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讲书的跨越
——广东卫视《我是讲书人》节目形态分析

2018-02-21 17:49黄敏丽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樊登类节目读书

黄敏丽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我是讲书人》是广东卫视与樊登读书会联合打造的一档原创文化读书类节目,经万人海选、百强突围、100进20等环节层层筛选,20强复赛内容于2017年底在广东卫视播出。该节目邀请各行各业喜爱读书、乐于分享、善于表达的“素人”登台讲书,分享知识与读书的乐趣,传达“读好书,求甚解”的阅读态度与方法路径。由于突出的形态设计、文化品质和良好的社会效应,该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笔者作为节目总导演,参与了节目策划和运作的全过程,以下从节目形态切入,对《我是讲书人》做多维度解读。

1 规则设计:以竞技的形式推广阅读

从节目形态角度看,广东卫视《我是讲书人》是一档选秀节目。美国学者贝弗莉·帕克对选秀节目(Talent Show)做过形象的描述:“节目参与者(通常为普通人)表演唱歌、舞蹈、杂技等具有观赏性才艺的活动(节目),有时设有奖金、奖杯和其他形式的奖赏。虽然绝大多数的选秀节目重在表演而非比赛,但具有可操作性的赛制、令人动心的奖赏是必须的。”[1]《我是讲书人》囊括了“才艺秀”“竞技”“奖励”等选秀节目的基本要素:所“秀”的才艺是“讲书”,遵循一定的选拔晋级规则,并以“百万讲书合约”作为优胜者的奖励。

从电视业务角度看,竞赛规则的设计是选秀节目策划的核心内容——确定了游戏规则、“玩法”,节目的主要创意、主体架构就定下了。《我是讲书人》的比赛流程主要分为网络选拔和电视复赛两个阶段:网络选拔阶段,有超万人报名参与讲书展示,经遴选产生全国百强,选手的讲书视频在腾讯视频上线,供用户点播;其后,在姜振宇、张怡筠两位导师坐镇把关之下,20强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复赛,来到广东卫视演播厅继续展开20进8、8进5、总决赛等环节的角逐。棚内录制阶段各场次的比赛规则略有不同:20进8分组赛将选手分成4组,每组5人分别展开角逐,经选手讲书、导师点评、密室讨论等环节,每组产生2位选手晋级8强。8进5淘汰赛将选手分成4组进行两两对决,根据现场观众投票和4位导师投票决出4个晋级名额,并根据网络投票数复活1位选手,形成全国5强。最后的总决赛采取“守擂—攻擂”的形式,产生一位“擂主”进入决赛,再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另1位冠军候选人,二人进行终极讲书对决,最后由29家媒体评审票选出全国总冠军。年度冠、亚、季军将分别获得100万元、30万、10万元的讲书合约金。

可以说,节目创作人员对“讲书”的比赛规则进行了精心设计,既便于观众理解和选手执行,又确保了一定的冲突性、对抗性,提升节目的带入感。在复赛阶段,节目邀请4位风格各异的嘉宾坐镇点评,分别是樊登读书会创始人、被誉为“全民阅读先行者”的樊登,微表情专家、被誉为“神探姜”的姜振宇,心理学博士、被誉为“心灵魔法师”的张怡筠,资深媒体人、被誉为“共情发现者”的徐靓。4位评委的个性化点评、相互之间的交锋碰撞、与选手的互动,也成为节目的重要看点,增强了故事性。当下,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包括文化类节目强调叙事、讲好故事,而节目组认为,竞技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并且,竞技规则可以激发选手的潜能,并给选手发挥带来不确定性,产生层出不穷的“意外之喜”。《我是讲书人》推出“讲书”概念,并以选秀竞技为主要形式,增强可视性,提升人气,旨在推广全民阅读,这无疑是近年来读书类节目的一大创新跨越。

