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洪
随着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区域游戏作为课程游戏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推到了最前台。在区域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面对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用什么方法介入,是教师看到该行为中潜藏的幼儿内在发展需要和能力后所做出的指点和引导。我园在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区域游戏中,从薄弱之处入手,重点围绕户外运动区进行创设组织和实施,下面是笔者在幼儿园户外区域改造后,组织户外活动幼儿玩竹梯游戏的一些“即时指导”。
一、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相同活动的平行介入式指导
案例一:搭梯子
孩子们把搬来的十几个梯子和平衡木进行组合,把三个平衡木一个接一个叠高,呈锯齿状。钮彧跑在第一个,他抓住梯子的一头就想走,“哐”的一声,梯子倒在地上。老师急忙过来搬起梯子的另一端,钮彧也重新搬起梯子一头,这时鸣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来搬吧。”“好啊!”老师爽快地答应了。鸣和钮彧,一人搬着梯子一头来到了平衡木旁,钮彧搬着梯子往平衡木上放,老师过去摇晃一下梯子,鸣在一边喊“放稳一点!轻轻地!”梯子落下了,一头在平衡木上,一头在地上。紧接着,其他同伴也两两合作搬来了梯子,有的接着梯子的一头平放在了地上,有的把梯子搬到了另一头的一根平衡木上,按照他们的方法把梯子倾斜放好。
幼儿园户外场地改造后,攀爬塔、竹梯、轮胎车、钻桶等都是新玩具。第一次玩梯子,幼儿只顾着搬,对于如何省力又安全地搬梯子,他们还没有这个意识。老师通过跟孩子们一起搬运、搭建、检查等行为,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行介入式指导。平行介入式指导指的是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以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幼儿经验习得的效率,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搬运梯子以及检查梯子摆放稳当的方法,且无形中把安全纳入游戏之中,使得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了愉快互动的联系,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以旁观者的身份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的非介入指导
案例二:爬梯子
孩子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搭好了轮胎和竹梯组建的平衡木,他们一个个有序地走上了平衡木,我站到了架高的竹梯边。鸣排在第一个,他走到梯子处时,停了下来,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我微笑着对他点了一下头,这时后面传来了“走啊,走啊”的催促声。他小手握了个拳头,左脚试探性地踩在梯子的一侧,梯子向右微微侧了一下,他赶紧把脚往中间挪,他试着用力踩一下,发现梯子没动;接着,他抬起了右脚,梯子往下沉了一下,他赶紧缩回了右脚,接着把左脚也收了回来;这时,他看着我,脸上没了笑容,身体呈微微向后退的姿势。我靠近他,伸开双臂,但与他保持一点点距离,他侧着脸对我微微一笑。后面的催促声又响起了,鸣蹲了下来,两只手分别扶住梯子的两边,接着左右脚分开,分别踏在梯子两侧,手脚并行往前移动,尽管梯子随着晃动,鸣缓慢地前行着。
起初,鸣对于怎样在架空的、两边是圆柱体的梯子上走是没把握的。尽管他做了多次尝试,还是没有鼓足勇气跨出第一步。其实中班的时候班上的幼儿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在各种有障碍的轮胎上行走了,要在架空的梯子行走,有点怕怕的感觉是正常反应。老师用微笑、点头、靠近、伸开双臂等体态上的支持,给他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老师旁观者的身份给了他心理上的安慰,他通过降低身体高度、减少和地面的高度差,跨出最艰难的一步。这种非介入式的、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是鼓励、支持他继续游戏的动力。
三、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的交叉介入式指导
案例三:竹梯变身跷跷板
一次,孩子们在离灌木矮墙很近的地方把平衡木、竹梯、垫子等材料互相交错搭建,连接成了一个门字形的游戏场地。很多孩子喜欢在矮墙与平衡木之间的通道内穿行。有人在这条通道上放了一个竹梯,竹梯一头靠在灌木丛矮墙边,一头搭在平衡木上。思毅骑着载着同伴的三轮车往通道驶去,可被横在前面的竹梯挡住去路,胤祺从后座下车,抬起竹梯的一头,未果。嘉嘉过去把梯子向平衡木的另一侧推了一下,通道出现了,梯子跟平衡木成十字交叉状。为了防止梯子翘起来伤到孩子们,我移步到梯子旁,继续观察游戏。这时,梓涵跨坐在梯子的一头,梯子另一头翘了起来,我顺势坐到了另一头。这一坐,把梓涵给翘了起来,接着我稍稍抬起了身体,周梓涵又落下去。“哇!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嘉嘉边说边坐到了周梓涵的身后,很快,竹梯的两端都坐上了两三个人,“你们快点坐下去!”“好,我们站起来!”……大家伙咧开嘴边笑边提醒对面的同伴。很快,门字形的场地不见了,转而出现了六七个跷跷板,或六七人一组,或两三人一组,或三四人一组。
一个由骑车通道被堵的小意外,引发了有趣的跷跷板游戏,同时考量了幼儿解决问题的应急水平和能力。活动中,老师采取的措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观察和支持非常重要。跷跷板游戏中,同伴的辅助、老师的实时交叉介入与退出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是《指南》给我们的教育建议之一。跷跷板游戏不仅是对梯子玩法拓展的一种经验启发,更是培养幼儿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的一种游戏。
竹梯和其他材料的整合每天都在進行,游戏灵感不断地从孩子们的游戏中展现出来。老师要关注的是儿童本身及实践,在了解儿童适宜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去给予有效支持和指导,指导的方式需要结合幼儿在实际的游戏情境中选择给予介入式、非介入式的指导。户外运动区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想要应时应景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看到该行为中潜藏的幼儿内在发展需要和能力。要不要介入、何时介入以及怎么介入,则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善于观察的眼睛,了解幼儿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当前个体的发展水平,才能即时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