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以彭州桂花镇为例

2018-02-21 07:00吴会蓉1燕朝西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桂花旅游资源

吴会蓉1 燕朝西

(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 四川成都 610039)

为实现农村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加强对各地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之一。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推动当地以及整个彭州市的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桂花镇地处成都市以北,彭州市西北,距彭州市区22公里,西与都江堰市接壤,幅员面积64.25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14个村、2个社区。桂花镇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浅山丘陵地带,山、丘、坝俱全,镇内有土溪河、挨山河、桐麻河、蒲阳河等四条主要河流,其中,土溪河贯穿全镇南北。省道S106线东西横贯全镇,新彭白路西线、庆桂路、磁桂路南北纵向穿越。2018年6月21日,西华大学桂花陶瓷产业课题组成员在何东教授的带领下,对桂花镇的陶瓷产业现状、旅游文化资源、农业生态资源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本文在调研基础上依托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与口述访谈所收集的素材,对桂花镇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进一步开发其旅游文化资源的几点对策,以期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彭州市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的构成

桂花镇辖区内旅游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既有关于桂花镇名来历的历史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资源,又有三圣寺、葛麻庵、罗汉寺等宗教文化资源,亦有历史悠久的桂陶特色文化资源,还有反映三线建设历史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1.1 关于桂花镇名来历的历史文化资源

彭州市桂花镇1992年由原彭县桂花乡和丰乐乡撤乡建镇合并组建。明代中期以前,其隶属不定;明朝中、末期,隶属原崇宁县。桂花乡曾名又兽乡、桂花公社、桂花乡,原属崇宁县桂花乡,1958年曾一度划入郫县,1959年始属彭县。1992年丰乐、桂花两乡合并组建桂花镇。1993年彭县升级为市后,该镇即为彭州市桂花镇①。桂花镇的得名与桂花场的形成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在当地的土溪河岸,有数株百年的桂花树,树枝极粗,高大茂盛,入秋以后十里飘香,过往行人客商都喜欢在此乘凉歇脚。久而久之,茶房、酒店等陆续迁于树旁开店,逐渐形成集市场镇,该地遂以桂花为名,至清康熙初年便形成了现今的桂花场,而桂花镇则因其驻桂花场而得名②。

1.2 三国历史名人与宗教文化资源

桂花镇有三国时期奇才张松的故宅及墓地。张松(?—公元212年),字永年,出生于益州繁县丰乐场(今彭州市桂花镇丰乐场三圣乡),东汉末年,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任别驾(即师爷)。其虽身材矮小,但具有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奇才。据《三国志校笺》引《益部耆旧杂记》载:“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干……主簿杨修深器之,白公(曹操),公不纳,修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饮宴之间,一看便谙诵。”[1]刘备取蜀,他见刘璋腐败无能,就向刘备进献益州地形地貌图和军事部署图,刘备据此掌握了益州的真实情况,得以顺利入蜀,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张松被刘璋所杀,后人为纪念他,在九陇镇双松村修建松塔寺,寺中立有张松手执地图的塑像,寺后山坡上有他的墓地。据当地人口述,离桂花场不远的葛麻庵也有张松的墓③。据民国《崇宁县志》记载,张松故宅位于崇宁县丰乐乡三圣寺(今桂花镇三圣村三圣寺),张松墓在崇宁县桂花乡葛麻庵前。另据三圣寺住持宏永口述,当张松被刘璋杀害后,后人在此立祠纪念他,张氏族人在此处居住到明朝初年。后来其族人将此宅捐赠于佛门,改宅为寺,取寺名为“三圣寺”。三圣寺中的“三圣”即是“西方三圣”之意④,寺里同时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张松。此寺保存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因此,此三圣寺的“三圣”又蕴含着“桃园结义”三雄之意。除三圣寺外,桂花镇还有罗汉寺、葛麻庵、朝天寺、天灵庙、真武宫、观音岩等宗教文化资源。

1.3 桂陶文化资源

桂花镇拥有历史悠久的土陶文化资源,其土陶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初期。据《郫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桂花场重建大窑一座”。1919年桂花场下窑大修时,出土石碑上载有“大明嘉靖二年重建”字样⑤。这说明彭州桂花镇的制陶生产在1523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清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桂花镇土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当时“新窑以黄泥为料,白石炉为底,捣烂敷面烧数日遂成坚硬之品,大小制品可有制造,有小窑数座,造香炉、香筒、痰盂、洗脸盆诸器,维黄绿二色亦佳,不及大窑耐久,环邻数县亦畅销。”⑥1949年,其陶器生产有大窑7座,绿窑3座,红窑约50座,为川西最大陶器生产基地;窑户百余户,占桂花场总户数的90%。发展到今天,桂花镇的制陶厂家达28家,从业者多达359人⑦;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除用于生活的日用陶外,亦有建筑陶瓷、艺术陶瓷以及礼品陶瓷等类别,2016年年产值达2.3亿余元。桂花镇也因此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西蜀陶艺之乡”的称号⑧。同时,桂花镇的土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从传统的“泥下彩、巴花、点花、模印、镂空”等工艺,到现今的“选料、踩泥、锯泥、陲坯、雕花、晾晒干燥、上釉、装窑烧制”等流程,每一道工序均极为考究。据桂花镇制陶工人兰师傅介绍,土陶工艺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句顺口溜,即“牛拉碾,驴打场,成形手拉坯,干燥靠太阳,烧成靠龙窑,围着几间小草房”[2]。2006年,有着400余年悠久历史的桂花土陶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制陶工人的身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工匠文化资源。

