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玫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12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方便选择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工作参与对象,運用数字随机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导管异位率(1.7%)更低(χ2=4.821 4,P=0.028 1),研究组堵管率(3.3%)更低(χ2=3.927 3,P=0.047 5),研究组血栓率(0.0%)更低(χ2=4.137 9,P=0.041 9),研究组液体外渗率(0.0%)更低(χ2=5.217 4,P=0.022 4)。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精力评分(1.02±0.09)分更低(t=19.514 4,P=0.000 0),研究组睡眠评分(0.57±0.03)分更低(t=15.356 3,P=0.000 0),研究组情绪反应评分(0.39±0.14)分更低(t=28.353 3,P=0.000 0),研究组进食评分(0.42±0.02)分更低(t=25.491 0,P=0.000 0),研究组躯体活动评分(1.57±0.16)分更低(t=27.074 5,P=0.000 0)。研究组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98.3%)高于对照组(χ2=5.885 9,P=0.015 3)。结论 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1(c)-0124-03
新生儿科为临床重要科室之一,为高风险科室,属于“全护理”病房。在临床新生儿科给予新生儿患儿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存在风险因素较多。一旦发生临床护理事故,则不但使新生儿患儿受到危害,更对临床医院造成严重损失。由于新生儿患儿的年龄特点、机体特点,患儿机体各项功能发育未成熟,机体抵抗力差,且年龄较小,无法沟通,更容易因外界各种因素而受影响。因此,在新生儿患儿住院期间,均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实施有效护理措施,需加强各个护理操作环节,以避免发生各类型护理风险事件[1-2]。该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分析,特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方便选取120例新生儿患儿作为参与对象,运用数字随机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工作参与对象,其父母均知情同意,并已签收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该次研究工作。结合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运用数字随机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研究组:性别:男性患儿有31例,女性患儿有29例;胎龄:27~34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0±1)周。对照组:性别:男性患儿有33例,女性患儿有27例;胎龄:27~33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0±1)周。两组新生儿患儿的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所选病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则在实施常规护理过程中,联合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干预。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安全管理制度。结合该科室年轻护士多的情况,合理制定新生儿PICC风险管理防控措施;根据护士能级分层培训PICC相关内容。成立PICC穿刺小组和维护小组,护士长担任责任组长,3名护理骨干担任主要成员,从穿刺环节入手重点把控质量安全。由技术操作娴熟的护士长主导操作,经过培训的骨干护士配合,穿刺中严格无菌操作及动作轻柔,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确保穿刺成功及送管成功。重点培养骨干护士主导PICC换药及冲封管技术,由责组长负责科室护士一对一的培训及指导,做到冲管维护换药100%过关,确保PICC导管维护质量;针对有问题的个人,采取定向培训及督导方式培训为主,直至其掌握,确保全程质控监测到位,保证质量及安全。②每月组织一次穿刺案例学习及经验交流,从每一次穿刺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争取90%一次穿刺及送管成功。③科室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开展网络学习及外出专科静疗学习,了解专科知识,更新知识面。制定新生儿PICC防拔管、防堵管、防血栓等各项应急预案。④结合新生儿特点和我科情况,制定了新生儿PICC日常维护手册,一患一册,准确、详细记录穿刺、维护各项信息,对穿刺、维护中异常信息及时准确记录、上报,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做分析改进。⑤穿刺过程中安抚好患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按摩等方式安抚患儿保持安静,术后患肢抬高制动48 h,采用纸尿裤适当固定术肢,喜辽妥与灭菌注射用水对半稀释后外涂穿刺静脉,预防静脉炎;术后第一次换药改由48 h执行,避免对穿刺点的刺激,减少穿刺点出血及静脉炎发生。换药操作由经过培训并取得维护证的护士操作,确保换药质量及安全。⑥每班严格交接班,重点观察:穿刺点、导管外露、两侧臂围的测量及对比、输液情况的观察,术肢固定及患儿体位,患儿的精神状况等,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及采取对应措施,保证患儿安全。特别是管道的外露部分,从穿刺点开始导管只出不入,避免静脉炎,感染发生。⑦置管期间患儿以床边擦浴为主,避免搬动及中断输液次数。维持输液期间严格控制输液泵速,不得低于3 mL/h,对应哭闹烦躁的患儿泵速不得低于4 mL/h注意输液导管观察,有回血及时给与冲管,预防导管回血导致堵管发生[3-4]。
1.3 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新生儿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待该次研究工作结束后,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1.4 判断标准
1.4.1 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 结合该次研究工作内容,科室内部制定“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技能、患沟通有效性、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全面性等,总分100分,以得分结果进行判断,分为十分满意(得分≥80分)、比较满意(得分60~79分)、不满意(得分≤59分)。该次研究发放40份调查表,回收40份调查表,回收率为100.00%(40/40)。
1.4.2 生命系数评分判断标准 结合该次研究工作内容,参考“(CLS-NB)生命系数评分标准”进行判断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内容包括精力、疼痛、睡眠、情绪反应、进食、躯体活动及总指数,以得分结果进行判断,得分越低,即表示患儿护理效果越好。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n(%)]代表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以(x±s)代表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例导管异位,2例堵管,无液体外渗,无血栓;对照组有7例导管异位,8例堵管,4例液体外渗,5例血栓;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患儿的生命系数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家属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86.7%,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护理风险即在实施病房护理干预过程中,患者存有潜在风险或已出现相关风险。在临床医院病房中均可出现护理风险,因此需加强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并结合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作针对性判断及总结,以提出科学性、有效性护理防范措施,从而利于减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保障病房患者的人身安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医学持续发展进步,以及人們法律维权意识持续加强、健康意识持续加强,致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方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也对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临床需加强重视医院风险管理十分重要[5-6]。
新生儿病区为临床重点科室,且属于“全护理”科室,更容易发生各种护理纠纷,影响新生儿治疗效果、影响护患关系,更影响医院形象[7]。由于新生儿病区收治患儿均为出生时间较短,且机体功能发育不全,疾病病情较严重,机体满意度较低,而且病情复杂严重,病情发展速度快,更增加临床护理难度。在临床风险管理过程中,新生儿属于“重点管理对象”。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干预,对新生儿病情准确评估其潜在危险因素,施行科学性、针对性护理管理预防措施,积极完善相关安全护理管理机制,以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新生儿患儿的生活质量以及其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促进新生儿患儿疾病早日康复[8]。从该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1.7%,堵管发生率3.3%,血栓发生率0.0%,液体外渗发生率0.0%)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各项生命系数评分[精力评分(1.04±0.07)分,睡眠评分(0.59±0.02)分,情绪反应评分(0.42±0.11)分,进食评分(0.40±0.03)分,躯体活动评分(1.61±0.13)分]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8.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郭娟[9]的研究结果中“实验组风险总发生的概率为18.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P<0.05)。”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性。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年龄特点及身体机体特点等,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丽,吴纯婉,吴秋贤,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28-129.
[2] 卢君.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对策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6):26-27.
[3] 王舞妮,孙墅,戴轶,等.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3):157-159.
[4] 余碧仪.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8):1263-1264.
[5] 易燕.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5):2915-2917.
[6] 包永芳,孙宁丽,牟玉红,等.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5):136.
[7] 黄伙连.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价值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30):257-258.
[8] 白瑞娟.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8):11670.
[9] 郭娟.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16,40(4):245-246.
(收稿日期: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