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亮,张传辉
(1.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2.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3.塔里木大学 思政系,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从卢卡奇早期著作中会发现,黑格尔哲学理论对他思想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它在卢卡奇理论形成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卢卡奇曾经说过,《精神现象学》对他1916年发表的《小说理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讨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施米特认为,卢卡奇这部著作的创作基础是《精神现象学》。 “在莫斯科对1844年手稿的研读”[1]80后撰写的《青年黑格尔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以下简称《青年黑格尔》)这部著作中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 “一方面分析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里的辩证本质,另一方面又分析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经济基础”[2]24,28,从而开始形成了具有经济学内涵与哲学内涵的社会批判理论。也正是在《青年黑格尔》这部著作中,借助《手稿》中体现的早期马克思思想,卢卡奇对黑格尔思想中的经济学因素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正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辩证法”[2]119,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的超越。所以,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辩证法。以《手稿》正式发表的1932年为界限,在卢卡奇早期著作中,他没有采用哲学式的叙述形式对辩证法进行单纯的阐释,而是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关系为切入点,在对他们早期思想分析中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回到卢卡奇文本本身之中才能理解他独特的辩证法思想。
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问世。这部以论文集形式出版的著作是1919年至1922年之间卢卡奇对当时革命运动中的理论问题和组织问题进行思考的产物。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卢卡奇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黑格尔因素的观点。此时没有看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卢卡奇从马克思思想中发掘了黑格尔因素,看到了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形成是与他的哲学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卢卡奇在1922年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读者应该按照文章编排的顺序来阅读这部著作。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凸显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目的。在这部著作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针对前苏联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的僵化理解分析了马克思的哲学本质。第三篇《阶级意识》是他对现实革命的哲学化分析,在此卢卡奇提出了阶级意识存在形式的问题及可能的革命出路。这两篇文章之间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卢卡奇赋予这篇文章理论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意义,将这篇文章视为理论与现实实践融合在一起思考的作品。这篇文章另外的理论目的在于讨论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将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置于黑格尔理论影响之下,将黑格尔思想看作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来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一文无疑是对罗莎·卢森堡理论贡献的一个肯定。卢卡奇提出的“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问题至今都是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卢卡奇不断地强调马克思辩证法具有总体性和历史性的特征,认为罗莎·卢森堡另一部重要著作《资本积累》的一个理论贡献就是正确地解释了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方法。而且在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基础上,罗莎·卢森堡将历史性和实践性贯彻到经济学思想之中,根本上改造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从而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开篇的《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讨论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在他看来,马克思之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理论界理解的马克思辩证法并非是马克思本人的,而是添加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解。比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归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行列中。卢卡奇认为,从早期马克思随着对黑格尔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从黑格尔那里获得的认识的自己思想的影响超过了费尔巴哈。所以,马克思辩证法形成与黑格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他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开篇也提到,“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Herrschaft),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马克思的辩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3]76-77。这种认识反映了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思想的独特理解。从这句陈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德国辩证法基本特征的概括可以用两个词表示——“整体性”和“历史性”。回到马克思的著作中会发现,不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还是晚期思想都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传统。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大多数是从单一视角,以一个绝对的概念去把握所研究的对象,最终把对象涵盖在这个概念之下来进行解释。相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从康德遗留下的形而上学困境出发,考察了人类精神发展史,揭示了近代人认识上存在局限的原因。在黑格尔看来,复兴古代传统的辩证法是打破认识局限性并发展人的思维的一种关键方法。正是这种思想传统引起了马克思思想革命,他在分析社会、历史、经济等问题时注重从整体视角上把握研究对象,希望从根本上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对此,卢卡奇以马克思“阶级”概念作为例证论证了上述观点。