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连线报道中记者的语言表达

2018-02-21 21:20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连线听众语感

俞 虹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广播正在努力地发挥着其灵活和快速的优势,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一直以来,广播所采用的现场连线报道方式,不仅省去制作的过程,还让新闻更具有时效性。连线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方兴未艾,依然吸引听众。然而,这也更加需要新闻记者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连线报道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给受众,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

连线节目中,前方记者和直播间主持人连线互动,通过表达权、话语权的分享,给听众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新闻内容,让听众搞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始终。在广播连线报道中,记者的声音是传递新闻内容的主要途径。成功的连线报道,不仅要求前方记者的采访功底深厚、逻辑思维条理清晰,还要求用真情实感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染受众。

1 连线报道一般都是动态新闻

动态新闻就是报道新近发生的现实情况的一种新闻。如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新成就、新问题等。动态新闻是发布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时效性最强,表述直接而简明。

1.1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

突发事件的直播是没有定论下的现场报道和尘埃落定的报道,带给听众的刺激是不一样的。突发事件还可以发展为进行式的报道,就是记者跟着现场走,报道现场发生的情况、解决的办法。主持人应随着听众的关注走,关注听众的问题。

1.2 不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不可预知的新闻事件,是指突发事件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短时间甚至瞬间让人物、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发生急剧变化,比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疫情等等。突发事件新闻的价值不言自明,因此,正确、及时地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对新闻媒体的考验,也是对新闻记者的挑战。

1.3 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播的报道

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播的报道,比如高温天气里,笔者所在的城市,高温橙色预警发布15次了,如何发连线报道呢?记者的视角应该转向老百姓的生活,面对大自然出现的异常天气所体现的智慧,丰富我们的报道内容。《合肥晚报》有个小栏目“高温天气中的那些故事”很有趣,有文字有图片,看后给人一种在高温酷暑天气中轻松的感觉。在这些新闻现场,记者遇到事件当事人临场提问都是即兴的,要求记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地口述所见所闻所感,呈现给听众。

2 连线报道中记者准确表达的举措

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手机与直播间联通,第一时间为听众描述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说,当今记者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有所不同,特别是承担连线报道任务的记者,不仅要具备采写能力,还要具备说话技艺,话说得清楚明白。

2.1 记者应注重语言的培训

广播是声音文本,清晰而打动人心的语言表达是连线记者的追求。尽管连线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方兴未艾,但是节目中仍然能听到有些记者表达不畅、意思不清晰。有的记者在和主持人连线时甚至是照着自己写好的稿子念,没有现场感、自说自话,大大削弱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强化记者有声语言的培训和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这是广播媒体与时俱进、展现声音这一传播特点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听众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社会职责。方言重的记者在工作之余应该像播音员主持人一样进行有效的吐字发声训练和声韵调等练习,虽然不要求像播音员、主持人那样语音标准、字正腔圆,但要力求准确清晰。应经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还要注重将各类文稿播音的内外部技巧和情景再现反复训练,并结合新闻稿件做模拟连线练习,一遍又一遍不断揣摩,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2 记者应善于准确调动自己的情绪,生动渲染现场气氛

现场感是广播连线报道的灵魂。现场记者应善于捕捉现场感,做恰如其分地表达。笔者主持的《午间新闻广场》节目,完全以跟记者连线为主,在和现场记者连线时,遇到过记者并不在事件现场,而是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连线。笔者赶紧请记者回到比如热闹非凡的农交会现场、博览会现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或建设工地现场等气氛浓厚的地方,在事件发生的那时那刻将自己的见闻一一讲述和呈现,受现场气氛感染,记者的情绪容易调动起来,随即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方面的感受,情随声走,带给听众鲜活、立体、生动的报道内容。自然,记者自己也感觉到在动态的现场和行进的实践中说话就不会呆板和平淡了。

2.3 记者在报道时力求语言精练,通俗易懂

广播受众多、层面广,加上传播迅速,语音稍纵即逝,为了能让绝大多数人听得清、听得懂,也应该追求口语化。口语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用口头常说的词汇,就不用不便听觉感知的书面语;二是能用简单的句子、简单的结构形式把话说清楚,就尽可能不用长句子和较为复杂的句法结构;三是能把话说得具体化、形象化,就不要把话说得像宣读论文,或是像做大报告[1]。直白的口语表达受众听得更明白,容易理解语意。

受众在渴望主持人和记者能够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同时渴望记者的语言能够更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语言的个性,说到底是人的个性的体现,是人的精神气质的折光。白岩松在谈到如何做好新闻采访报道时说:“我个性中最主要的两个特点,要跟自己较劲儿和比较多的社会责任感。”这不正是一种个性特征的真实流露吗?时代及大环境所赋予的眼界和氛围,与他个人的胸襟和才气结合在一起,落到他颇为独特的语言形式中,每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记者也应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央视的一些出镜记者经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多年的业务实践,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不仅在声音特征上一听即可分辨,其各自的语言表述也是各有特点的。

