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解析

2018-02-21 22:28张雨燕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1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张雨燕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1 节目简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主动承担起传播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文化类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化类节目连续几年热度不减。2018年2月16日,央视借势重磅推出了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打破了以往文化类节目的答题模式和音乐类节目的竞演模式,力求创新,用音乐表现诗歌、传唱诗歌的形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4分,“10万+”的文章超过20篇[1],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一档文化类节目能够吸引住大众的眼球,必定有其成功的策略。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多元融合是《经典咏流传》节目成功的一大要素,是其通向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2 《经典咏流传》的多维融合

2.1 诗歌与音乐的融合

诗词在诞生之初,就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和诗以歌”的传统古已有之。广为人知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里的《桃夭》,而《桃夭》原本就是当时婚礼所用的音乐,可说是当时的“婚礼进行曲”。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乐府本身就是朝廷的音乐官署,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宋词婉约派代表性人物柳永,其作品在当时被广为传唱,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从“歌”字可见宋词与音乐的关系之密切。

但在当前,诗歌的传播由原来的咏唱变成了朗诵。虽然也有少部分诗词被改编成音乐作品,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但数量很少。相较于咏唱,朗诵表达感情的空间有限。《经典咏流传》节目则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了当前诗词节目中常用的诵读的形式,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再现了传统的诗歌相和,借助音乐传播经典诗词,开创了国内文化类节目的新局面。

2.2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科技与文化似乎是两个相隔甚远的领域,二者之间的结合难度较大,若勉强结合,就难免失之刻意。《经典咏流传》节目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虚拟歌手洛天依,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名字蕴含着“华风夏韵 洛水天依”的古典文化韵味。她在变幻万千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的舞台背景中伴着五彩光影空降,挥一挥衣袖“起舞弄清影”,不禁让人惊叹连连。其和京剧名家王珮瑜共同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折服于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魅力。

2.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国内妇孺皆知的《三字经》可谓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流行歌星王力宏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运用了Rap这种流行音乐样式,用现代方式呈现中国的传统经典。

2.4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88岁的巫漪丽老人是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她用西洋乐器钢琴演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凄美爱情故事《梁祝》。当合唱团轻轻吐出“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唱词,动人的乐音,感人的故事,勾起了观众的无限情感,真正做到了“西洋乐器中国情”,文化融合的魅力真实可感。沙宝亮的《送别》是学堂乐歌时代的一首作品。学堂乐歌的明显特征就是其曲调来自国外(欧洲/美国等),而所填之词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如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兼容并蓄,这正是它永葆生机的道理所在。

2.5 新旧媒体的融合

媒介变革的新时代,受众需求和接收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成了很多人获得内容的首选途径。央视熟谙这种变化,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节目内容之余,还利用微博、公众号、客户端、海报、QQ音乐、H5互动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内容分发。这些分发的内容既立足于节目本身,又结合新媒体各自的特点,达到了“二次传播”的良好效果。

颇为值得一提是的清代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央视客户端在2月16日节目播出当天选择了6分47秒的山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演唱的这首《苔》进行碎片化的二次传播,一夜之间登上热搜。其标题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勾起了人们的兴趣,其内容中对生命的礼赞更是感动了无数人。有人说,“苔花有幸,被袁枚发现而以诗相咏;袁枚有幸,沉寂了三百年的苔花和诗心被再次唤醒。”

3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不足

精心制作的《经典咏流传》在传播传统文化、唤起民族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各方认可,成为文化类节目的标杆之作。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可以再精心打磨。

首先是节目编排。2018年4月21日,《经典咏流传》年度盛典举行,张杰献唱节目同名主题曲《经典咏流传》。歌曲用音乐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串联了起来,内容丰富,旋律悠扬,感情真挚。然而这样的主题曲却放在了年度盛典也就是第一季的最后一期播出。伴随着第一季的结束,话题和热度的下降,主题曲的传唱难以达到“流行起来”的效果。

其次,一些歌曲传唱难度较大。节目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表达诗歌思想、情感、意境的同时,把诗歌和音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别君叹》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其演唱难度太大,普通人难以尝试。

再次,节目中某些作品有重复。据《经典咏流传》节目总导演田梅介绍,节目“从我国历朝历代诗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经典的内容”,“被节目导演组梳理过的古诗词不下两千首”[2],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经典之多。《经典咏流传》节目本该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提供给大家更丰富多样的内容,让大众有了解、感受更多诗歌音乐作品的机会。然而,节目中却出现了作品重复的现象。4月初,连续两期节目的第一个作品都是《诗经·关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曾在节目中重复出现。在主持人简单的介绍下,观众实在难以明白多次选择同一作品的理由。

最后,融媒互动方面还可加强。《经典咏流传》节目注重互动,采用多种形式力求让受众参与进来。在节目现场,观众可以用点亮红心的方式表达对某一诗词音乐作品的喜爱;在现场之外,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的方式进行场外互动。但在细节方面,还可以有更完善的处理。比如,节目中的音乐作品,有的演唱难度较大,有的则小。对于演唱难度大的作品,我们当然可以像节目中那样采用分享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到经典。而对于演唱难度较小的作品,应该考虑到大众的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意愿,让大众有“唱”的机会,深度参与到节目中来。在这方面,节目组可自行开发相关应用,也可以与现有的唱歌软件如全民K歌等合作,让大众不仅可以转发作品,还可以亲自演唱作品,使大众的参与感、互动感更强。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