.实践出真知 活动见真情——综合实践活动教法探微[J]. 华夏教师,2017,(5).

[2] 徐继存.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J]. 当代教育科学,2015,(1).

[3]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6,(7).

[4]汪明春.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及具体化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5]李臣之,吴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督导的组织形态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3,(Z1).

[6]施静翰.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7]钟启泉,安桂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J].北京大學教育评,2003,(3).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思考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