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关系探析∗
——以伊宁空军教导总队建立为研究视角

2018-02-21 06:05郑红飞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盛世才苏方伊宁

郑红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在初期历次的中日空战中损失惨重,特别是飞行员的大量牺牲,因此急需购买新的作战飞机,培养大量的后备飞行员。当时国际上只有苏联出于共同抵抗日本的考虑愿意向中国大规模地出售军火,且愿意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这对于当时财力紧张的国民政府无疑是最大的利好消息。为了让中国的空军飞行员尽快适应苏联的各型飞机操作,中苏双方同意在新疆建立新的航空飞行学校培养人才,这就是伊宁空军教导总队的由来。①

伊宁空军教导总队于1939年8月开始筹办,同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教导队直属于中央航空委员会,总队设在伊宁的艾林巴克,总队之下设有三个训练中队,第一中队负责驱逐机训练,第二中队负责轰炸机训练,第三中队负责侦察机训练。教导总队从1939年至1941年间前后举办了两期,负责飞行训练的教官主要由苏联人担任。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飞行教官分批返回本国,后期主要由中国教官负责训练。1944年11月,新疆伊宁局势发生变化,教导总队的大部分人员相继撤离,1945年3月1日伊宁空军教导总队正式撤销。本文拟利用台湾“国史馆”和“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的相关档案材料,探讨围绕着伊宁空军教导总队的建立及运行过程中,国民政府、新疆省政府及苏联政府三者既相互合作又不断摩擦的关系。

一、 在新疆建立新的航空学校的提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于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威胁的目的,中苏两国之间继北伐后再次联起手来,双方于1937年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还同意向中国提供军火贷款用于购买各种苏式武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空军的各型作战飞机。当时中国方面派出以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为团长,以实业考察团的名义赴苏商讨武器购买和聘用苏联军事人员,空军方面的负责人是洛阳分校主任王叔铭。这次赴苏采购武器非常顺利,其中共购买各式作战飞机225架。②随着苏联飞机大量进入中国空军序列,中国马上面临严重的飞行员短缺问题。虽然苏联答应派遣部分空军飞行员以志愿军的名义帮助中国空军作战,但空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还得依靠本国的飞行员,由于原先中方飞行员主要以驾驶欧美飞机为主,大部分中国飞行员都是第一次接触苏联飞机,还需要对苏联飞机有一个熟悉驾驶的过程。1938年2月,当时的中央航委会副主任黄光锐上呈蒋介石:“1.我飞行人员不多,干部人员亦少,拟除派遣飞行学员生外,更派有经验而可造就之负责人员入空军参谋大学或相当学校,冀培各种作战教育补给通信等业务之干部;2.拟于迪化增设航校,完全利用俄方人员器材。”③第一次提出除了准备在苏联学校训练我国空军飞行员及指挥通信后勤等人员外,应该利用苏联的资源在新疆迪化设立航校,就近为我国培养各类空军人才。

蒋介石刚开始对于在迪化设立航校的态度相当谨慎,回复到“迪化设校不甚相宜,应斟酌再定。”④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新疆省名义上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省,但它的实际统治者盛世才并不完全听命于国民政府,反而与苏联政府之间的关系亲密,实际上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中央如果这个时候冒然提出在迪化设立航校,可能会遭到当时新疆主政者盛世才的反对,并引起苏联政府对国民政府势力有意进入新疆的警惕。但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后,蒋介石同意向苏联政府提出在迪化设立航校的问题,并准备派出黄光锐和王叔铭去苏联就此问题进行谈判。蒋介石之所以最后同意在迪化设立航校,应该有其深层次的考量。正如当时空军教员夏振扬的报告里面指出的那样,在迪化设立航校不仅离苏联近,教学器材利于运输,同时新疆远离抗战的前线,将来训练可以免受日机的轰炸,有一个稳定的训练环境,其中最关键的是可以打破新疆闭关自守的状态,将中央的势力乘势引入新疆,以利于将来国内政治的统一。⑤

