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长期建疆的意涵分析

2018-02-20 19:04姜汪维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疆特色思想

姜汪维 张 懿

新疆多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局面是社会主导文化整合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旗帜鲜明地阐发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使之成为长期建疆的精神支撑、人们解放思想的先导、大众文化的主流和社会风尚的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是一种“软治理”,它通过对现代制度、思想价值、精神力量的塑造,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具备现代观念、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促进新疆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从而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在本质、过程及方法三个维度,分别做到政治性与人文性、目的性与计划性、灌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本质: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8/c1001-29613514.html。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三个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习近平多次提到的“文化自信”可知,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也同样包含这三个要素:“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谈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13日第12版。。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就是不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它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也是包括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重意蕴在内的先进文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政治文化。所以,从内容的关联性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在内涵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政治性和人文性是它们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新疆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新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政治第一位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文化具有政治属性,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往往通过物质、制度、精神等,即文化方面凸显,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因此,没有超越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对自然、社会和历史客观规律把握基础上的精神产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是我们党得以延续、成长、强大的根基,也是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要性和不可动摇性的文化来源,包含着党对共产主义事业不忘初心的崇高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文化基石。这三种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蕴涵,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文化,其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愿景。另一方面,当前新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郭泰山:《坚守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的战略高地》,《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决定了坚持政治第一位是文化引领的根本要求。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实质是极端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较量,能否保证文化引领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第一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无论革命的阶级、还是反革命的阶级,想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论断。*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文化引领必须坚持政治第一位。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思潮中的指导地位。目前,在新疆,一些错误的、唯心论的东西之所以能够渗透到思想文化阵地、非法宗教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干部、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信仰。在新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宣传教育,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把它转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看得到、听得懂、用得上的文化形态。其次,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包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引领、整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使之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发展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此外,还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建设。“所谓合法性,就是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使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实效和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努力工作,既具有理性权威、又具有感性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成为内在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构筑新疆精神、新疆价值和新疆力量,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文化导引。

第二,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要体现人文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即满足生命存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使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即满足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从而满足自我与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同样鲜明揭示了人的需要是不断“升级”的,不但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生态、公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满足人从低级向高级的多层次需要、必须以人为本,给予个体以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体现文化“为人”的特质。“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人文是人基于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人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主动性和受动性的双重转化,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内在修养为旨趣、以人的社会化为目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也是人的自由、自在、自觉性的呈现和发展。文化引领不能离开人文性而空干或者蛮干。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也包含多种类型,可以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它表现为先进的物质基础、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制度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更高级的精神享受等不同层面的需要。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的那样:“在文化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所有层面上,可能的人类风俗和动机是无可穷尽的,所谓明智者就是对其间的千差万别坚持一种极大的宽容。”*〔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39页。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若得不到包容与认同,则可能“文而不化”;若不能体现人文性,则可能“化而不文”,两者必须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人文性还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过程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求知愿望。例如,当前新疆“五个认同”教育采用的读本多是以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习俗为背景编写的,较少涉及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学知识,这种内容上的欠缺不利于认知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对比性要求。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长远和最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所以,若想提高文化引领的实效,有必要在相关课程和文化活动中深度融入“大国学”教育,使各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当地历史文化,又学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既解决感情归属的深层次问题,又解决现实身份的认同问题,真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需要将个人的内在价值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价值追求既有自身的自然性和盲目性,也有不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私利、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超越性,其成长路径遵循积极引领、适度超越的原则;但要想此原则发挥作用必须使个人的内在价值需要与社会价值标准要求相契合,使社会价值标准成为个人价值标准的提升、引领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意识作为一种共同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克服自身成长的盲目性和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即使个人价值成为社会和国家价值共同体中的“个人”、也使社会和国家价值成为个人价值的内在属性,从而真正使个人的内在价值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具体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实现有机统一。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过程:目的性与计划性的统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即目的性,也就是通过培育先进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发展,促进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兼顾计划性是指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因为,一方面,决定思想引领建设成效的社会存在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引领的核心对象是“人”,即马克思所指的“现实中的人”,而“现实中的人”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应做到目的性与计划性的统一。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其方略清晰、目标明确。实践表明,一种文化要实现其思想引领的社会功能,发挥其统合多元、凝聚共识、规范行为、提升素养、陶冶情操的社会作用,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过程。*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特征、功能定位、路径选择》,《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因此,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和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继续创新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通过社会教化、个体习得和生活融入,使新疆人民团结一心,主动将个人奋斗历程融入新疆历史发展大趋势,为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推进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差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④,以平等、科学、理性的态度寻找各民族对新疆文化共同价值的认同,以此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开放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优势,廓清以往人们对新疆的“标签化”认识,凝练新疆发展中最具生机活力、最具共识、最能产生共鸣的元素,塑造“一带一路”文化命运共同体中“丝路新新疆”的标志形象和现代文明形象。可以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本身就包含了明确的目标性,映射着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塑造个体成员政治品格和文化素质的目标要求,包含着对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目标的远景规划,其与长期建疆的总目标同频合拍。

