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凌曦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综合性地将评价过程中不易量化的信息转变为定量评价信息的一种方法,实现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对评价事物或对象进行总体的、定量化的评价。*段万春、李亚群、杜元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电信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1期。此方法适合解决非确定性问题,本文针对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有部分政策视角的评价指标,属非确定性的评价研究,需要将专家主观意见量化。
1.评价指标集和评价标准的确定。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评价目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形成评价因素集U={u1,u2,u3,…,ui},式中i为评价因素的序数,ui为第i个评价因素。从实际需要、计算的简便等因素考虑,形成评价标准集V={v1,v2,v3,…,vj},式中j表示指标评价等级的评语序数,vj是第j个指标评价等级。
2.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本文将选择评价标准集内的评语,作为其对某一具体指标的评价,每一项指标的评价集将根据专家给出的评价情况,利用隶属度公式rij=nij/k进行统计,式中i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j表示第j个指标评价等级,n表示该评价等级的专家选择数,k表示为专家总数,由此,可以得到该项指标的隶属度集R1={r11,r12,r13,…,r1j}。
3.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W={w1,w2,w3,…,wi}以及整理每一项指标的隶属集,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形成模糊评价矩阵,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综合评判值,具体见下式:
为了更直观地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数量上的结果,可以建立一个评价等级尺度集C,参考评价标准集V,以实际需要得到百分制的数值或者0~1的数值,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值d:
d=C×BT=(c1,c2,c3, …,cj)(a1,a2,a3, …,aj)
式中j表示指标评价等级的评语序数,cj是第j个指标评价等级的尺度值,aj是第j个指标评价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此方法是比较系统数据序列的几何关系,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马丽叶、卢志刚,等:《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输电网经济运行指标体系研究》,《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第12期。本文针对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有部分效果视角的评价指标,可采用此方法对其评价,步骤如下:
2.无量纲化,建立新矩阵。利用公式C=(ji-jmin)/(jmax-jmin)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构造新的矩阵C。
1.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模型的维度。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影响具有多目标的特性,也就是存在多个效果维度。通过对2008~2016年的71篇有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研究类文献资料进行维度分析后,本文确定了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创新支撑三个维度,通过政策视角和效果视角两个角度,形成了评价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模型(详见图1)。
图1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政策和效果两个视角下的评价维度模型
经济发展维度是指从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期间的经济增长态势,以此反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维持能力;产业转型维度是表现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创新支撑维度是指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其每一个环节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动力,以实现最终的目标。
2.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本文针对多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进行评价研究,需要从政策制度以及最终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建立的评价指标需要涵盖政策视角和效果视角。选择的指标属性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而且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所以本文拟从政策的制定方面以及政策执行后的效果入手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评价思路,本文选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作为研究对象。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甘肃交界,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是研究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较好对象。本文以阿坝州在经济发展维度下,根据政策视角和效果视角两个方向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
1.效果视角。本文通过阿坝州统计年鉴和四川省统计年鉴,收集整理了2011~2015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实现了对其经济发展维度下效果视角评价指标的赋值,并通过算术平均为每一项指标建立评价所需的权重(见表2)。
表2 经济发展维度下效果视角评价指标赋值表 单位:%
2.政策视角。本文收集了阿坝州2011~2015年发布的涉及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政府文件共计151份;通过建立10位成员的专家组,针对151份政策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模糊评价法的要求,建立评价标准等级评语,即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同时,由专家结合151份的政策内容为各等级赋值,得到评语集及其赋值: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90,70,50,30,10},并为每一项指标建立权重值。针对2011~2015年阿坝州出台的政策情况,以每年的政策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说明的内容进行等级评判,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语,通过统计得到每一项指标的评语,形成政策视角评价指标的初始数据。以经济发展政策视角中方向性指标为例(见表3):
表3 经济发展维度下政策视角方向性指标评语赋值表
1.效果视角。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以阿坝州2011~2015年经济发展维度下效果视角评价指标的赋值进行计算,通过选择某一项指标中的最优值,建立最优指标集得到初始矩阵D:
根据同样的思路,可将阿坝州在2011~2015年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在产业转型和创新支撑两个维度方面的灰色关联度值计算出来(见表4)。
表4 效果视角和政策视角下三个维度评价的最终评价值
2.政策视角。根据阿坝州经济发展维度下政策视角评价指标的赋值,本文对2015年阿坝州的经济发展进行政策视角的模糊综合评价,由10名专家组成员根据所提供的政策文本,结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评价标准给出的5个等级作出自己的等级选择,形成初步的模糊评价矩阵R: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矩阵加上所确定的权重,计算综合评判值:
本文需要得到一个0~1的评价值,因此建立了一个评价等级尺度集C,针对阿坝州2015年经济发展维度下政策视角的模糊综合评价值d:
d=C×BT=(0.9,0.7,0.5,0.3,0.1)(0.05,0.31,0.36,0.19,0.1)=0.504
根据同样的思路,可将阿坝州其他年度经济发展维度下政策视角的模糊综合评价值计算出来,同样也可以将产业转型和创新支撑两个维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值计算出来(见表4)。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无法将所有计算评价过程一一展示,其他的计算过程与前文方法一致,最终得到阿坝州2011~2015年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创新支撑三个维度上效果视角和政策视角两个方面的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阿坝州在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总体来看,存在如下特点:
1.政策与最终的效果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阿坝州2011年在经济发展的维度下,效果视角评价值为0.680,而政策视角评价值为0.669,其评价结果都比较好,说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最终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2.2011~2015年,阿坝州在经济发展速度上逐渐放缓,这主要是由于2011年仍然处于“5·12”汶川地震后的建设恢复期;2015年后,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完成,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阿坝州逐渐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要求,以确保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开展。
3.2011~2015年,阿坝州在产业转型上逐渐加大力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11年阿坝州产业转型效果视角的评价值为0.557,2015年评价值为0.802;而从政策视角来看,评价值从0.397提升至0.743。期间政府出台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非常明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由于创新支撑是辅助性发展方向,它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但是其需要均衡发力。2011~2015年,阿坝州在创新发展方面保持均衡的发展趋势,在科学技术进步、金融产业支持、新型农业发展等创新工作方面开展了有效工作。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建议阿坝州政府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不可放松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产业转型方面,还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出台,对于循环经济、新兴服务业发展等要加强发展力度,使政府的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范围更加全面,工作效果在完成当期指标的同时兼顾了未来的发展。
本文引入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对阿坝州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2011~2015年阿坝州在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中的整体态势,给出了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
第一,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我国多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评价工具。
第二,评价模型建立了效果视角和政策视角的评价模式,两种不同的视角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而且两种评价值形成了相互印证的模式,为类似的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思路。
第三,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组合应用,为评价方法的创新使用提供了新的借鉴意义,两种方法利用各自针对客观数据和主观政策内容的优势特点,形成了互补的评价格局,对于评价方法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想法。
由于本次研究仅选取了一个样本,评价模型还需更多实际操作来深入验证。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收集整理更多样本数据,对其展开评价研究,以对比评价结果、优化评价模型,为多民族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效的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丁如曦、赵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与新时期战略转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谭霞、刘国华、南爱华:《以经济文化为依托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
郑长德、钟海燕:《“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梁爱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三维路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6期。
李忠斌、李军、余涛:《“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云南为例》,《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毋庆刚、刘舜:《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民族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0期。
朱磊:《旅游业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为例》,《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第9期。
刘毅、王珏:《文化引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未来》,《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7期。
鲁钊阳:《财政金融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