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对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点认识

2018-02-21 19:44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新疆财经 2018年1期
关键词:微观层面精神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张文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我党和我国的历史上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国内国外的关注和反应程度来看,十九大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4个坚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无疑已经形成了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发展的理论体系,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两步走”战略目标的行动纲领。在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十九大的召开不仅会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也为国际社会和全球经济提供了可预测国家行为和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锚”。时间将证明,十九大将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理论创新和国家治理中的第二个里程碑。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对十九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一、宏观与微观的协调

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基本方略的实施以及克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都离不开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改变和协调,两者应与时俱进。宏观方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包括改变决策机制、调整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社会激励(优化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等。微观方面,同样需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方式、考核标准、激励制度、创新担当等方面作出适应性改变,甚至是“创造性破坏”,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能使十九大精神停留在“记名词、背条款、写心得”的低级层面,无法真正理解和落实其精神实质,不能转化为推动基层组织变革的精神动力和内在自觉,也无法使广大的基层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惠和幸福。但两者不会自动契合、发生共鸣,也就是说,在十九大宏大的思想体系和战略举措的宏观层面与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个体行动的微观层面之间并不会产生自动调节的适应机制,还存在很多中间层面,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在学习和行动一致的条件下才能激发微观自觉或个体自觉,促进十九大精神转化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仅仅抓住学习环节,即使用再多的方式和手段,如不付诸行动(贯彻执行),做出或多或少的改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基本方略就可能被异化为正确但却被束之高阁的教条和口号,也就无法真正有效地实现我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实际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的“人民”二字并非一个抽象的整体意义上的无差别概念,而应该是由众多个体(微观行为人)组成的阶层和群体,他们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服务于不同的机构、单位和组织,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和岗位,形成了不同的经历、心理和价值观。如何让“两步走”的战略目标转化成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除了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而获得个人内心认同和精神动力外,更需要基层组织结合地域、行业、单位、岗位的不同来实现管理理念、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精细化、创造性的改变。这就需要中间层面的各级组织(政府、其他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式学习,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找出各自层面事权或职责范围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新时代基本方略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从而使管理理念跟上新思想的脉络,使各级政府或部门的工作符合新时代的战略要求,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其中,基层组织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与作为微观群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经常性地发生联系,他们的工作生活、职业生涯以及与此相关的责任心、创新意识和获得感都依赖于基层组织搭建的平台和提供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讲,宏观效应的好坏实际上可以通过微观反应来判断,换句话讲,基层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拥护还是反对、积极还是消极?幸福指数和痛苦指数哪个上升?)具有信号显示作用。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肯定是必要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两步走战略”也是振奋人心和令人鼓舞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恐怕并不能使之转化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心一意跟党走”。

三、防止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客观上,在统一安排下,通过组织宣讲、专家解读、集体讨论、专题研讨、自我研读等形式,基层组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正持续地进行并走向深入,但如何防止学习中的形式主义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相对于落实十九大精神需要的勇气、担当、创新和付出来讲,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要容易得多,而且似乎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政治正确性,“官油子们”往往喜欢这样,否则,中央也不会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形式主义提出严厉批评。更要防止的是,将层层抓学习当作政绩工程,强逼硬灌、简单粗暴,“心得上墙、笔记存档,应知应会、如上考场,上级检查、派上用场”。这种形式破坏了十九大的精神实质,违背了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形式主义的背后隐藏着三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怕麻烦、好表现。搞形式因来得快、付出少、花样多,相比实质性的东西更容易实现。二是不敢担当、明哲保身。形式过头了不会有重大过错,但实质性的东西一旦发生失误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必被追责。三是本事不大、眼界不高。搞形式相对容易,不需要太大本事(专业素质),也容易照搬复制,而实质性的东西却需要专业精神。因此,第一种情况只有搞形式,第二种情况只想搞形式,第三种情形就只会搞形式了。但不论怎样,这三种情况都只是“挡箭牌、遮羞布”,缺乏的都是实干精神。

事实上,只有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才是最深刻的学习,而激起这种学习兴趣的只能是十九大强调的群众利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实现“以人民为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新的“两个凡是”)明白无误地告诫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要具备扎实的微观基础的。

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微观表现

比如,我们该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同志只注意到了该矛盾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之间等宏观层面的表现,却忽视了微观组织内部和基层群众之间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在一个单位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职员、专业技术工作者一方面要追求收入、财产等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在单位内部获得尊重(民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康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谐的文化氛围、公平公正的制度、高效团结的领导力等的需求同样十分强烈。但在现实中这种需求往往满足不了,或者说是被忽视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微观层面的反映。对基层单位来说,好的宏观政策如何在单位内部得到落实往往关系到政策效应的“最后一公里”,如果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不能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精神认真分析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真实需求,仔细梳理“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以及制约因素,并创造性地推动变革,使干部职工能够明显感觉到变化和获得感,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落实“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当然,作为基层单位因事权和职能所限,不可能调动太多的资源,但如能积极主动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社会的支持,无疑会更好地克服上述矛盾。

五、法制精神的微观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并将其作为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这彰显了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并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构建新的外交格局和国际关系,如果没有自身的法治基础,那将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信任,这对“一带一路”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将十分有害。要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除了完善法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外,关键在于各级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每个公民自觉遵法守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法治精神根植于政府的行政行为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意识里,仅仅在宏观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制并不能使法治社会保持形神合一、内外一致。面向社会特别是基层百姓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更有示范作用的是基层单位、社区能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就具体的基层组织而言,除遵守通常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外,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是单位各项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公正性和执行效率,防止拍脑袋出制度、好心出制度,避免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禁止选择性执行制度、以命令代替制度、以新规管旧事。不经程序、不做调查、不广泛征求意见就更改、暂停甚至废止某项制度,都将无法建立对制度的尊重。我认为,这才是法治精神根植于民的微观基础。

六、党的领导与市场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方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党领导一切”,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西方媒体通常习惯性地认为,从意识形态讲,前者偏右,后者偏左,将两者放在一起提,是为了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有甚者认为是为了平衡企业家阶层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利益,似乎两者是对立的,因此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我只能说,这样的见解不是处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党领导一切”并不是代替一切,更不是干预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其他利益”,这已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利益(包括企业家)的高度一致性。坚持市场的决定作用和坚持党领导一切并不矛盾,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往往更有效率,但却无法照顾公平,坚持党的领导实际上是在战略和宏观层面把握好市场的正确方向,防止因市场失灵而发生负面干扰,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定力。

但在微观层面可能存在某种误解,特别是基层党委和相应组织的职责定位可能存在偏离的现象。有人担心,“党领导一切”会不会演变成“党委一切说了算”。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甚至民营企业都要求将党的组织和建设纳入公司章程,这是为了保驾护航还是如某些人庸俗理解的“抢班夺权”?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仔细体会其思想和逻辑脉络,结合我国经济实践和国际经验,我认为,将党组织纳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恰恰是“党领导一切”和“市场决定性作用”两项原则同时实现的微观保障,市场的盲目性往往会诱导企业等微观实体作出错误的决策,使股东承担损失、使职工陷入失业,而将党组织作为法人治理的一部分可以使我党的治国理念和国家政策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在不减少《公司法》赋予企业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帮助企业把握市场方向和行为力度,抑制不良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前提是党组织成员必须转变观念,认真领会十九大提出的、新党章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和熟悉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企业运作规律,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谋发展。否则,很可能凌驾于企业之上,代替甚至干预企业决策,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也许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学习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微观层面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微观的山水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