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论”域透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八题

2018-02-20 19:04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王 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习近平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阐发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高度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③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毫不讳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系统丰富,包含了“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工作导向”“重点任务”“基本原则”“发展动力”“建设主体”“政治保障”等多重“论”域。这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内容初步构架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战略地位”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③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立足当前新时代境域对此论断作了进一步阐发,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属于经济范畴,亦属于政治范畴。亦即,“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导报》2016年第4期。;所以,“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人民日报》2015年3月25日。。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胡锦涛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只是把生态问题看作是一般的经济发展问题,着重阐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但是这种单纯从“经济”视角看待生态问题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遮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色彩。而习近平提升至“政治”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无疑是对其战略地位的有力显扬。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意义重大。习近平曾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人民日报》2013年7月21日。即“美丽”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不可或缺之维。所谓“美丽”,“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一“美丽”图景,无疑须通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来实现。由此即言,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还是难以脱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推进。我们唯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方可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认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3月10日。。当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霍小光、罗宇凡:《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务必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实现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改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认识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凝聚改革合力,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着力阐明了生态法治的关键作用。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在他看来,“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⑩ 《把“三严三实”贯穿改革全过程,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家》,《人民日报》2015年7月2日。。所以,“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⑩。通过这些严苛举措的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执政能力和素质势必有总体提升。

二、“指导思想”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成效与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紧密相关。习近平在其一系列关于“生态”主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共识,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实践。

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内在特质的鲜明彰显,也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生态”因子困乏的迫切要求。具体而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之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报》2014年3月24日。。特别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理性消费意识较为淡薄,不注重节约和环保的异化消费意识强势凸显。其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输入,截至目前,我国很多工厂、企业仍在固守这种“黑色”发展价值观。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既严重耗费了资源能源,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肖安宝、王磊:《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论略——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谈起》,《长白学刊》2016年第3期。。其三,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绿色发展的政绩观。为了打造“光鲜靓丽”的政绩单,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漠视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面对以上三种非生态价值取向,我们亟需加强生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大力弘扬生态价值主旋律。实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发挥其生态价值观主心骨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巩固它在意识形态“生态场域”的一元主导地位。要巩固这种“一元主导地位”,习近平认为,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其次,要充分发挥生态教育的“塑化”功能。即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⑧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再次,选择配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祛除“唯GDP至上”的错误发展导向,增加政绩质量的考核权重。也就是要把“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盛若蔚:《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这对于一些党政领导班子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会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三、“工作导向”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性质和宗旨就内在规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务必要以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为价值取向。历史地看,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均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的生态民生理念,坚决把改善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作为执政为民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新时代境域,习近平传承了党一贯重视对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优良执政品质。他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人民日报》2015年3月9日。,“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⑧。所以,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要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正如他在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时郑重宣告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的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关注点频繁聚焦于“更优美的环境”这一宏大目标。他在国内外的多种场合均强调,要密切关注并竭力满足广大民众的生态利益诉求。2013年4月,他考察海南时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3页。所以,“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⑥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求是》2013年第17期。。特别是要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看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因为这项事业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⑥,“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切实“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⑨。概言之,“以人民为中心”,“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落脚点。

四、“重点任务”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是一项庞杂繁复的系统工程,其任务具体囊括顶层设计、制度构建、体制改革、前沿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转变、生态文化的培育、优质生态产品的提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这些任务的实现务必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也就是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重点地带动全局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难点,习近平揭示和部署了未来亟需重点攻坚的一系列任务。他多次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生态法规制度的接续颁布和实施足以表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务的重点关注。其次,着力发展绿色科技。所谓绿色科技就是指内蕴绿色因子和生态基因的科学技术。其运作机理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促进资源能源集约、循环利用,进而减少终端废弃物的排放流出。由此可见,绿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无疑会有助于阻滞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这是我们构建“绿色家园”、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其实,早在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就已对绿色科技的重要性有着精准定位和清晰认识,我们“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他再次强调:“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2015年9月,他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竭力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便是对发展绿色科技这一“重要任务”的强力代言。此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聚焦绿色科技发展,他又进行了着墨阐发,即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再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众所周知,长期固守的“黑色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所以,发展模式由“黑色”至“绿色”的转向会是发展过程中路径选择的必然。而成功转向的关键也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后,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正所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党建》2014年第3期。。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亦不例外,它的大力推进需要以生态文化作为杠杆支撑。进言之,生态文化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优质的软环境支撑。那么,生态文化该如何培育?在习近平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另外,他还提及,在乡村建设中亦要注重生态文化涵育。就如他多次强调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⑨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惟其如此,生态文化才能得以保留、传承和生成。综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就是习近平视野中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四项任务之间相互渗透和支撑,它们协同致力于建设美丽生态家园的新时代使命。

