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之方法论探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2018-02-21 13:46
学术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底线总书记思维

古 荒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武器。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底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以来,底线思维不仅在研究领域得以深化,更是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提升底线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筑牢红线、谋势善成的水平,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国内外的各种复杂局面。当前,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以及国家整体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都对中国驾驭底线的战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此,十分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和高度,对底线思维的思想内涵、哲学基础、方法体系等论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以为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支撑。

一、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内涵和哲学基础

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和方法论价值,对于科学研判形势、合理制定规划、增强战略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底线思维的科学内涵

底线,又可以被称作红线、下线、最后的界线等。在实践中,底线就表现为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或是应该达到的最低期望,一旦突破底线,其后果将是实践主体难以承受或不愿看到的。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8页。他还自觉将底线思维应用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多个领域,并做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立规矩、明底线、知敬畏”等重要论断。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又一次被着重强调。这些重要讲话不仅辨析了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也澄明了运用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

(二)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

底线思维体现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需要将辩证法与底线思维结合起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底线思维体现了辩证法矛盾的观点。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静止、机械、孤立、形而上学的单个要素。在涉及深化改革、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上,虽然有时它们以某个领域乃至某个具体的问题呈现于我们面前,但其背后却必然存在着着和其他事物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联系均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又会以问题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在改革进程的矛盾运动中,总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总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客观条件,不仅要看到积极因素、有利因素,同样要关注消极因素、不利因素。在追求“好”的结果的同时需要有“坏”的打算,否则不仅容易陷入安于现状、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更有可能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指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44页。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特别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这些论断都体现了以底线思维把握矛盾对立统一的科学态度。

其次,底线思维体现了辩证法量变质变的原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事物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一方面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其运动过程集中表现在量变上。但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促成事物本质的改变,由此,事物的发展也就迈入了不同阶段。量变到质变,并不一定意味着事物的进步发展,它同样可能是倒退。沿着发展的方向,量变向质变转化是“飞跃”;沿着倒退的方向,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便是底线。在此,底线之所以不可逾越的道理,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强调,“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第1版。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他同样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③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底线,无论何时都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我们的道路底线,任何时刻都应铭记。一旦突破这些底线,共产党人就质变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就名存实亡了。

再次,底线思维内在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把握底线思维,是用好底线思维尤为关键的一条原则。底线思维是建立在对主观能动性的正确理解之上的。底线思维从不否认底线的客观性和风险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如动物般在规律面前选择悲观失望、束手就擒,恰恰相反,认识底线的目的,是要把握并应用客观规律,从而在有效规避“坏”的一面的同时,努力争取“好”的结果。即便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时的挫折,也因为事先预见、早有准备,能够做到既将损失减到最小,又保持信心和定力咬定远景目标不放松。只有科学地看待底线和底线思维,处理好“好”“坏”之间的辩证关系,“遇事不慌、有备无患”才是真正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每每提及底线思维,都会强调“牢牢把握主动权”,这充分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底线思维的内在要求。显然,底线自身并非底线思维在实践上的核心目标,力求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才构成了底线思维的核心价值取向。把底线思维简单地等同于回避矛盾甚至当作是不作为的借口,实乃谬以千里。

二、底线思维的方法论传承和创新发展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科学处理“好”“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用于处理解决各种问题的的思想韬略。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看重底线思维。他在抗战反攻阶段中就曾告诫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8页。即便后来道路看似一片坦途,他也不忘底线,能够切实做到争取最好结果的同时从坏处准备。在中共七大的总结中,面临抗战胜利的大好形势,他却泼了一盆“冷水”,提出了可能面对的十七条困难,并据此提出应对之策,做到心中有底,遇事不慌。他指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88页抗战胜利后,他仍然强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63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他看来,仍然需要坚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曾在1957年1月27日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现在我们得了天下,还是要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④曹普:《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列举的“十七条困难”》,《学习时报》2016年6月6日第A6版。

