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赤山湖是南京母亲河,也是秦淮河流域内唯一的天然湖泊,有着“秦淮第一湖”的美誉。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苏南最大的国家级濕地公园,不仅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还有草本沼泽、鱼塘和水稻田等湿地类型,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南京、镇江及周边地区的“绿肺”,吸引着都市人来此“深呼吸”。
历史悠久的赤山
赤山湖因湖边的赤山而得名,曾用名丹湖、绛岩湖。我从小出生于赤山湖畔,对这山这湖再熟悉不过了。最近从南京城回老家,弯弯绕绕,又来到赤山。纵是秋日,树木上的绿色依然未减,绿色层叠的赤山,花木茂盛,古树参天,不时有鸟儿从我的眼前低低飞过。一声一声的啾鸣,像是明媚的阳光,唤醒了我那颗在城市钢筋水泥里呆久了的坚硬而迟钝的心。
赤山是一座1400万年前形成的死火山,土为红色。沿着宽而不陡的山路拾阶而上,风吹动着茂密的竹海“刷刷”有声,泉水叮咚流淌,整个山间空灵静谧。穿过竹林,循着水声,我来到戛玉泉边。传说戛玉泉的水能清心明目,我蹲下来掬了一把泉水洗脸,又忍不住喝了一口,甘甜清凉,沁人肺腑,丝丝凉意顺着指间蔓延,快乐也从心间而起。
山中的泉水如同流动的碧玉,途经茂盛的草儿,也漫过光秃秃的怪石。我和朋友在这里尽情拍照留念,直到玩够了,才继续爬山。
山中最让人怀想的是被日寇烧毁的般若寺,和寺中声名显赫、后半生都献给赤山的“赤山老人”———法忍禅师。在赤山工作的朋友是个史学专家,她告诉我,般若寺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建,当时有古朴雅致的天云茶庄和桂花树,山腰上有防空洞,山顶上还有停机坪、碉堡等军事遗存。
朋友的讲述,让我对赤山更多了一层认识。漫过岁月的烟尘,法忍禅师早已仙去,山腰残剩的古庙残砖,曾见证香火鼎盛的几株老桂花树和古银杏,像自由而逍遥的精灵,独守湖畔赤土。
温婉如玉赤山湖
《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此小泽即是句容赤山湖。句容南有茅山,北有宝华山,两山之间流淌的水脉汇于一隅,形成秦淮河上游最大的天然湖泊,成为秦淮河的主源之一。赤山湖与赤山遥相呼应,涓涓细流孕育出“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
静静地依偎在赤山脚下的赤山湖,如无瑕美玉般温婉。每当看到碧波粼粼的赤山湖水,我都会有种难以抑制的激动。辽阔的赤山湖湖面上,翩翩起舞的水鸟,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记忆中,父辈们在湖边张网捕鱼,我就在岸上张望。采菱的妇人坐在木澡盆里,手里的葫芦瓢在水上舀来舀去,两岸翠竹绿树的倒影被划得如同一匹碎锦。她们把采来的菱角堆在岸边,不一会儿,红红的菱角就在我面前堆成了小山。
湖上芦白莲红,湖底鱼虾成群,听朋友介绍说,每年秋冬季都会有约5万只迁徙候鸟从各地来到赤山湖,直到次年3月中下旬才陆续北迁。从深秋开始,绿头鸭、罗纹鸭、斑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白鹭等二十余种候鸟便开始陆续飞抵赤山湖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候鸟安全越冬,赤山湖景区除了加强湖面、湖边田野常态巡护,还设置了一些投食点,为候鸟提供食源补给。
看得出,赤山湖及周边水域丰富的食物、较好的隐蔽条件为这些湿地精灵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白水荡将赤山与湿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赤山到湿地的“绿色走廊”。我从“绿色走廊”穿出来,已是黄昏时分,夕阳将湖面染得通红,一些鸟儿在霞光中齐飞,这场景如诗又如画。
静美湿地花兰墩
为了更好地观赏赤山湖,我和朋友在附近借宿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了花兰墩湿地公园。由于湖区四季分明,光照和雨量充沛,植物和水产资源丰富,花兰墩又被称为“最美的湿地游园”。
有关花兰墩的来历,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我听朋友介绍,赤山湖如同秦淮河上游天然的“囤水柜”,历史上一直肩负着秦淮河流域对抗洪、涝、旱灾的使命。先民为了对抗泛滥的河湖,迁居到周边的高地之上,这些高地就是“墩”。“花兰墩”同“花篮墩”,就是形状像花篮一样的高地。
秋风乍起,花兰墩的荷花萎谢了不少,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串联着荷塘的景致,我边欣赏廊外荷塘风光,边诵读廊内屏风上记载的文化历史。原来,湖熟文化是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同“河姆渡文化”齐名,遗址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以及太湖流域。一条长廊走到头,我便了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增长了不少知识。
长廊的尽头是农牧湿地,这里是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天然氧吧”,漂浮着一团团碧绿的水花生。不远处就是赤山,团团烟雾正在山腰飘散。山脚下,老牛在低头啃草儿,有两只白鹭干脆立在牛背上,时而将长长的颈脖缩成“S”形,时而绅士似的昂首挺胸,用细长的尖嘴巴觅食,任牛尾巴甩来甩去也不惊慌。看到如此和谐的画面,我的心也被戳了一下,在城市里的所有戒备瞬间烟消云散。
从农牧湿地走出来,便到了“丛林水巷”,这里种植的都是秦淮河流域湿生植物,也是花兰墩湿地的核心区域。站在水巷四处张望,偌大的湿地被绿植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水域,在水域与水域之间,除了塘埂、道路,还有一些亲水平台建筑。湿地的设计追求美并尊重自然,山水元素巧妙地结合。
有水的地方自然有桥。据《清嘉录·走三桥》记载,在元宵节,妇女们会结伴到郊外走上三座桥,为的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所以“走三桥”又称“走百病”。难得来赤山湖一趟,这三桥是不能不走的。我遵循白阳桥、红阳桥、青阳桥的先后顺序,绕行一周,不走回头路。过桥的时候,看见不少游客纷纷手牵着手在过三座桥。
走过三桥就出了花兰墩,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绿道上漫步,呼吸着带有竹叶清香的空气,倾听绿道两旁翠竹的“簌簌”低语,身心也慢下来了。没想到,这15公里的绿道上,竟然如此热闹,有骑行的人、放风筝的人、环湖健走的人……
夜幕徐徐降临,相守了千年不离不弃的赤山与赤山湖,被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时候,湖水拍岸发出“哗哗”轻响,像老祖母用手给孩子温柔拍背,一阵又一阵,连绵不断,仿佛在催着我进入梦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