正是考虑到在迪化设航校具有国民政府对新疆省政治统一的象征意义,所以中央准备趁现在中苏合作抗日的蜜月时期,于1938年6月再次派遣黄光锐和王叔铭赴苏洽谈在迪化设立航校的事宜。经过中苏双方多次的谈判,最终由苏方根据中方的建议形成详细的计划上报苏联政府,计划的主要内容为:“1.迪校以训练军官为主旨;2.校址设迪化北四十公里处或奇台;3.训练以速成为原则,并专设中高级飞行军官,定8月毕业,侦察军官定6个月最多8个月毕业;4.飞行军官每期三百名至四百名,内分轰炸及驱逐两科,侦察军官每期一百五十名至二百名,该班军官应授有空军谋略之学识;5.附设空军参谋训练速成班;6.高级教练机均武装设备齐全;7.重要学科以俄员为主教官,中国教官为助教,同时听讲(生意两期后可不需用俄员);8.每飞机四架用俄机械员一人,并设航空总工程师一人;9.附设修理工厂,能负飞机及发动机大小修理之责,厂长由我方担任,而设一航空工程师副之,并每股设一俄工程员;10.教育处设一总教官,该员由俄政府选派有教育经验者任之;11.全数夜航设备;12.防空设备(高射炮探照灯听音机);13.跳伞训练设备并设跳伞指导员两人;14.设化学实验室并设化学教官一人;15.运输队;16.修理工厂设有军械学徒班;17.迪校建设预算为美金三百五十万元,由第二次借款中扣付之;18.教育方法器材设备悉按俄国航校之经验计划实施之。”⑥

从该计划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准备借助苏联航校的教学模式和各种飞机及辅助器材将迪化航校建成中国空军各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中特别强调该航校的定位是培养空军军官为主,为空军的抗日实战提供各种速成人才。但是这个计划上报到苏联政府后,一直都没有得到苏方明确的回复,其中的原因颇耐人寻味。据当时人在苏联的王叔铭报告,苏联代表一再对他表示苏联政府是支持在迪化建立航校的,只是目前还有些具体的困难,主要是苏方一时派不出那么多的教官。但是从双方后面的谈判情况可知原因并没有苏联代表说得那么简单,更有可能是当时苏联政府还在评估国民政府在迪化建立航校会不会影响到新疆盛世才政府的统治。后来王叔铭从苏联回国经过新疆与盛世才会面时,也感觉到盛世才对国民政府在迪化建立航校的态度并不积极,“据盛云迪化无官舍可借用,租民房亦不便,须在迪化郊外先盖房舍而后开学等语。”⑦盛世才以迪化房舍紧张为由,有意延缓航校开学的时间。针对盛世才的种种顾虑,王叔铭向蒋介石建议,“凡因设校与盛之来往电文必以钧座名义为妥,该校之负政治责任者拟派立场稳健之同学为佳。”⑧企图通过直接以蒋介石的名义与盛世才本人联系,从而表现出中央政府对新疆省政府的尊重,并且将来派遣国民政府中政治立场稳健的人员到迪化航校负责政治工作,希望利用这些措施来打消盛世才内心对航校的疑虑。