1.4 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1964至1980年,中央政府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东、广西等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三线建设⑨。在三线建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简称三十所)于1965年在彭州桂花龙头山麓建成。1989年,三十所部分迁入成都高新区,2003年全部迁往成都[3],而其在彭州桂花镇的原址则成为三线建设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2 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根据调研可知,目前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目前,桂花镇的土陶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前文所述,明代嘉靖初年就有的土陶生产传承至今,且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桂陶在传承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桂花镇结合这一资源禀赋,注重开发和利用土陶文化资源,为当地陶瓷产业注入文艺元素,使原来层次较低的陶瓷经济升级为陶艺经济,给经济插上了文化艺术翅膀。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多次举办以桂陶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据《成都年鉴》记载,2007年12月,彭州市举办了首届桂花镇陶瓷艺术节。2015年至2017年,又连续举办了三届桂陶文化节。2017年的第三届桂陶文化节以“非遗桂陶,匠心传承”为主题,开展的活动涉及“陶艺比赛和陶制品展示、祭祀表演、桂陶LOGO揭幕颁奖、现场书法及赠送仪式”等六大方面[4]。这些活动(包括网络宣传)促进了特色陶艺文化资源与特色经济的融合,既发展了陶瓷产业,又使古陶工艺得到传承,桂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总的来说,这些年桂陶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8年,桂花土陶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遗名录,桂花镇还与四川美术院联合,成立了美术工作室(赵波陶艺工作室)和学生实训基地,整个桂花镇的陶瓷产品年销售额近2.7亿元[5],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餐饮方面,桂花镇还开设有龙窑火锅。龙窑火锅的建筑装饰风格以及地面陈列、火锅形状等方面融入了一定的陶艺文化元素,提升了龙窑火锅的附加值,也使就餐的游客对龙窑土陶文化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

2.2 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桂陶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困难,表现如下:

一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到位。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保护好现有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经过调研,课题组发现彭州桂花镇的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资源——854厂既有的部分厂房因年久失修而有损坏:有的门窗已脱落,有的墙体已有裂缝,电线已老化。朝天寺、天灵庙、真武宫、观音岩等,原寺庙已毁,现仅存其名。

二是对旅游文化资源未进行普查,缺乏系统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桂花镇有哪些旅游文化资源,当地尚未对此做全面的普查和系统的梳理。经过初步的调查和初步的梳理,课题组认为桂花镇的旅游文化资源除了桂陶文化资源外,还应包括桂花镇的镇名历史资源、与张松相关的三国文化资源(包括张松墓、张松故宅、三圣殿)、宗教文化资源(包括三圣寺、罗汉寺、罗汉洞、葛麻庵、朝天寺、真武宫、观音岩)以及反映三线建设历史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854厂)。而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度的挖掘和系统的规划,城镇形象定位不清,发展文化旅游的目标欠明确。

三是基础配套设施欠完善,制约了其旅游功能的发挥。由于早期场镇的建设规模不完善,导致现有场镇道路较破旧、院落不整齐、排污设施较不完善、场镇配套功能有所缺失、场镇风貌亟待改观等问题产生。现有乡村道路狭窄,缺乏统一的标识牌,街道小巷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治理,与之相配套的餐饮酒店或乡村民宿的设施较为欠缺,这些均影响了桂花镇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的创建。

四是发展旅游业的经费和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桂花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资金大多来自本地企业的投资和彭州市的项目资金,镇政府财力有限,又无法为外地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导致外来资金难以引入,优秀旅游项目无法落地⑧。同时,桂花镇缺乏专业的旅游与文化规划方面的人才,制约了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虽然辖区内的桂陶文化已有了一定的美誉度,但宣传力度不够,彭州本地、成都市及整个四川对其不够了解。若非参与此次调研,本文作者对桂花镇的桂陶文化及其产业也知之甚少。本文作者亦访谈过居住在彭州本地的普通居民,他们对此也不太清楚。可见,桂陶知名度尚待提高。

3 进一步开发利用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的对策

扬长避短,在保护好桂花镇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从而促进桂花镇旅游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桂花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桂花镇经济、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桂花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课题组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征询相关专家的建议,参考邻近地区的优秀做法,提出以下对策。

3.1 定位与目标

1)城镇形象定位:西蜀陶乡,张松故里。

2)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点:桂陶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三线工业文化,康养生态文化。

3)文化旅游发展目标:将桂花镇打造成以桂陶文化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城镇和包括陶瓷体验、三国文化、禅修文化、三线文创等在内的多业态、多节点的深度体验式的健康文创旅游小镇。