五、“基本原则”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无法脱离诸多基本原则的恪守与遵循。如若没有这一系列原则的指引和规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就可能迷失方向,损害党和国家以及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并立足不同维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前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恪守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但同时必须看到,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所招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开始不断涌现,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和巨大挑战。正如习近平所说:“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⑦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4年3月8日。需要提及的是,他还巧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来生动比喻这一原则,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⑦,“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两山论”旨在告诉我们,“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⑨。而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换言之,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务必始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其次,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23页。这就昭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体现公益性原则,特别是要在水源保护、空气和土壤净化以及保证食品安全等层面加大气力,争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⑦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另一方面,包括良好生态环境在内的一些生态产品本身还具有商品属性,也应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产品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最后,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依靠我们党和国家自身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全党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在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采取了生态文明制度和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推进“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日。,“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⑦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和体现。所谓“开放合作”,就是指寻觅生态环保的世界小伙伴,打造一个“国际朋友圈”,积极学习和撷取他们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以为我所用。因为,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⑧。具言之,“单靠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多么雄厚,都不可能真正解决全球性或区域性问题,而只有国家间的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和解决环境问题。”*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4页。正是基于此,习近平一贯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理念,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并向国际社会宣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尤其是要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有益经验。可以说,惟有遵循“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合力联动的基本原则,方可以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趋向深入。

六、“发展动力”论

改革创新是解放生态生产力、激发生态治理活力的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在习近平看来,新时代境域下,我们务必要以更大的政治决心和勇气,紧抓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生态领域的诸多改革,着力祛除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上的藩篱和枷锁,向深化改革索取发展新动力。毋庸讳言,中国改革经过近40年时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并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总体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特别是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5年9月,被视作科学指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审核通过。2016年12月,习近平的重要指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被再一次作了深度传达:“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6年12月3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再次发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宣言。这些深刻的“改革”认识和理念,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阻滞生态领域改革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的进一步矫正和解放。

概言之,这些丰富的生态改革理念主要包括:在改革的总体要求上,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经济日报》2015年9月22日。;在改革的特征上,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构成,要凸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关联性;在改革的原则上,强调坚持以人民群众为轴心的价值导向,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诉求。也就是,生态领域“无论改什么、怎么改”*⑧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5、37,85、37页。,为人民群众谋求生态福利的导向坚决不能改;在改革的目标上,强调围绕“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等制度体系”的子目标来做好、做实工作;在改革的方法上,强调要把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⑧;在改革的主体上,强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重心环节从“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进一步明确为“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在改革的保障上,强调党的统领和指导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的根本保证。

七、“建设主体”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⑨无须讳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而当前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历史也必然由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来开拓和书写。实际上,历史实践业已确证,完全信任和充分依靠广大民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一条“真理式”经验,如若没有他们的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无法取得当前的一系列斐然成绩。由此,自觉营造人人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和谐局面、使13多亿中华儿女中的每位成员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习近平的殷切希望和一贯要求。在他的视界中,无论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保护制度,还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抑或是发展绿色科技、加强国际生态治理合作,均须充分激发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究其根本,广大民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来源与核心主体,每一项具体细微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完成均须依赖于民众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否则就只能陷入空谈的泥潭。诚如习近平所指出:“全国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人民日报》2014年4月5日。亦即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宏愿,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关键之点在于激发全国各族民众的生态环保动力和活力,积极引领广大民众走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宏阔舞台,让所有能够建设生态文明的智慧汇聚迸发、源泉不断涌流。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下,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绝非就意味着是对“关键人物”价值作用的否定。与之相反,习近平对少年儿童和党政领导干部这二维“关键少数”寄寓时代重任和艰巨使命,期冀两大主体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先锋引航作用。他曾不止一次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人民日报》2015年6月1日。建设生态文明须从“娃娃”抓起,即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均要“从小培养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节约节俭意识”*《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人民日报》2013年4月3日。。唯此,他们方可在日后的生态环保实践中发挥价值、作出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贯穿改革全过程,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家》。由此,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可窥一斑。他一再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少数”务必“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人民日报》2016年4月6日。。总之,惟有用上述二维“关键少数”积极引领广大民众投身于生态环保的生动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才能高奏凯歌、蓬勃发展。

八、“政治保障”论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这项宏大工程得以有序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要从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两大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亟需做好的保障工作。

众所周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也是我们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政治保障”。诚如前文已述, 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所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首先就体现在党对各级党政干部的领导上,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一个鲜明特点。具体而言,这种“领导”主要包含“正向”宣传引导和“反向”规约倒逼两个方面。所谓 “正向”领导,就是指中央相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的党政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主张和精神要义,进而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趋向深入。也就如习近平所多次强调的:“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扎实工作、合力攻坚,坚持不懈、务求实效,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所谓“反向”领导,就是通过一系列刚性规章制度对相关党政干部进行规约管束。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清晰地划定了党政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这条“红线”无疑会给党政干部戴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箍咒”,督促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而做出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施政行为。但我们必须看到,对党政干部的“正向”和“反向”领导只是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行领导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对于其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为,是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对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若要巩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实际能力。这需要我们党从多维层面协同努力,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有机融入党的意志主张和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耦合统一,如此方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除此之外,一套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这个法律层面的保障条件与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就如习近平指出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③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制定、健全和完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反过来又可以为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规范性工具。正藉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③

上述八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筑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新鲜经验的系统归纳和深刻总结,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卓越智慧的集中体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宝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