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构※

2018-02-21 23:03:55龚晓莺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9期
关键词:开放型价值链体制

陈 健 龚晓莺

内容提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开启新时代全面开放新篇章、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之年,基于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科学论断,要想精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构建主要是基于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等现实需要,构建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不是无源之水,其构建的理论基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其现实逻辑和理论基石的分析,进而为精准建构其目标提供铺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体制机制变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拟通过如下路径建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践路径:一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开放的开放型经济风险防控新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简述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的开局之年,更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因此,有必要深化对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相关研究,任何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发展倡议要想顺利推进、精准实施,必须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也就是完善其体制机制,全面开放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对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行相关研究。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巨大历史性变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是面对目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目前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用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有必要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陈健(2018)指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设计;二是集中于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研究。裴长洪(2016)认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框架可以简要概括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等方面内容;三是集中于对外投资风险原因研究。太平和李姣(2015)认为由于一些国外政治势力渲染“中国威胁论”,造成中国对外投资风险出现特殊性;四是集中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特征研究。裴长洪和郑文(2014)认为开放型经济体制具有促进服务业开放潜力的释放等方面的特征;五是集中于某一地方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唐海燕(2014)认为上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新”与“高”的建设实际上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思路的具体体现;六是集中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演进历史研究。盛斌和黎峰(2017)通过对第一代开放模式进行研究进而为新时代开放的新内涵进行分析。七是集中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必要性研究。张二震和戴翔(2014)认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促进我国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八是集中于高质量开放型经济研究。夏锦文等(2018)通过从双向开放视角塑造开放型经济高质量优势。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知,目前学术界鲜有进行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期通过相关研究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构提供助益。

二、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构的现实逻辑

1. 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的现实选择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就积极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但是由于全球价值链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价值链,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我国长期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意味着我国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将会沦为西方国家廉价的原料产地、半成品产地或者简单的组装加工厂,因此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还存在“放管服”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尽管中央已经下了大力气和大决心推进“放管服”改革,以达到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开放的目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不够高,这些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构建适用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体制机制,为我国产业企业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从而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

2. 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表述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因此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但是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应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而不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全球的开放史和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带来落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重要论述,他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表述可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但是目前我国构建全面开放的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目前的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还未形成有利于开放的体制机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完善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体制机制。

3. 适应国际经贸格局重塑的新型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贸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是WTO主导下的多边贸易体制随着西方国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的合作推进加速而受到挑战,因为WTO一直是以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为目标的传统多边贸易体制,这一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建立适用当前形势的全球经贸新规则势在必行,基于此,我国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加快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以适应目前的形势;二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把自身经济的疲软乏力归咎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举措,而且过去数百年全球化发展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主导,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传统全球化所建构的国际经贸规则是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国际经贸规则,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迫切要求变革重塑这种不合理的经贸规则,基于此,要主动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变革,加快构建适用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体制机制。

三、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石

1.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统一体,因此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提出的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等经济全球化理论再一次凸显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此次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如中兴事件再一次表明核心技术要靠自力更生,努力掌握高端生产、高端科技,对此,习近平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因此,从习近平的相关表述可知我国正通过相关举措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从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因此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中的国际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经典作家也有重要论述,恩格斯曾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我国对世界市场理论进行了突破性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划分市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此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在继承毛泽东相关开放理论,尤其是继承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领导人相关开放理论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发展,之所以说新时代全面开放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对历届中央领导核心相关思想的继承。如邓小平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相关开放理论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国情、世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毛泽东相关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也曾提出:“全部开放,全部交流,不要垄断。”;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相关开放理论的基础上也强调:“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胡锦涛也强调指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历届中央领导相关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特点靶向精准地提出了新时代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对于新时代是否要继续开放,习近平在各种重大场合都提出中国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如习近平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因此扩大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坚守,基于此进入新时代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构建有利于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体制机制,这也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篇章的最新实践。

四、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涵与目标

1. 内涵

(1) 是对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新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新时代全面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关于如何推动全面开放,习近平在各种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回顾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史,从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那一刻起,就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逻辑起点,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渐走向成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未来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此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对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新启示。

(2) 是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所面临形势的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另起炉灶试图变革WTO这一多边贸易体制,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发动贸易战等逆全球化举措,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期,因此我国新时代全面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基于此,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赋予开放型经济新内涵,具体来讲就是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建立起适应新型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的组织制度体系、规则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要主动建立应对西方发达国家逆全球化举措的制度体系;要设计能够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设计能够促进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培育的体制机制;加快向世界相关组织贡献能够促进全球资源自由流动、资源高效精准配置、市场深度嵌入融合的制度体系;设计体现包容性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的制度安排;建立引资和引智协调联动的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维护海外投资安全的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公平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形成的体制机制等等,进而设计建立起系统化实效化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新体系。