邓小平同样看重底线思维的工作方法。他在面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所处的复杂局面时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7页。而他关于“稳定”“基本路线”“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论述也都集中体现了他对底线思维的自觉运用。谈到稳定时他说,“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谈到基本路线时他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言及两极分化时他讲,“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谈到社会主义道路时,他更是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啊!”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邓小平在各个领域对底线思维进行了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突出了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坚持的重要思维,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战略艺术。江泽民、胡锦涛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底线思维传统,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传统的滋养中进一步开拓前行,首次明确提出“底线思维”概念,并为底线思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升了底线思维方法应用的境界水平。

当前,中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并引发了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对比的新态势,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转型升级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8页。中国的发展不仅体量庞大,更是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也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还需要应对好各种国际风险和挑战。如此语境中,一旦触碰底线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党、国家和人民都难以承担的。

着眼于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各个方面丰富了底线思维的方法应用。如,在经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②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第3版。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5页。在社会方面,他把保障和民生看作重点,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3页。在生态方面,他强调“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09页.在党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85页。对腐败“零容忍”等。

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宏伟实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亦可从底线具体展开的内在逻辑出发,探寻当代共产党人在底线思维方法论之维上的典型特征:一是强化底线自觉,主动设置和完善各实践领域的底线,特别是近年来全面依法治国稳步推进、党内法规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了一个成熟政党严格的自我要求;二是完善底线预警机制,力求防患于未然,如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的应用,便让“出出汗”“红红脸”成为常态,从关心爱护干部的角度起到了早防范、早提醒、早查纠的良好作用;三是严守红线,触犯“零容忍”,大大增强了底线的权威性乃至威慑力;四是完善应急机制,力求有备无患,国家在行政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应急管理部便充分体现了该方面的考量。

三、底线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和意识支撑

要在实践中充分释放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力量,还应进一步讨论其方法论体系以及在意识层面的保障支撑。

(一)底线思维方法体系的三个维度:坚守底线、活用底线、善用底线

第一,坚守底线,确保实现最低战略目标。底线一方面意味着警戒红线,一旦突破将带来无法承担的风险和后果,另一方面它也同样代表着必须实现的最基本的战略目标,一旦无法实现,其结果同样不可接受。因此,争取“好”的结果,首先需要牢牢划定底线,明白哪些利益是核心利益,是绝不能丧失的;哪些权益是基本权益,是坚决不能受到侵犯的;哪些目标是基本要求,是必须实现的。这是往“好”的方向努力应该实现的最低期望。不论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还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改革局面,对于自身的核心利益、基本权益、基本目标,都要做到了然于胸。需协调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能动因素来坚守自身的核心利益,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实现发展的基本目标。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认识,在谈到国际问题时,他说,“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⑦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在言及改革局面时,他则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我们发展的基本要求,“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⑧习近平:《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第1版。牢牢捍卫住了这些根本利益和基本目标,在各方面的博弈中,我们便可更为主动地采取多种策略加以应对。比如,在国际利益博弈中,可鲜明地表明我们对维护核心利益的态度、决心、能力,从而规避可能的风险。再比如,在改革发展中,可就某些领域的发展明确提出基本的要求和目标等等。

第二,活用底线,在底线之上做最大努力。底线思维要求对事物发展中“坏”的一面有充分的理解、把握和准备,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在“好”的一面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赢得了战略空间。底线之上的广阔范围,都是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战略空间,可以为最好结果做出最大的努力。在现实实践中,于底线之上,我们或能求得最优解,但也可能会有次优解,还可能结果不甚满意但也不至于不可接受。所以,一方面,我们应以最优解为目标,并脚踏实地地做出最大努力。如古人所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没有高远目标,想建立丰功伟绩通常是不可能的。在科学分析形势,充分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树立远大目标,以最好结果为努力方向,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而共产党人也历来善于把远大目标付诸实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①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求是》2011年第6期。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优秀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0页。但另一方面,也还应该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一帆风顺通常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事物更多地是以波浪式的形态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同样做到心中有数,并能给出进一步行动的多种方案。

