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深泽县赵八镇人民政府 05256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指出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建设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性,认为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的是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增添了协商的过程,维护社会主体的权威性。与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较为滞后,农村基层政府在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一些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而这与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未来的发展路径展开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农村基层政府执行力的强化。
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陷入现实困境当中,其中社会主体与政府两者在治理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现象尤为显著。治理资源的整合要求农村基层政府能够与社会主体建立密切的关联,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进行协商,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的进行强制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与治理主体之间进行协商。首先,农村基层政府对于村委会日常活动与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干预较强,尤其是在财务活动、经济往来以及村干部选举方面更加显著,村委会在村干部选举等事务中的话语权较小。其次,农村基层的民间组织缺乏实际作用,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迎合绩效考核所设立的,缺乏实效性。
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足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功能缺失方面。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便是协调、多元化,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主体的功能较为缺失,社会治理主体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首先,很多村民对于民主、协商缺乏信任,对协商会议并不配合,农村缺乏自治能力,自治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青壮年外出打工,而留守的老人、孩子对于国家政策了解不足,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协商治理在农村基层难以全面推广。其次,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成熟度较低,管理不完善,稳定性较差,无法吸引农村自发参与其中。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于城镇地区,绝大部分村民都更加关注致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农村基层组织具有非盈利性、公共服务性,这与农村的主观意愿并不相符。
基于当前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探索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整合农村基层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治理资源,创建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首要路径之一。不同治理主体所代表的利益方有所不同,然而究其本质,双方所追求的利益目标是相一致的,即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首先,政府应当要有意识的指引社会组织建立起科学的治理格局,完成协商型决策的转型,并且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中,除政府之外,社会主体也是治理公共事务的合法方,为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学会适当的放权,让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其次,农村基层政府在国家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要倾听村民的意见,以访谈等不同形式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使村民真正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提升自治能力。
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大力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成熟,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治权利得以保证。首先,农村基层政府需要面向全体村民展开积极的宣教教育活动,向村民介绍村民自治、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政策知识,提升村民与农村基层自治的认知水平,增强村民的整体素质,树立全局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村民对政治不关注的现状,让村民能够主动投入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自治活动中去。其次,农村基层政府与村委会两者之间要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基层政府要避免对村委会干预过当的情况,而村委会也应当主动承担自身的责任,利用自身的权力参与到土地财产使用、分配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出社会组织自治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农村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缩短城乡差距的内容之一,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基于当前发展情况而言,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现状堪忧,面临重重阻碍,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治理资源整合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出治理主体功能的价值。因此,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中需要加大对政府与社会主体治理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力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从而才能为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