首先,他指出阶级概念是马克思在解释历史和社会时使用的基本工具,它在马克思思考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阶级概念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理论穿透力在于这个概念内涵中包含了“主体的总体性”的哲学原则。主体性觉醒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确证主体需要依赖外在的客体,因此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相对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创造性的将主体性纳入到自身哲学传统中,将认识世界的视角上升到总体性高度,提出了主体性也蕴含着总体性,这种认识在黑格尔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需要从个体的经济活动入手进行分析。个体经济活动的现实表现就是生产活动,只有对生产活动中的个体进行考察才能揭示社会整体运转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可以说,在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下,卢卡奇找到了“阶级”概念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的原因,即这个概念必须具有总体性还需要具有主体性:“这里只是明确地指出对辩证方法真正地、而不是像黑格尔的模仿者那样轻率地加以运用的两个前提,即总体既作为被设定的对象又作为进行设定的主体。”[3]79
在卢卡奇看来,辨证法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主体要有总体性;另一方面,总体也是被主体认识的对象,这就是黑格尔“绝对”概念的基本特征。具有主体性的“绝对”首先把自身对象化到自身之外的客体事物中,之后意识到异化出去的东西原本是从自身中出去的,所以主动的把它们拉回到自身,扬弃异化。“绝对”概念的自我意识阶段表现的运动过程也是阶级概念运动过程,只不过阶级倒换了绝对的基础。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阶级概念一方面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阶级间对立统一的矛盾性推动了社会发展,即阶级概念具有主体性;另一方面与古典经济学家把“个别的资本家”以及黑格尔把“伟大的精神”和“抽象的人民精神”看作社会的实体相比,阶级概念具有总体性。只有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这个总特征出发来理解阶级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它的社会历史意义。但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阶级本质和任务。这是因为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设定自身,他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地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确自己的前进方面。最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地推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经济地位、经济作用和影响反观社会的方式表现了阶级概念的经济学内涵,可以说,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所把握的经济学概念。
这里,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方法与黑格尔“绝对”概念演绎方法是类似的。“绝对”是黑格尔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可以说,黑格尔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为了描述“绝对”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绝对”自身产生了诸多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并且这些范畴不在是康德意义上主观认识形式所赋予的对象,而是恢复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客观性的范畴体系。“绝对”的特殊性在于它彰显了黑格尔哲学原则——实体即主体,它具有能动性和实体性两个本质特征。黑格尔借助“绝对”解决了形而上学基础问题和事物形成的动力难题,回应了康德以来所面对的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最终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这是黑格尔理论最神秘的地方,也是他的理论困境。虽然如此,黑格尔思想展现了从精神到现实的演绎性的路径,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马克思发掘了黑格尔思想中这一合理因素,并依据这个因素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他将精神性概念置换为经济性概念——阶级,运用阶级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全面分析。之后,马克思运用的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概念在他思想体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概念的运动方式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很多东西。
1928年卢卡奇为匈牙利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勃鲁姆纲领》一事彻底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在此之前,研究者已经表达了对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反映的理论上的唯心主义,政治上的修正主义的不满。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卢卡奇应梁赞诺夫之邀,于1930—1931年期间在苏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这期间,卢卡奇看到了当时还没有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列宁的《哲学笔记》等手稿。在了解了《手稿》思想之后,卢卡奇坚定了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得到的认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与青年马克思大体一致。马克思通过扬弃《精神现象学》开始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回到这部著作才能找到马克思思想形成的源头。更为重要的一个事件是1931年卢卡奇在柏林看到了刚刚出版的荷夫迈斯特编辑的《耶拿实在哲学》,他发现黑格尔思想中经济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研究方法是类似的。随即卢卡奇投入到青年黑格尔思想研究中,并于1936年向前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4]68,这就是1948年出版的《青年黑格尔》的前身。但是,当时的研究者对这部在12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著作的评价是很消极的。在他们看来,这部著作既不是一部纯粹的讨论黑格尔思想的哲学著作,也不是一部阐释黑格尔理论发展路径的思想史著作。卢卡奇没有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评判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他所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他主观任意的想法。虽然如此,卢卡奇提出的理论问题还是引起了研究者的思考,他们对这部“毁誉参半”的作品还是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于这部著作的讨论直到今天都在进行。
