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冬丽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需求强烈。随迁子女就学升学工作关系到维护社会和谐、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和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必须根据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合理流动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调配教育资源,细化工作措施,完善保障机制。
政府的干预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市场手段同样不可或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会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对政府干预手段的补充。民间教育投资就是一种市场行为。教育经费的筹资不仅需要政府承担。近些年,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镇,房地产企业大量崛起,在目前高层建筑成为主导的情况下,一个大的房产项目就能容纳上千户,而且购买的主力是中青年,面临孩子接受中小学教育的问题。
近几年来,房产商在自己的房产项目中引入教育机构,建立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校区的积极性在增加。一方面为了满足业主子女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增加自己出售房产的优势。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导房产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制度化的方式,当房产商投标房产时,规定从建设自己种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或者场地用于本社区基础教育的需要,这样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缓解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
在郑州,这种做法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在建或已建的大型小区中,大都有小学,甚至中学。一般是有开发商联合办学实力较强的中小学建立分校,由开发商出让场地,教育部门投入学生教育费用,联合学校提供管理等。如锦艺城联合互助路小学建立分校,锦绣园联合伊河路小学建立分校等,这些都属于公立小学。如何以制度去保障基础教育的民间投入,需要政府各部分的共同参与,从法律到税收杠杆,需要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在教育投入不足且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资源的存量上资源整合是盘活现有资源并进行优化的重要手段,资源的整合可以弥补通过撤、并、整、和等方式增加办学的规模效益。随着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得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减少,而城镇总小学数量大量增加,使得原本紧张的教育资源更为缺乏,而农村大量学校开始闲置,需要调整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应对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1.合并人数过少的农村小学;
2.借助品牌优势拓展优质资源规模。以郑州为例,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和效应,利用自己的这些资源建立分校。如伊河路小学、互助路小学、实验小学等优质小学,外国语中学、郑州一中、实验中学等中学等名校纷纷开设分校区。高校建立高校联盟,加强交流和合作,优势互补。
3.资源重组。随着河南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加强融合。河南省高校进行了大联合、大兼并,将我省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集中,扩大了单所高校的办学规模,减少了专业的重复设置,精简了行政管理人员,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在各地市建立高校园区,使高校的规模扩展和经济区域的规划结合起来。同时,引导河南部分高校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进行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和培训是重大的任务,需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
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构建适合信息高效流动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确保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与效率,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借助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盘活现有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河南省各层级教学联盟,加强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这样可以突破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资源的阻隔。
河南省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因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及民办教育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省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上起步较早,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如何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和融合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城镇化进程给河南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新兴工业大省。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中学、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凸显教育资源不足,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优化配置河南教育资源仍是需要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