第二,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性和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计划性。思想引领归根结底是通过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发挥其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两种相敌对的内容,其发展成熟必然经历矛盾斗争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进步文化中最具时代感的部分,具有与时俱进、因时而新的品质。这就要求文化和思想的引领必须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和主体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那么,如何使两者保持平衡一致呢?习近平在论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一是,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实践,让老百姓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运用它。比如,新疆各民族有岁时节令、风情浓郁的民俗——刀郎麦西来甫、祖拉节和那达慕节等,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中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部分,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文化相适应,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还应该通过政府的文化工程、文化广场、文化设施等渠道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校园文化主流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发挥其对民众的实践导引作用。二是,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规律,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新疆是文化资源大省,却不是文化产业大省。如何把文化资源依托产业优势转化为推动新疆发展的强劲物质力量,从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作用,这就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根本出发点列入目标计划,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文化的产业化创新、创造的参与度以及对于文化创新成果的获得感。

第三,目的性与计划性的统一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过程实施。中国传统的文明教化和德育往往侧重于理想化的目标,相对忽视目标的实现过程,它强调基于个体完整德性和自在圆成的生命体验所表现的一种身心洽适、天人合一、情理交融的境界。很显然,这种教人“成圣”的文化引领往往事倍功半、绩效甚微,甚至坐而论道、流于空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是一个动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增强文化引领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说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使新疆各民族人民、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普通百姓得到实惠,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推进新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地协调发展。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引领的历史方位,关注目标内涵与实现过程的充分协调与和谐互动,使政治目的、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相统一,使实践过程不断为目标的实现增加有益反馈,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运动,使服务于长期建疆目标的达成。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思想引领的方法:灌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先进阶级的意志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与目前人们的整体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需要将政治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力体系、将信仰体系转为自觉行为,总之,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接受和支持;同时,还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时刻联系新疆实情,以激发其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活力。

第一,灌输性是作为思想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性。灌输是指无产阶级政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以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8~39页。换言之,能帮助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扬弃多少自然存在和旧有思想的束缚就能激发多少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这既是我们党进行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独特经验、也是其独特的政治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目标的提出、对象的设置以及思想引领的过程,都是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设计的。因此,作为思想高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文明成果,灌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性,在思想引领的方法上,理论教育法即灌输法,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方法。具体就新疆而言,即要加大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宣传力度,让新疆人民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并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与政策,从而促进党和国家相关理论、政策的贯彻实施;通过正面舆论引导与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泛滥;通过综合运用产品供给、榜样示范、活动营造等多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理念与行为方式,形成与各种落后文化的对冲效应,引导各族群众向文明时尚、精神丰盈的现代生活迈进,等等。总之,想方设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输送到人民群众中,成为他们手中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精神武器,以应对构建新疆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公民政治认同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三股势力”长期渗透分裂新疆的严峻挑战等,使新疆各族干部和群众因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情感凝聚在一起,从而团结带领新疆人民实施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第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提供了前提可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工作虽然重视灌输,但同时也应重视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励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炉的优秀作品。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谁服务、承载谁的价值观以及谁是践行主体等根本性问题。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必须明确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疆各族人民迫切需要的、为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觉悟服务的文化,既不是其他的什么文化、也不是任何其他人所需要的文化;新疆人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这一文化创新、创造的实践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思想引领,不仅要传递先进文化价值理念,还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让“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使之能够在一体多元文化的语境中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发展。这一过程无疑需要充分发挥新疆人民的主体性作用。

第三,灌输性与主体性的双向互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取得实效。灌输、引领与主体性提升是互动的、互为因果的同一过程。*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8页。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文明创新成果的灌输都能唤起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同样,每一次主体性的增强又反过来促进灌输实效的达成。因此,在新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地位,一方面,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灌输,用体制机制来保障施行。目前来看,要特别重视新疆初、高中阶段的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统摄一体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民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让普通话成为新疆各族群众日常交际语言,用规范汉字装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从而维护和实现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养成、潜移默化。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尤其是抓好基层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和家庭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效应既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又像空气那样无法离弃,使人人需要、时时需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长期建疆的思想引领能否取得实效,前提条件是实现外部效应与内部生成、德治教化与内在感化的有机融合。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首先,取决于灌输彻不彻底;其次,取决于灌输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罗方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应注意“三个统筹”》,《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新疆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疆多怪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