与《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从黑格尔思想出发阐释马克思思想的解读路径不同,在《青年黑格尔》中,他的研究方法完全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5]171卢卡奇认为,从总体上看,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黑格尔经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渗透的辩证法因素。也正是这一点使黑格尔经济学思想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相比具有了本质性的差异。黑格尔经济范畴没有以体系性的要素形式表现出来,相反,它们表现为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范畴与现实中体现这些经济范畴的社会形式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一方面,通过经济范畴在现实中的具体反映来把握社会,从而使经济范畴具有了社会性维度;另一方面,经济范畴现实形式之间的矛盾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黑格尔经济思想体现了辩证法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在考察社会时使用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带来的困境。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家们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和历史,这一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而个体的角度只能站在自己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是整体的只是局部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是古典经济学研究体现的严重缺陷,也是他们理论体系中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当黑格尔接触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之后,他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一方面,他联系德国的社会现实,将经济学概念进行了现实话的尝试;另一方面,他运用哲学理论,对思想中反映的经济范畴的现实运动进行了概念化解释。但是黑格尔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把握与其他思想家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研究视角进行了转换。黑格尔经济学是从分析近代社会形式开始的,他没有从个体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而是站在人和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去阐释社会的生产发展。因此,黑格尔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内在辩证运动,一个经济范畴向另一个经济范畴过渡的潜在可能蕴含在范畴自身之中。由于受到《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影响,卢卡奇关注到了青年黑格尔早期思想中“劳动”概念,在分析这个概念时,卢卡奇将黑格尔辩证法外化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辩证法。卢卡奇将《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中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即“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的“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6]205因此,《精神现象学》中存在的劳动外化、异化学说虽然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但是在讨论扬弃社会异化的方式中马克思却比黑格尔更加彻底,黑格尔按照《法哲学原理》中得到的市民社会异化在国家中得到扬弃的思路,最终希望依靠理性国家的力量来解决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相反马克思却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那里得到了启示,将自己的理论目光聚焦到了私有财产,找到了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
黑格尔劳动外化的辩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黑格尔从劳动辩证发展中对社会现实情况进行时说明。劳动确证人的本质,借助劳动,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到现实社会中。在黑格尔那里“劳动不仅使人成为人,并且实现伟大繁复的社会进程,而且劳动也使人进入异化、外化的世界之中”[7]385。异化、外化指的“(1)在劳动中,我使自己直接进入事物之中,从而成为存在的形式。(2)同时,我外化自己的存在,使我的存在成为与我自己相异的东西,据此将自己保存在其中”[8]123。可见,黑格尔的外化是指人的本质对象化到外在事物的过程,它是劳动的必然产物。这与《手稿》在讨论异化劳动时提出的劳动对象性是一致的。
其次,交换的必然性。外化劳动的产物以现实中的劳动产品形式出现,作为劳动起点的需要要求占有劳动对象来满足自身。由于自己外化的劳动产品不足以满足需要的多样性。因此,主体希望获得自身之外他者手中的劳动产品。为了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拥有劳动产品的主体之间开始进行交换活动。成功的交换过程会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交换主体各自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主体拥有的劳动产品获得普遍性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等价交换所遵循的尺度。以这个尺度为标准不同的劳动产品才能进行比较。在此之后,体现主体意志关系的货币应运而生。
最后,主奴关系的出现。货币现实的意义在于扩大了交换的范围,更大的满足主体需要。但是在实际交换过程中,由于交换时间、交换条件、交换个体等因素之间的差异,交换主体从平等走向了不平等。交换过程中,力量强大具有支配地位的交换主体成为了拥有自由的主人。反之,力量薄弱的交换主体就沦为了奴隶,被抛入了被支配地位。这里展现出的是一种主奴辩证法。现实中出现了异化的社会现象:主人不对等的占有了奴隶的劳动产品,奴隶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主人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现象入手阐释了异化劳动的思想。
既然劳动会造成主体陷入异化的状态。那么,如何改变这个状态则是现实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进入到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在此基础上,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否定了黑格尔提出的克服劳动外化、异化的方式。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黑格尔认为,要想扬弃劳动外化、异化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应该尽其所能与不平等作斗争,与不平等带来的虚弱所造成的毁灭进行斗争,可以凭借使更难取利更的手段而直接实现这一点”[9]171。但是,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解决方式是充满幻想的,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想法。黑格尔希望在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部依赖国家的力量消除劳动外化、异化的消极影响,这与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矛盾是一致的思路。他们都希望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本身是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只有改变私有制度才能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才能使劳动回归劳动者本身。研读过《手稿》的卢卡奇自然熟悉这一观点,但是,还要看到在《青年黑格尔》行文中他并没有对黑格尔进行彻底的批判。