二、 从迪化航校到伊宁空军教导队的建立

继前次黄光锐和王叔铭赴苏联谈判迪化航校未果后,1939年3月国民政府又派出以立法院长孙科为首,航委会主任参事陈庆云为具体负责人的代表团赴苏再次就此问题进行协商。中苏双方于同年5月16日商定,将原先方案中准备设在迪化的航校改在伊宁,苏方给出的理由是“迪化机场太小,不易扩大房屋等,有尘土太大,风向不定,训练不宜,查伊宁有现成房屋可容三四百人,气候适宜,机场完备,即可应用,主张改在伊宁从速成立。”⑨为什么苏联要将航校的地址从迪化改为伊宁呢?苏方表面的理由是伊宁的自然环境比迪化更为优越,且有现成的机场和房屋可供航校使用,可以节省建立航校所需的时间,飞行员得以尽快投入到日常的飞行训练中。但是如果熟悉当时新疆的政治形势,其实可以发现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迪化是当时盛世才政权的政治中心,而盛世才执行的是亲苏和疏远国民政府的政策,如果在迪化建立大规模的航校,借此让国民政府的势力得以大举进入新疆,势必会对割据新疆的盛世才政权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伊宁却位于新疆西部与苏联交界的地区,远离新疆的统治中心,可以充分限制国民政府在新疆的影响力。其实当时在迪化本身就有新疆省政府自身创办的航空学校,里面的一切飞行训练设施均较完善,也聘请有苏联教官帮助训练。因此苏方经过对上次方案的评估后,作出舍弃条件较优越的迪化而将航校地址改在伊宁,其实包含有自己继续控制新疆政权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苏关于在伊宁设立航校的事宜通过后,航委会准备派遣空军上校杨鹤霄先行到伊宁筹备建校事务。当国民政府将中苏双方决定要在伊宁训练飞行员的事情告知盛世才时,由于苏联政府方面并未将这一情况及时通知在新疆盛世才政府里的苏联顾问,导致本来就对这一事情不太积极的盛世才勃然大怒,“此间接电后不胜骇异,详询苏方云无此事,贵会如拟派飞行人员来伊训练,尽可彼此电商似无须假借与苏方商妥名义,致失信义,究是何因,希电示,训练之飞行人员请从缓启行。”⑩盛世才以为国民政府是假借苏联的名义逼他同意在伊宁建立航校,并且事先并未就此事和他商量,觉得是对他本人的一种不尊重,要求航委会派往新疆的人员暂不起程。从盛世才的这一反映可以看出,就算在伊宁设立航校他也是不太赞同,但由于这一决定是苏联政府作出的,处于苏联控制下的他只是后来在得到苏联政府明确的信息后,才不得不让国民政府的人员进驻伊宁筹备航校的建立。后来由于国民政府考虑到战争的急迫性和学员招收的困难,将此航校改为空军航校毕业学员受训的基地,一般将此称为伊宁空军教导总队。

三、伊宁空军教导总队运行初期的中苏关系

伊宁空军教导总队建立后,在它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中苏双方围绕着人员的训练规模、油料器材的采购和教导队的行政主导权等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首先是飞行人员的训练规模及训练时间的问题,据中方较早提出的方案是“有飞机一百四十九架,训练驱逐一百人,轰炸七十八组”,同时加上训练机械通信等人员,“增至四百名,并缩短期限为四个月,而每人飞行时间又限定二百小时”。但是苏方后来只同意训练的规模和时间是,“计轰炸驱逐机械各五十人,通信三十人,最大限度不超过二百人,练习机五十三架,所有教官教材皆系按此拟定并预定修学期限半年或七个月”。从上述双方的分歧中可以看出中方要求训练人员的规模是苏方的一倍,训练所用的飞机比苏方多出96架,训练的时间比苏方缩短二至三个月。这其实反映出双方在此问题上不同的心态,中方由于抗日战争的日趋激烈,空军各类人员损失较大,急须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合空军作战实际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要求训练的人员越多越好,训练的时间越短越好。但对于苏方来说,一方面所能提供的飞行器材和各类培训教官数量有限,并且如果刻意缩短训练时长可能会影响人员训练的质量;另一方面,苏方也不愿意在新疆境内存在有大量的国民政府的军事人员,以免造成新疆省政府的不满情绪,影响苏方在新疆的自身利益。

其次是关于训练所用飞机油料供应不及时的问题。当参加训练的中苏双方各类人员及训练飞机均已陆续到达伊宁时,飞行员训练却由于飞机的燃油短缺问题,导致飞行训练迟迟不能开展,这引起中方训练人员的强烈不满。这一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中苏双方关于油料来源及如何购买问题的认知差异,中方以为按照“原定计划均系秉承指示以苏方器材油料均无问题,始为最高之决定”,苏方在提供航校飞行训练所有的器材时会一并提供油料,现在出现油料不及时供应的这种情况是苏方有意拖延航校的正常训练。但苏方认为航校飞行训练所需油料和飞行器材等是分开的,油料是需要中方单独向苏方购买的,“又该校飞机用之各项油量毫未准备,苏方亦未接到任何之订油货单,现开办在即,请我迅速拟定一年内应需各项油量,向彼订购,以便备送。”且飞机油料购买费用并不包括在航校开办的总体费用中。苏方当时在中国的总顾问还将此问题的原因归咎于航委会主任周至柔,“伊宁学校给油问题愚(总顾问自称)已于七个月前报告委员长暨航委会,应由校主任正式向校内苏顾问或航委会向苏商务代表声称办理交货,而周(至柔)则置若罔闻,一味回避。”苏方认为正是由于周至柔没有及时向苏方提出油料的采购计划,才导致现在航校油料短缺的问题。虽然后来经过中方紧急向苏方交涉购买油料,逐步解决训练用油料短缺的问题。但这一问题也导致在航校刚开办不久中苏人员关系之间就出现了裂痕,以至于当时出现“伊校苏籍顾问及教官现在尚无住所,教官中现尚有露宿者,校主任声言理由谓苏方尚未给油故校方不给住宅。”

