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2018-02-21 23:51黄勤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黄勤华

(作者单位:南平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及手机终端媒介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被彻底打破,普通民众不仅成为信息的“受者”,也成为“传者”,“公民新闻”从此而来。公民新闻,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广播电视等官方媒介,而是每个公民通过互联网架通的微博、微信等途径,成为新闻信息传播者。这种“公民新闻”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也消解了传统媒体记者“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互联网传播因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技术可能使职业记者作为“把关人”角色定位进一步泛化,把关权利进一步去中心化,传统的“把关人”特权优势受到严重冲击与消解[1]。面对新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记者,特别是拥有广泛公信力和群众基础的电视新闻记者,其角色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媒体生态环境。

大众新闻、平民新闻越来越多地进入受众视野,新媒体的便捷也使大众新闻有了更多受众。面对新闻市场被瓜分,电视新闻记者如何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1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记者的挑战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的挑战,首先是受众的转移。移动客户端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实现了全时空传播,也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受众由传统媒体向移动客户端转移,电视收视率大大降低。受众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媒体传播的信息。

其次是新闻的制作模式。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通常是选题、采访、编辑制作、审核播出,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制作模式很简单,随时拍摄照片、视频、编辑发布,且不论信息的准确性及真实性,其瞬时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受众也可以评论、转发。

最后是颠覆性的新媒体受传模式。传统媒体信息传递呈由传到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媒体记者掌握着稀缺的新闻源,具有强大的公信力。新媒体时代完全颠覆了这种传播模式,受传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乃至消失,每个受者同样是传者。新媒体网状的、发散的、“所有对所有”的传播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以往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使新闻记者“把关人”角色定位被泛化、消融,把关权力被去中心化,特权优势受到严重冲击[2]。

传统媒体记者是新闻的“把关人”,拥有稀缺的“话语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手机就是新闻发布载体,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什么职业,只要拥有网络和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垄断的话语权不复存在,媒体“把关人”也消失了。

2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需转变观念

自2010年发出三网融合的号召,电视媒体也进行了各种融合尝试,迄今为止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媒体已经不复存在。但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很多融合存在形式主义,仅仅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导致融合貌合神离,游走在边缘。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仅是推出手机电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更重要的是媒体体制机制上的融合,是媒体产品生产者观念上的融合。与传统单向接收的广播电视不同的是,下一代广播电视除在核心应用技术上有所创新,还需要在广播电视业务本身,以及与广播电视用户的互联、互动上下功夫,为真正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内涵努力,真正建立互联、互动、互通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3]。

电视新闻记者亟待转换自己的职业观念,才能在愈演愈烈的媒介竞争中保持并提升自身话语权。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电视新闻记者从业经验,认为电视新闻记者的观念转变,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电视新闻记者要直面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三网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改变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作为主流媒体灵魂的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新媒体产品,增加新媒体业务,延伸主流媒体的产业链。正视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正视受众获取信息方式转变带来的改变,正视传统电视媒体市场蛋糕正在被分食的现实[4]。电视新闻记者在新媒体带来的媒介竞争中,只有直面新媒体的冲击,顺应媒介的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扬长避短,为己所用,才能永葆新闻记者的青春。

其次,电视新闻记者要重新审视新闻产品属性。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新闻记者在选题制作时,要考虑电视新闻产品的政治属性。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也要顾及新闻产品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才能有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提升收视率。

最后,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社会舆论,肩负舆论监督的责任,这是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的职责所在。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强化这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闻、平民新闻去“把关人”,未经筛选的信息、未经证实的资讯大量涌现,且传播速度很快。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要对信息严格把控,比任何时候都要肩负起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绝不能成为新媒体资讯的跟随者,在互联网资讯的洪水里随波逐流。

3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新闻从业者的观念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电视新闻记者正确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为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提供以下几个方向。

3.1 平民的信息宣传者

电视新闻是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电视新闻记者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更是普通老百姓关心所关注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者,前者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电视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后者是受众赋予的传播角色。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把持舆论导向的格局被打破,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场更加迅猛。在这种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包围圈中,电视新闻记者要引导舆论,就必须以平民的姿态和立场,把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放在第一位,以平民的视觉准确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否则,将会受到自媒体舆论的围攻和质问,不仅起不到宣传和引导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3.2 信息的快速整理者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面对同一事件,第一时间发声的媒体必将受到更多关注和受众青睐。电视新闻的生产模式和较固定的播出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发布的相对滞后,在新媒体时代显得更加突出。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记者的广泛分布,这些平民记者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超时空的快速传播。这也造成了新媒体时代大众新闻的天生缺陷,信息来源以及可靠性不足,信息不经筛选,新闻信息驳杂等。电视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新闻等的短板,快速做出反应。记者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并不只是在新闻报道中简单加入解释或分析,相反,这种新型新闻从业者必须核实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并加以整理分类,使它能被人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有效地减少受众在面对信息极度泛滥时出现的无力感[5]。以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迅速做出判断、核实和整理,让受众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理清头绪。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面前,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争分夺秒,更要精雕细刻,做信息的快速整理者。

3.3 信息的深度传播者

科技的发展,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新闻产品的制作技术不断突破。这一方面提升了新闻产品的可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媒体从业者舍本求末,一味地追求技术为王,忘记了新闻信息的深度传播。首先,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做到内容为王,媒介技术仅仅是完成传播的手段;其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快速,去“把关人”的特性,也使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出现“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弊病。电视新闻充分利用严格的新闻生产程序,做新闻信息的深度传播,彰显出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的价值、责任和品质。

3.4 问题真相的求解者

以敏锐的嗅觉发现新闻事件,深入采访,制作新闻产品,是电视新闻记者的本质工作。了解受众关心的问题,呈现问题,并为问题寻找答案、揭开谜底,是受众赋予电视新闻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不是跟“平民记者”抢新闻,而更多的是找出问题、引发讨论、平衡观点、消除误解、破除谣言、引导舆论。譬如,笔者曾以“聚焦第三方治污:猪照养 水变清”为题的电视评论,为受众揭开政府还青山绿水的真正谜底。笔者所处的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吴丹村曾经有九成以上的农户都以养猪为主业,生猪养殖对水源造成的污染是困扰南平多年的顽疾。这一问题一时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政府强拆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平静的小村庄刹那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面是国家连续颁布的“环保法”“水十条”以保护环境,一面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命脉。当这一政府掣肘多年、老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猪照养、水变清”,引起民间舆论的各种揣测。笔者当时的电视评论就为受众求得了答案,原来是第三方介入的“养治分离”微生物技术,让老百姓照样养猪,但水却变绿了。为受众关注的问题求解,还原这些事件和问题的客观真相,这就是受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走向。

总之,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三网融合已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顺应这一媒介发展趋势,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这是电视新闻记者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保持并提升电视新闻品牌的法宝。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