我们应肯定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地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卢卡奇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他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发现了精神性因素,否定了前苏联将马克思的思想单纯的理解为“物质”唯物主义的看法,展示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多样性的构成因素,从而将马克思纳入到西方思想家行列之中。从本文上述两部分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卢卡奇在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思想关联的问题上,以他接触到《手稿》为分界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变化。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在没有看到《手稿》的情况下,从《资本论》的理论逻辑中发现了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异化理解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学说。他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指出,面对机会主义者的挑战,罗莎·卢森堡依据帝国主义论和再生产理论分析了革命问题和世界经济问题。她的科学结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与黑格尔的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母体虽然是脱胎于黑格尔,但却比黑格尔的思想更有现实性: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将黑格尔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概念置换成现实的经济关系。这将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内在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辩证法揭示的事物具有联系与发展的总特征促使马克思打破了形而上学思维的困境,从整体性的角度将个体、社会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提出辩证法具有总体性特征的看法;另一方面,受到黑格尔辩证法范畴演绎的形式启迪,马克思将作为起点的精神性的抽象范畴置换为现实中过的经济学概念无产阶级,将辩证法的抽像构成要素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历史性的要素,剔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主体性而用具体主体性反映了对它认识的可能。
在了解了《手稿》思想之后,卢卡奇创作了《青年黑格尔》这部著作。当时,一些研究者对他用黑格尔阐释马克思思想研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并未因此消沉。当他发现《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是在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下才产生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认识。因此,他要在《青年黑格尔》中,从青年马克思出发追溯青年黑格尔思想,寻找黑格尔青年时期思想形成的构成要素。正像马克思思想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那样[10],卢卡奇前后期思想同样具有连续性。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黑格尔早期思想受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黑格尔对经济学的分析因他的哲学思想而具有深刻性。这与在《手稿》中在哲学和经济学彼此影响下产生了马克思独特思想是如出一辙的。卢卡奇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回到了黑格尔,并且发现虽然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启示,找到了解释现实社会的科学理论,但是不能因此就将马克思视为黑格尔思想的继承者。由于黑格尔理论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造成了他思想的非科学性,马克思指出了这个问题并对他的理论体系加以改造。所以,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以黑格尔为参照系发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结构,之后在《青年黑格尔》中以马克思为参照系,反证异化结构产生是通过黑格尔思想中经济学和哲学要素彼此影响而得到的。因此,卢卡奇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意义。
虽然卢卡奇是开辟了马克思思想解读的新路径,《历史与阶级意识》到《青年黑格尔》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但是也要看到,卢卡奇思想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
《历史与阶级意识》提出的马克思的物化理论受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要看到,在马克思思想体系构建中历史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马克思经济史方面的辛勤研究,这种研究对于唯物史观诞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从早期没有完全占有和理解经济史方面的材料,到19世纪50年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中提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后期的文本相比于之前的文本显得更加成熟。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精神现象学》视为对马克思思想产生建构性影响的主要著作,并且结合《哲学的贫困》中有关蒲鲁东经济学方法论体现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分析讨论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但是要看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专门开辟一章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马克思叙述中能够发现,他的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体现了《精神现象学》中总体性和历史性辨证方法,还体现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对概念的演绎方式。所以,单纯的依靠《精神现象学》的原则似乎不能深入马克思思想细节。马克思晚年对《哲学的贫困》进行过大量的修改,集中在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的经济学这一部分,因此需要批判性的看待《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
《青年黑格尔》用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类比青年黑格尔思想形成过程是非常独特的研究视角。这和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格格不入的。这部著作的深层之意是为了凸显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在《青年黑格尔》之中他只是抛出了问题而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卢卡奇之后的研究者进行的。虽然卢卡奇揭示了经济学研究促进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但是却将他们的经济学研究绝对化,没有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其他重要资源。而且对黑格尔的消极评价掩盖了他的思想的历史意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黑格尔敏锐的看到了德国社会出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客观社会现实,讨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并且提出了借助国家的力量解决这种现象的主张。从当时历史环境来看,黑格尔对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卢卡奇以马克思思想为标准评判之前黑格尔是值得商榷的,他更多的是站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性立场上去否定黑格尔的思想内容。但是,即要看到对黑格尔思想的评价,也要看到他的思想中积极因素才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