2 价值传递:读好书,也要讲好书

一档节目的价值观,有时是通过主持人、嘉宾等言说者的主动发声来传达,有时则是节目形态中的相关程式设计间接释放出来的。在《我是讲书人》中,二者兼而有之。

“读好书,求甚解”是节目的口号,也是节目传达的核心价值。主持人的开场白,选手的结束语,都会喊出这句口号。而对于如何“求甚解”,《我是讲书人》并没有停留于倡导和呼吁,而是给出了具体而独到的路径建议:读书—讲书—得甚解。讲书作为一个中间环节,正是一个“求”甚解的过程。所谓讲书,就是讲述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如何把一本书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考验讲书人对书的理解和“秀”的技巧。

南宋朱熹所著《训学斋规》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书要“讲”出来,分享出来,才能更加入脑、入心。《我是讲书人》的节目创意与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在知识传播领域的常年实践与思考分不开。他发现:“当我们在不断推广全民阅读的时候,全民阅读卡却在了最后一公里——从书架到大脑的距离。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买书,那么想要拥有知识,但是读起书来就那么费劲?”经过尝试,樊登得出一条经验:“如果大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过不了两周读过的书就忘了;更高效的方法是成为一个讲书人,把学到的知识分享出来,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能传播知识、影响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讲书,对于讲述者而言,是一次知识的回炉与深化,对于倾听者而言,是一次便捷的知识获取过程,二者是“双赢”的关系。通过讲书过程的呈现,节目传达出另一条核心信息:讲好书,得甚解。

关于讲书“人”,谁来讲书,节目创作人员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节目组对讲书人的招募不设门槛,他们当中有作家、中学语文老师、广播主持人这样的文化工作者,也有分子人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品牌营销经理等专业领域的从业者,还有煤矿工人、全职奶爸、做过十多种工作的游历者等。有些人的工作领域和经历看似与“讲书”毫不沾边,却过关斩将,获得了登台展示的机会,这凸显了节目的包容。节目从侧面也传达出一个价值观:讲书人不一定是所谓的知识精英,每个热爱阅读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讲书人,这也体现了“全民阅读”的精神本意。这种价值观的传达,也是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对我们节目认可的地方,国家广电总局对《我是讲书人》给予这样的评价:“节目选手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喜爱图书,乐于分享,通过在节目中的‘讲书’,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代中国百姓风采。”

3 核心内容:传达一本书的使命

如果说“竞赛”是《我是讲书人》的主要节目形式、结构方式,节目的骨架,那么讲书人的每一次分享,他们对原书思想观点的还原、个人的全新解读,则是节目的核心内容、节目的血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选手间的对抗、有悬念的赛制可以让节目更“好看”,但不能带来更多“营养”;讲书人精心撰写的演讲文字,持续脱口而出的“干货”,才是能够浸润心灵的养分,也是这档节目能够履行文化担当的源泉所在。

樊登认为,每本书都有一个使命,讲书人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个使命,并且搞明白这本书是怎样完成这个使命的。书的“使命”凝结了作者的思想精髓,如果讲书人能够将其精准而生动地加以传达,就仿佛为听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以《我是讲书人》第1期节目为例,分子人类学从业者王冠杰讲述了产生于40亿年前的“终极共祖”——一个单细胞生物如何在地球母亲的“神助攻”下演化成人类的过程(《万物起源》);全职奶爸王炜解读了男性和女性因大脑结构不同而在社会行为中呈现的诸多差异和对抗(《脑内乾坤》);科幻读物爱好者张默然开了一“平行宇宙”的脑洞,并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平行宇宙去躲避宇宙灾难(《平行宇宙》)……听完讲书人的分享,观众不仅获取了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其观念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巨大冲击,对世界的看法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而深刻。