最后就是中苏之间关于航校行政主导权控制的问题。中方认为开办伊宁空军教导队是为本国培养各类空军人才,所聘请的苏方人员只能以教官的身份参与其中,应服从中方人员的管理,苏方人员不应有行政上的职权。但是苏方坚持他们的人员要担任各单位的副主管,以便掌握学校的实权。原因是伊宁空军教导队的所有训练器材等均来自苏联,并且训练所在地伊宁也在苏联当时的势力范围内,可以说没有苏联的支持也就没有它的存在。最重要的是飞行训练方案等也来自苏联,因此由苏联的人员来掌控航校更有利于训练的完成。因此当时教导总队的实际情况是,“每日是否飞行,均听该顾问指挥,即我方队长能否飞行,亦须得该顾问同意”,这些苏方人员的专断行为对于中方人员来说不太能接受。中方人员认为虽然所需的训练器材油料均来自苏联,飞行教官等也是苏联人,但这些都是中国政府花钱向苏联政府购买和支付薪水的,并不是苏方对中方的无偿援助。况且教导总队所在的伊宁也是当时中国的领土,因此中苏之间由谁来控制飞行训练对中方来说是还涉及到国家主权尊严的问题。

正是中苏双方之间在上述这些问题上的不断争执,给当时伊宁空军教导队的日常训练蒙上阴影,使得双方原先设想的训练人员规模及质量均大打折扣,这也是当时中苏之间在抗战前期既相互合作又不完全信任对方的一个生动写照。

四、 国民政府与新疆省政府围绕伊宁空军教导总队的博弈

从前面盛世才刚知道要在伊宁建立航校的态度可知,他本人是不太愿意国民政府的力量进入到新疆的。而国民政府当初考虑在新疆建立航校也是有一定的政治考虑的,并且想以此来调查搜集新疆当地的情报等。因此在伊宁空军教导队成立后,双方据此展开一系列的博弈动作。

首先新疆省政府限制空军教导队与外界的联络,如“1.所有电报密本必须抄送副本;2.不准设立电台;3.人员不准调动;4.不准与地方人士交接;5.检查公文函件、书报。”希望以此来达到限制国民政府对新疆当地人民的影响力,并做到及时掌握空军教导队的行踪和思想动态。

其次是控制空军教导队的后勤补给,使其无法对新疆当地军事力量造成威胁。当时新疆省政府规定空军教导队,“每有需人力物力之处,均须事前向新省当局请准以后,始可举办,例如该队给养最初只准购一日所需,继则始允购五日所需,至于筑工程时所需器材工人,均须事先报可,同时并须由该地当局派员采购”。一方面限制物资给养的购买数量,防止囤积物资以作危害新疆盛世才政权的事情。另一方面物资采购人员要由新疆当地委派,也是为了防止空军教导队人员与当地百姓接触来获得新疆内部情报资料等。

更为严重的是新疆省政府以各种名义干预空军教导队内部的人事管理。如当时空军教导队第一科科长王维祥发觉在伊宁购买物品价格比当地机关购买的价格高,要求新疆当局比照当地机关的价格购买,引起新疆当局的不满,污蔑他“曾讬商人黄逢春前后共搜购美金票一千零九十元,希图带回内地转售,业经饬属传讯,该黄逢春供认属实,当以该科长王维祥搜购美金属实破坏抗战后方金融,同时亦无异影响整个抗战”,要求国民政府将他调回内地。同时对于正在伊宁训练的飞行教官不允许国民政府单独调动其工作,如当时航委会准备调教官陈蔚去昆明航校工作,但新疆当局“以该员来伊未久,不宜往返调动,新省情形特殊,迥与内地各省不同,来伊服务人员,希望长期留新工作,俟训练期满,再行全体遄返,在训练未完成以前,勿再事调动。”主要还是担心他们会给国民政府传递新疆内部的情报。最后更为严重的是盛世才还把空军教导队人员以参加新疆境内的阴谋暴动的罪名直接实行抓捕,“查航委会前派伊宁航校服务之工程员田兆普因参加本省阴谋暴动组织,证据确凿业经逮捕归案,现正进行审讯中”。这些都表明新疆盛世才政府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而对于空军教导队人事管理进行干预,想以此来证明空军教导队虽然直属于国民政府,但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新疆省政府而存在的,如有危害新疆统治者的人员照样可以实施抓捕。