记者在报道中如何说得准确、说得恰当呢?记者报道时的语言需要像生活中一样生动、自然,但要比生活用语更精练,口语表达速度快,润色少,不讲究句式完整和语法严密,但这种“纯天然”的大白话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加工又不露痕迹的,因此,在报道中用词要贴切,叙述要准确,语法无误,口误要尽量避免。

记者在事件现场“说什么”“怎么说”,不仅受节目内容的限制,还受到个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的限制。不能一味地认为其表达风格是亲切或严肃,拘谨或潇洒,而是要通过记者对不同的人和事所反映出不同的感情态度,发现自己有独特的思考判断价值取向、独特的对生命的体验、独特的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和角度。要敢于独立思考,独出心裁,独具一格[1]。

2.4 具体连线中,记者和主持人应该有“交流感”

连线当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记者,彼此之间要互动起来,避免你问我答式的互相不认识。互动使得节目更加自然,这种语言传播方式更容易走进听众心里。

(1)怎样产生交流感呢?首先,主持人在交谈的氛围中来提问记者。记者不能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不管听众是否听明白,说完了事。记者设计问题和连线内容有两种情况:一是按提纲说;二是看完整的文字说,容易“念”字,有的记者读得不流畅,体现不出交流感,听众很难听明白。因此,记者要学会说“意思”,这就要被动地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

文字是表达意思的一个工具,哪几句表达一个意思就连贯说,学会用重音表达。尽管有的是大段话,层次要分清,其中语句之间的各种关系要表达准确,比如说转折、递进、并列关系等要表达出来。不能是一片话,没有标点,不分句群,一口气读完了事,一点现场感都没有了,失去了连线报道的本来意义,更不用说传播效果了。有时,时政新闻连线内容严肃,说话要严谨,语速稍慢;有时遇到突发灾难性报道,要有紧张感、现场感,讲话不能太随意;有时现场热闹、喜庆,讲话要主动、热情;有时现场轻松活泼,比如有趣的比赛等,记者在与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要轻松、愉快,给受众营造合适的气氛,仿佛听众也身临其境。

(2)记者平时可以找来现场报道文章做口头复述练习。口头复述是指运用口头叙述的方式重复自己说过的话、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将读过或听过的材料内容重复出来的一种训练活动。口头复述的目的在于提高听、读的敏锐感知能力、加强记忆能力及按照逻辑线索全面把握材料内容的能力等。记者在具体训练中需注意:认真地读,全面把握原材料内容,掌握人物、事件的线索,找出原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编列详细提纲,根据复述的目的和要求组织语言;复述要完整、准确、流畅。

3 用特有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新的内容

当今传媒已进入全时化传播。连线记者要在实践中坚持使用有声语言这个特有的表达方式。记者的新闻语言包括新闻报道、新闻播报、采访、描述、评论等形式,要熟练掌握各种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散发出魅力。

3.1 记者要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对语言的感觉和悟性。语感不仅是主持人掌握的一种感受能力,也是现场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听众议论一些没有经过语言表达规范训练就仓促上阵的主持人或记者:“内容挺精彩,可说的没精打采!”所以,记者在现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多彩多姿的声音形式来传达思维结果的表达能力。这就是说,语感要丰富,就是善于感受和把握各式各样的、千变万化的语言样态。表达时要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语感。

语感好的人,一方面对书面语言符号接受较快,另一方面对有声语言的表达有较好的把握。语感好的记者在报道时就有优势。可是,那些没有语感的记者怎么办呢?从表达的角度来说,语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获得。一是多看多听提高语感。多看、多感受一些好的语言作品是提高语感最简便的方式。比如,阅读名著,聆听名家的录音录像作品等。摸索名著中的感情基调,琢磨名家的朗诵感觉,慢慢地语感就会提升。二是在口语表达中,要善于运用声音的对比。声音的对比,在语流中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起伏对比和疏密的对比上。这其中包含了声音的顿挫和连接、语速的快慢等对比。从语感的角度上讲,如果没有声音的对比,就会降低语流的感染力;对比适度了,情感与声音结合得很完美,就会使语言的内涵丰富、清晰、增强感染力。所以,在语言表达时,多运用声音的对比对语感的培养大有益处。三是情感经验提高语感。语感的培养,也是对语言的理解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等整合起来的一种直觉和悟性的培养[2]。

3.2 记者在口述时应把握节奏感的和谐性

广播电视是线性传播,“语言如果是一条直线,就意味着死亡。”语言中节奏有变化才能有吸引力。“节”是节拍、节律,“奏”是推进的意思。节奏是节与奏的融合,造就语言的抑扬顿挫。因为语言有流动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的主持人说话动听,像行云流水一样”。节奏是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是表达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造成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轻重缓急的形式;还可以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平时可通过朗读诗歌进行练习,也可以有意识地去找一些现场,通过现场描述,控制节奏。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自说自话”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广播连线节目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广播快速发稿、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同时,记者连线表达要做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需要长期坚持练习和日积月累的储备,需要下狠功夫,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改善和调整提高,从而增强连线报道的可听性。

猜你喜欢
连线听众语感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快乐连线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