2. 目标

(1) 建立适应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外部体制机制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实践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经初步建成,但是要想适应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对其完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构建适应全球经贸规则重塑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随着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关键是中国一直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因此对于西方主导下的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单边经贸格局带来的全球发展失衡等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中国在促进全球经贸格局变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一直倡导坚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主要标志的传统开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势,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近年来实施了逆全球化举措,如增加进口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并提高了进口产品的环保质量,从而达到进一步剥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目的,而且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因此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构建适应全球经贸规则重塑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经贸环境;二是要建立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人类将进入智慧制造、网络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在此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有可能会充分利用其技术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优势加大对全球制造业的渗透和控制,进一步占据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中高端位置,因为大数据、物联网、智慧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会促进制造业向个性化智慧制造定制方向发展,企业的规模也由于网络会逐渐向小规模的分散方向发展,形成网络集群,这就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实施对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进行控制带来了契机,从而使其始终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因此我国必须建立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 建立适应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内部体制机制环境。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容易开放、容易改革的领域都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是影响进一步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适应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建立适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规则制度体系。加大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关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进行了提及,凸显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性,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监管规则体系,对内资外资一视同仁,积极对标国际规则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内外部市场体系;三是建立有利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了能够促进改革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党中央对十八大后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行了升格,升格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由习近平亲任主任,凸显了改革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因此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中应把建立能够倒逼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实施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此作为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是以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为目标,进一步建立有利于我国经济全球竞争新优势培育的体制机制;等等,从而建立适应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内部体制机制环境。

五、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构路径

1. 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价值链位置的竞争,谁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主导地位,谁能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谁将能够在未来赢得主动,而价值链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因此面临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契机,中国应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为如果不能通过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就不能在全球价值链高端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如此,将沦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半成品加工厂,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图谋,具体通过如下举措: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世界前沿科技研发、应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跟进对接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坚持高质量引进,加快消化吸收;二是建立有利于创新、适合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从而进一步释放创新空间。如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从而优化企业服务,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创新引导基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银行对于创新等发明创造,经过鉴定市场空间巨大的应给予相关基金支持,从而建立鼓励原创性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通过把创新风险引入保险公司保险范围之内,从而减少企业或者个人因为创新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鼓励创新创造;四是加快基础领域、世界前沿领域、重大关键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并纳入重大科技攻关规划,对于研究前期、中期、后期均应建立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体系;五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支持体系;六是加快培育掌握世界前沿科技,能够冲刺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产业企业,积极推动这些企业高质量发展原创性科学技术,并推动这些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国直接投资或者兼并控股国外居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企业;七是以企业创新为重点,积极提升和培育我国企业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企业在品牌营销、服务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全球竞争新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等等,通过以上举措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筑牢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根基。

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对此,习近平在各种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实际举措,如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指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今年,我们将推出几项有标志意义的举措。”因此,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视域下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进一步建立有利于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的体制机制。一是对于放宽市场准入的领域应加快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建设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例如放宽金融业领域准入的同时,应建立内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环境,这一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只有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规制,此外还应积极加快国内规则对标国际规则的步伐,从而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统一;二是对于市场准入的领域应建立我国企业过渡期支持机制。因为我国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因此国家除了要有序开放之外,还应建立对这些企业的过渡期支持机制,通过给予这些企业资金、政策等的支持使其能够适应开放带来的冲击,但是这种支持应设立一定的过渡期使其能够感受到压力,从而倒逼其加快发展,从而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水平,补齐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的短板;三是加快我国自贸区建设步伐,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试点建立上海、海南等12个自由贸易实验区,并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本身就是我国扩大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具体举措;四是建立有利于实现不同开放战略有效对接的体制机制,从而达到扩大开放范围和领域的目的,如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各大自由贸易实验区可以进行对接融合,等等,通过以上举措,建构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开放的开放型经济风险防控新机制

企业走出去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应加快建立应对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下的开放型经济风险防控机制,从而切实维护我国企业海内外合法权益,具体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包容均衡普惠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开放战略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势头迅猛,因此我国除了要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确保我国在“引进来”过程中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经济主权不受侵犯,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快与相关投资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确保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权益不受侵害,积极参与全球多边经贸规则的制定,使多边经贸规则制定朝着能够代表世界各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二是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海外投资进行全面精准评估。除了我国官方应该建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制度,还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到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之中,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减少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三是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应加快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确保我国企业海外权益能够得以切实维护,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并积极对标国际投资法,确保我国对外投资法律法规能够保持与国际法的协调性;积极引导鼓励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加快企业“走出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审慎,又要简化流程,方便企业走出去;四是建立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为了减少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在前期应更多的考虑和投资国进行合资组建合资企业,从而和投资国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发展共同体,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此外,还应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我国保险公司积极担保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五是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对于海外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等等,通过以上举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开放的开放型经济风险防控机制。

猜你喜欢
开放型价值链体制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12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12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0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