对于国民政府而言,当时新疆省政府只是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为了将来能完全控制新疆省政府,需要及时掌握新疆内部的一些情报信息,因此也会派出某些特务人员假借空军学员的身份进入新疆来搜集情报。其中就有被新疆省政府发现并遣返的,如当时有一名叫黄润午的特务就曾顶替学员叶蘋的名字来伊宁空军教导队,被发现在新疆“调查新省军政情形,捏造谣言企图破坏抗战后方等情不讳,因该生来历不明,且得航校招收到新,遂令遣回内地,未予深究。”从该事件可知国民政府的确有利用空军教导队学员在新疆开展秘密调查的任务,这也正是新疆省政府对伊宁空军教导队控制严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伊宁空军教导队的成立是抗战初期中苏之间在基于共同抗日问题上的友好合作产物,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最初的设想,是准备利用新疆远离抗战前线和背靠苏联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新疆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为中国空军培养各类人才的大规模航校,并且能为中国空军源源不断地输送飞行员和各类专业人才。但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中苏两国之间存在的既合作又防范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在航校的运行过程中问题频频出现,并未实现当初的既定目标。再加上当时航校所在地的新疆省政府和国民政府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信任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新疆省政府迫于苏联政府与全民抗战的压力不得不同意航校的成立,另一方面又对航校严加控制,禁止航校人员与新疆当地人民的交流。这些问题正是当时国民政府、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体现,从而也严重影响伊宁空军教导队培养中国空军各类人才的规模和速度。

但是伊宁空军教导队还是为当时中国空军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中国飞行员对苏联飞机的熟悉与掌握方面,为抗战前期的中国空军输送了一批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的抗战事业。更具政治意义的是伊宁空军教导队是当时国民政府力量在新疆省的唯一体现,象征着新疆省即时在军阀割据的年代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释:

① 目前,学界关于伊宁空军教导队没有专文进行研究,台湾的王正华在《抗战前期的苏联空军志愿队》一文中有简单介绍伊宁空军教导队的情况,但没有从这三者关系展开论述。参见台湾“国史馆”编:《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1993年,第665~694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军事代表团与苏联商谈援华抗日械弹记录稿》,《民国档案》,1987年第3期。

③④《黄光锐呈蒋中正遵饬多派学生赴俄并擬于迪化增设航校及俄方参战员待遇依合同办理情形》(1938年2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002-080200-00281-060。

⑤《钱大钧呈蒋中正抄呈夏振扬擬新疆情形报告藉供参考》(1939年3月19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002-080200-00288-052。

⑥⑦《王勳呈蒋中正赴苏筹办迪化航校及协助杨杰办理空军事宜情形之文电日报表》,1939年4月30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002-080200-00515-127。

⑧《王叔銘电蒋中正请召见本期轰炸见习官以资鼓励并请酌派立场稳健之同学赴迪化航校负政治责任并以钧座名义与盛世才来往文电日报表》,1939年8月22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002-080200-00516-248。

⑨《为呈报伊宁教导队办理情形由》,1939年12月30日,台北:“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档案,《迪化空军分校筹设案》,B5018230601/0027/400.2/3530。

⑩《周至柔电蒋中正已电释盛世才于伊宁训练飞行人员一案详情文电日报表》,1939年7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002-080200-00516-157。

猜你喜欢
盛世才苏方伊宁
人海救生衣
高原的太阳
回望伊宁
盛世才的“亲苏联共”与“反苏反共”
“政治变色龙”盛世才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1933—1944年苏联在新疆的文化工作述论
许你一个爱情保质期
中统局参审“新疆三大积案”内幕
是爱情就让它纯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