国内媒介专家靳智伟在点评广东卫视另一档文化类节目《国乐大典》时表达过一个观点:“创新不仅仅是改变(节目)形态,它本质上属于增加价值。一台优秀的音乐盛典类节目,推出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将传统曲式的演奏推向新的高度,将古老又传统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创作得更加美妙,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的创新吗?”就《我是讲书人》而言,竞技机制的引入是一种形式创新,讲书人对每一本书的生动讲述,属于内容创新,后者更显一档节目的新意和品质,也更应受到重视。回顾第一季节目,《我是讲书人》的个别场次还存在待改进之处。比如,第五期的8进5半决赛,节目组为给选手增加挑战,设置“命题作文”,以讲述人文书籍见长的选手瞿茂林拿到“人工智能”主题,挑选了《人工智能时代》这本书,然而其讲述过程蜻蜓点水,未能传达出原书的思想精髓。在导师点评环节,他坦承在3天前才匆匆阅读这本书,这与节目“求甚解”的价值理念相违背。选手的表现欠佳,不能完全归因于自身“失误”,一定程度上是源于赛制的逼迫。可见,如果竞赛规则设计不合理,有可能伤及内容品质,这是我们节目主创团队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4 包装呈现:简单,活泼,有度

节目形态除了规则、情节、人物、主题、对话等内容元素的设计外,还包括场景、服装、道具、音乐、灯光、视觉风格等视觉元素和包装元素的呈现[2]。要令节目“好看”,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必不可少,这需要通过节目包装来实现。如今,节目包装越来越受到各类节目重视,在节目制作成本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

2018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培训班上提出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必须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原则。《我是讲书人》正是一档典型的“小大正”节目。在《我是讲书人》的制作中,没有如《中国好声音》中“80万元一把的转椅、价值2000万的影像设备”,也没有加入时下流行的花字、酷炫的特效等,在“小成本”原则下,节目主创人员在节目包装上的着力可谓“极简”,但“简单”并不意味着“简陋”。例如,节目为讲书设置的场景是“舞台”,而非“讲台”,这拉近了讲书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避免居高临下的权威感和疏离感。又如,主创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讲书人讲述和导师点评中的笑点、悬念点、引爆点以及情绪变化的转折点,相应加入特定音效,活跃了节目气氛,也辅助观众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读书类节目离不开包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八分钟》经过7年坚守,于2014年12月31日告别荧屏。虽然凤凰卫视对节目停播的原因未给出明确解释,但收视疲软是可以想见的因素。《开卷八分钟》在节目呈现上可谓“零包装”,过于清淡和高冷的风格,与如今的娱乐化大环境和受众需求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越是清淡的节目,越应注重包装,同时注重包装的“度”。以《我是讲书人》为例,节目引入竞技机制,注定节目氛围必须有一定的活跃度,这需要通过节目包装来营造。但同时节目的氛围营造应有限度,不能喧宾夺主,转移受众视线,干扰节目核心内容的传达。读书是一种内在、私密、安静的思维过程,讲书是一种理性、严谨、从容的表达。从书本到电视,是以讲书为编码手段,实现从文字到声像的转化。读书类节目的制胜关键仍在于书本自身的魅力,而非外在的影像包装。即便引入了选秀机制,有了娱乐元素,但其本质还是文化类节目,而非娱乐节目;对其进行再多的娱乐化包装,不仅“乐”不起来,反过来还会伤及“文化”二字。对于读书类节目来说,娱乐是手段,传播文化是目的,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仍是节目创作人员日后需要思考的课题。

5 结语

我国自2006年以来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从2014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近年来的读书类电视节目不增反降,而一些自媒体机构的读书类视频或应用则异军突起,做得风生水起,比如,《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优酷出品)、得到APP、樊登读书会等,这一反差值得电视从业者反思。广东卫视《我是讲书人》开创“讲书选秀”节目形式,以“讲书”带动“读书”,为多年来持续低迷和萎缩的读书类节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全民阅读”推广带来了新的方法路径,其经验可为同类电视节目提供一些参照。

猜你喜欢
樊登类节目读书
樊登:让世界看见中华经典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当别人做对一件事时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樊登为儿子的错字点赞
当别人做对一件事时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