3.2 具体措施

3.2.1 深入开展旅游文化资源的普查,摸清家底

本课题组虽对桂花镇的部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田野调查,但由于时间短,仅对主要资源分布区域进行了调查。建议当地文化旅游部门配合市级部门对辖区内各个乡村、社区进行全面实地考察,以全面了解辖区内的旅游文化资源,弄清其分布范围、规模、密集度、特色、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保存样态等基本属性与特征,考察其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所处区域的文化、历史特色,并对其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3.2.2 加强对桂花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深度开发

在弄清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首先,应加强对彭州桂花镇以854厂为代表的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以罗汉寺、罗汉洞、三圣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对854厂损坏的门窗、墙体进行维修,更换老化的电线,消除火灾隐患,加强对三圣寺的维修建设。同时,在保护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以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其次,要传承西蜀桂陶文化之魂,推动桂陶文化元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此,可结合彭州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构建“陶艺工作室”文创园区,积极引进各类艺术人才,沿S106省道科学合理选址,以“赵波工作室”为中心,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室集群”向“文化艺术创作集群”发展;建立以龙窑为中心的文化创意街区,形成集桂陶参观、体验、销售、休闲于一体的陶文化综合体;通过举办“陶艺竞技”“寻找桂陶传承人”等活动激发桂陶文化活力。

再次,开发与张松有关的三国文化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有关张松“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故事及其向刘备进献益州地图的故事,通过征集编剧的方式,编写有关三国名人张松的剧本,突出其智慧、胆识和谋略。三圣寺原为张松府宅,明时被其族人赠与佛门,寺内原有三圣殿和白鹭殿。三圣殿蕴藏着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因此,可在寺中建立以张松为主题的三国文化纪念馆,对张松的生平事迹、刘关张三结义的故事加以介绍。也可联合武侯祠、旅游公司等单位,将桂花镇三圣寺(张松故里)、张松墓设置成三国文化旅游线路中的景点,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圣寺还拥有1700余年的金丝楠木和银杏(张松银杏),白鹭等鸟类成群结队地栖息于此。因此,也可在此建立鸟类观测站。明代张松故居改为佛寺,清代光绪为其题写“羲昭千古”的匾额。可结合现代都市人“尚静、修心”的消费心理需求,深入开发三圣寺的禅修文化,推出素食、禅修课程、香茶等特色产品,使来者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

最后,针对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可参照北京798、东郊记忆等,将桂花镇的854厂区打造成文化创意园区,集中展现854厂的历史变迁。同时,可加强与当地高校美术系、文创公司的合作,建立文化艺术创作园区,以盘活工厂园区。

3.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场镇配套功能

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本地居民的文化修养,以提高桂花镇的文化软实力。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进行全镇的统一规划设计,将特色旅游文化融入文创旅游小镇建设之中,统一城市形象标识,分区统一城镇乡村建筑的风格风貌,完善旅游文化路标的配置;加强对乡村道路的维修,升级乡村公路的等级,使公路达到旅游公路的相关标准;加强对凌乱院落的治理,更换排污设施,统一整治场镇风貌,完善旅游设施,建设三星级宾馆和酒店。城镇、镇内各乡村、社区的建筑应树立统一的标识。可征集社会各界人士设计反映“桂陶文化,张松故里”的LOGO,在各旅游文化景点统一使用。如龙窑及龙窑火锅的建筑门廊入口、若溪风情民宿的门口等应悬挂或张贴统一的LOGO,以加深游客对桂花镇的印象。

3.2.4 完善配套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文化项目融资、投资渠道,使外来投资者敢于来投资旅游文创项目,促使旅游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把自己的人送出去培训;另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针对桂陶文化资源,桂花镇要深入完善陶艺人才“引育”措施,促进陶艺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实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及优质桂陶企业、陶艺大师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西部陶谷”储备人才资源。

3.2.5 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以原有桂陶文化为核心,全面开发利用桂花镇名由来的历史资源、辖区内的三国文化资源、三圣寺等宗教文化资源、以854厂为代表的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结合桂花镇的山丘、河流、平坝等自然资源,进一步推进桂花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继续办好传统的文化节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及手机APP等进一步加强宣传,提升桂花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释:

① 桂花镇镇志编写小组.《桂花镇镇志》,内部资料,2009年,第27-30页。

② 彭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彭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4年,第56-59页。

③ 钟官武.《张松墓》,载于彭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彭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编写的《可爱的彭州》,内部资料,第96页。

④ 宏永.《三圣寺的来历》,采访人:西华大学桂陶产业课题组,采访时间为2018年6月21日。

⑤ 张宏文,周仲歧.《桂花土陶》,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彭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7年12月第1版,第47页。

⑥ 陈邦倬修.崇宁县志[M].1925年重修本。

⑦ 课题组调查资料,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21日(该数据由桂花镇政府提供)。

⑧ 桂花镇人民政府.《桂花镇工作情况汇报》,2018年6月15日。

⑨ 《三线建设》编写组.《三线建设》,内部资料,1991:1-3。

猜你喜欢
桂花旅游资源
桂花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做桂花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桂花蒸
资源回收
打桂花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