第三,善用底线,引导矛盾向有利于我方的态势转变。底线思维要求我们看到,事物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由此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底线思维的能动效应,则应结合矛盾的相互转化原理来看待“好”与“坏”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坏处准备”一方面意味着要防止不利局面的发生并事先做好心理预防和策略上的应对,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引导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变,在“坏”的一面中也看到“好”的可能,努力推动“坏”的一面向“好”的一面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困难、危机等问题的辩证认识,就蕴藏着这样的观点,他说,“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到挑战的一面,看不到机遇,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另一种是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克难攻坚,奋勇向前。在困难面前,各级领导干部不应该消极畏难,无所作为,更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坚定信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要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他还进一步说,“形势不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27页。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理应有这样的智慧,积极能动地看待底线,努力推动“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向“好”的方面、“成绩”方面不断转换。

(二)为底线思维方法的有力支撑: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第一,没有忧患意识,便谈不上责任和担当,也难有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一种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提升、以天下为忧的精神,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⑤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34页。它通常指向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并强调努力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奋发前行。在这种紧迫感、危机感的背后,则是来自于对个人、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底线思维一经提出便获得了社会、学界的广泛认同,并引发了强烈的精神共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常怀忧患之心”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底线思维,将其凝练提升为一种更具实践效力的执政方法和行动哲学。当我们以主体责任的思维方式确立起治国理政的基本底线之后,我们在做各项战略决策、统筹规划之时,就可以切实地做到有据可循,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当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担当”“责任”“使命”的论述不胜枚举,这集中体现出当代共产党人视忧患为己任、视复兴为担当的高尚情怀。乐于忧患,守于底线,方有担当。也只有心中常忧患、底线常明鉴,才能够做到不仅敢于担当,更能够善于担当。

从行动论的角度具体而言,增强忧患意识的关键在于做到居安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将“忧患意识”形容为“居安思维的忧患意识”,他在论述“忧患意识”时总和“居安思危”相联系。要切实将忧患意识落到实处,就应对居安思危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具有深刻的认同并自觉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骄兵必败,骄和躁历来是革命工作的大敌。特别是发展顺利时,极易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也是容易出错时。”①习近平:《之江新语》,第39页。因此,在事物发展顺利之时也要时刻警醒、常思底线、如履薄冰,主动去发掘成功背后潜在的不利因素。一些社会问题,今天或许还不成气候;一些社会矛盾,现在或许还很不起眼,但若长期不解决,甚至忽视它,负能量就会不断积累,以至于在内外契机的作用下犯下不可挽回乃至“颠覆性的错误”。此外,更应该以积极、自觉、主动的态度来把握“居安思危”中的实践哲学。正所谓防微杜渐,最好的治“患”之道,就是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是引导其向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方向转化。这就需要始终持秉承谦虚谨慎的态度,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及早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风险意识是底线思维方法应用逻辑的核心支撑。风险意识之所以和底线思维紧密相联,是因为底线一旦突破,风险便将转化为现实的负面结果。因此,底线也恰是风险源集中汇聚且容易滋生蔓延的地方。增强风险意识进而也就在逻辑上内在地要求实践主体对于哪些是底线、哪些是风险、风险的源头又在哪里、如何消灭潜在风险、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争取最好的结果等问题,都应科学研判、明目于心,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依据。由此,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既管控好风险,更不会人为地增加风险。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不可将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对立起来,而应做到在底线之上积极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风险意识,他在展望“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 具体而言,“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而“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这就触及了我们无法承受的底线,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从方法论角度指出了管控风险的要诀:一是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三是通过“五个不让”,力争把风险化在源头,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②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

总之,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深化和创新。具备底线思维并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有了定海神针,也就锤炼了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发展基点。

猜你喜欢
底线总书记思维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