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黑龙江电力 孙晓辉
近几年来,国网公司系统不断强化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明确了安全工作是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在2016年,国网公司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强化本质安全的决定》,而本质安全是内在的预防和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其实质是队伍建设、电网结构、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等核心要素的统一。强化本质安全是深入做好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安全的治本之策。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网公司基建系统根据多年来在国家特高压跨区域联网工程、省级电网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深入开展基建管理的顶层政策设计,发布了“深化基建队伍改革、强化施工安全管理”12项配套政策。其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影响施工安全的难题,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劳动用工、薪酬分配、管控机制、市场机制、考核机制、技术装备、技术措施、管控手段等方面推动基建队伍改革发展,强化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有针对性地解决施工单位“以包代管”、监理单位“形同虚设”、业主管理“层层衰减”、分包队伍“散兵作战”等重点问题,大力夯实施工安全基础,努力提升基建本质安全水平。
施工企业应以本质安全建设为基础,将安全管控贯穿施工作业全过程,确保每个作业点安全可控。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可能全部依赖设备、设施的安全功能,重点还是加强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所以,必须将本质安全建设提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将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劳动用工、薪酬分配、管控机制等方面涉及的部门、人员有机地进行管理流程的梳理,在现行运作模式下,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协调,落实岗位责任,健全管理流程,确保措施落实到位,杜绝安全工作盲区。
长期以来,工程现场的施工力量过于依靠分包队伍,班组建设弱化,而分包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弱,专业技术能力和素质相对较差;现场对分包人员的管理手段相对薄弱,有效管控难度较大;存在极个别“以包代管”现象。国网公司12项配套政策的核心是“做实现场两级管理、抓住两个关键因素、加强三个支撑保障、健全两个管控机制”。其中,做实施工单位作业现场管控,要求施工单位不仅要加强施工项目部建设,更要加强作业层班组建设。一是按施工项目部管理层人员配置要求,组建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队伍,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专职安全监督人员要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还应经网省公司安全培训合格。二是施工班组的班组长、兼职安全员、技术员要由企业进行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按12项配套政策要求,从基础上抓实项目部组织架构建设,才能保证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及作业层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安全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以包代管”问题。
通过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来对施工项目部管理层和作业层的管理行为、作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制建立上至项目负责人,下至班组长、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根据管理流程,明确各管理环节中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二是抓好安规普考和日常调考,结合现场作业内容,通过滚动学习、调考安规的相关内容,提升管理层、作业层安全履职能力,推进输变电工程现场关键点作业安全管控措施“口袋书”的学习,按照岗位责任制规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使安全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三是采取一定形式的上下互保的良性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划出安全管理的底线、红线,实行问题连带,保证现场安全责任“落下去”和管控力度“严起来”。
在影响施工安全的设施、设备上提升保障能力,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管理的难点,要从依法依规的层面提高认识。一是落实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标准化配置要求和安全文明施工费用有效实施,抓好安全工器具标准化配置,所有作业现场要在隔离防护设施、警示设施齐全的情况下开展作业,保障参与作业人员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作业;二是对主要施工装备落实专机专人管理,施工装备在投入现场前进行全面维护保养及检测,彻底排查影响安全运行的隐患,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合格、可靠的施工装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安全检查问题清单,依据法规、制度及规程规范要求,从人员组织、资金投入、设备设施、技术保障等多角度,反思引起管理违章、行为违章和装置违章的根本原因,补齐短板。设立安全目标考核机制,细化安全责任量化考核,追溯各层级的管理责任,对责任主体进行相应奖惩。一是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违章查处情况列入年度或季度考核,设立考核基数,重点对违章查处情况进行累计考核;二是对工程项目参建单位及人员的安全履责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计分并对责任主体进行相应奖惩。建立面向一线关键人员的技能要求、量化考核、薪酬激励、专项奖励的有关机制,提高考核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