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8-02-20 08:33
学术交流 2018年5期
关键词:个人资料中东欧俄罗斯

个性化休闲消费的价值特征

郭力源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赫勒作为马克思精神的绝对忠诚者,其个性发展理论在吸收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道德和美学探析,对其思想的辩证论析和客观扬弃为明晰我国个性化休闲消费特征及其实现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个性化休闲消费的价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依赖与突破的统一。在赫勒看来,休闲消费的个性化发展是对自在世界的依赖和突破上产生的,在休闲消费中,物质基础、休闲技能、休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人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否坚实,但是同时,这一现存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的创新性和自由度,只有充分发挥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对自在世界的重组功能,使人偶然的、短暂的人性光辉成为照亮“价值内涵”的持久光芒,才有机会体现休闲消费个性化发展的人本价值。2.同质与异质的统一。没有同质特征的个性发展将使人与类的联系相割裂,人没有向自为世界跃迁的可能;而没有异质特征的个性发展将使人机械化,使人失去突破自在世界的能力。正如赫勒所言,个性愈是发达,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愈是统一,它的能力和倾向就愈是趋向同质性,即统一个性的同质结构。但是,无论哪一点都未改变过这一事实,各种各样的异质形式的行为更多地呼吁某些能力和倾向,这转而又意味着,甚至在最同质的个体情形中,异质性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在赫勒看来,个体自由是个人在面对自然禀赋和降生环境的双重偶然性时所体现出的“转向”姿态,即在面对无数的选择时,个体能够以自身的意愿而不是外部的限制为依据,自主、主动地将自身的偶然性转化为“命运”的实践活动。人的双重偶然性为自由提供可能,同时也成为责任的立足之地。正是因为人具有可自主选择的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后果,人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杜娟摘)

《历史理论》中的历史意识及其意义

贾子贤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阿格妮丝·赫勒在其极赋批判性的著作《历史理论》中阐释了什么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赫勒的历史理论即便对传统历史哲学提出了质疑,本质上仍然是在历史哲学范畴中的哲学思考;同时,在关于历史的宏观态度上也没有脱离黑格尔与马克思。首先,黑格尔早在《历史哲学》中就将世界历史分作“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进行了论述,赫勒关于历史意识的阶段性划分在逻辑上与黑格尔一致,而从演变态势上与马克思一致,即秉持不断发展的进步论。因此,确切而言,历史理论是历史哲学自我发展的一环。这一环的重要性就表现在赫勒所关注的历史哲学带来的现代历史意识的困惑。对于此,历史理论的作用就是在批判历史哲学形而上学的同时,强调对自由与理性的善的行使。赫勒在历史意识的最后阶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 “我们去向哪里”的结论,是为人类的自由留出了理性空间和发展的可能,也表现出了历史理论的开放性。这其中表达的人类历史中的推动因素不仅是历史哲学所推崇的经济、政治规律,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存在,不可迷信。赫勒的历史理论赋予人类更多自由的空间去选择历史,给了人类探寻关于历史意识答案的新思路,阐释了对世界历史意识困惑与自由理性的关系,是历史哲学内的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历史阶段与历史意识都需要通过时间与空间进行划分与分辨。我们现今身处的历史阶段是什么与我们所需要明知的历史意识是什么,在十九大开幕报告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并在报告中全面论述了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唯有对身处的历史阶段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与之相符的、 正确的历史意识,所以,习近平指出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即为我们所要认识的正确历史意识。

(杜娟摘)

关于列宁和卢森堡在民族自决权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俞良早在《理论月刊》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是一种超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将“自由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思想融为一体的高境界的思想,卢森堡的思想是一种不辩证、不通融的或者说死板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实现民族独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如同实现人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的目标一样。从一定的意义上看,列宁所说的民族自决权同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权利具有一致性,可是实际上它大大超越了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权利,因为没有任何一部资产阶级的法律规定过民族可以自由分离且已经将这种规定付诸了实践。列宁主张这种权利并通过苏维埃政权将它付诸了实践。同时列宁主张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加强团结和联盟,体现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或者说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他把超越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自由思想”与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境界的革命思想。卢森堡的思想停留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般性理解上。无产阶级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民族划分和民族区别,所以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进程中不应该人为地制造民族分离和建立更多的民族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首先在本国的领域内。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的力量越强则越有利于斗争的胜利。建立许多民族国家从而使无产阶级的力量分散,显然不利于无产阶级斗争的进展。卢森堡熟知这些理论,但是她不善于从俄国当时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变通地运用这些理论,而是死板地用这些理论来观察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同现实不相符合的结论。

(巨慧慧摘)

俄罗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的启示

徐海燕在《学术界》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俄罗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对于中国有一定的启示。第一,进一步阐释大一统的客观历史,凝聚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意识。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本身就孕育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踏上了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要继续强化中华民族历史统一性,突出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巩固、繁荣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客观展示在千年来中华历史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大一统”状态,巩固各民族群体的“大一统”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目标而努力。第二,进一步明晰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铸牢各民族的认同意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凝聚众多次生文化群体、凝练各民族群体的价值认同的过程。这种共同价值体系具有高水平的族群同质性、稳定性和强大的凝聚力量,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中华文化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其血脉也是汲取各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产物。深入中华文化血脉,增强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尤其不能割断中国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和底蕴。第三,继续强化国家能力,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愈是强大的国家,愈有卓越的整合能力,也愈能增强国民的凝聚力。俄罗斯对公民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培育,更多来自政权上层精英的思想重视和现实推进。当前,由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割裂了中华各民族群体历史认同的一致性,对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对此,加强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弘扬团结、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强化国家能力,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

(孙琦摘)

后冷战时期亚历山大·杜金的欧亚思想

毕洪业在《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杜金的欧亚思想明确强调对欧亚大陆的扩张性整合和与美国的对抗,具有明显的激进色彩:第一,所谓“心脏地带”论。从战略角度出发,俄罗斯是典型的大陆国家,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具有与欧亚大陆一致的独立地域结构,其战略利益、主权及国家安全必然与整个大陆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欧亚大陆周边国家显然都不具备这种地理优势;从全球地理结构出发,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的对抗决定了海洋性西方和大陆性东方地缘战略利益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未来的世界将是海洋国家联盟和陆地国家联盟对抗的两极模式,而不是亨廷顿的多文明之间的冲突。第二,关于“边缘地带”观点。从海洋和陆地联盟的对抗出发,虽然由于差异所决定,俄罗斯文明难以与欧亚大陆周边的罗马—日耳曼文明和东方的伊斯兰、印度、中国的传统文明相融合,但这些“边缘文化”、“边缘地带”当前还不是欧亚俄罗斯的战略对手,而是可以合作的对象,“东西并重”应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地缘战略。第三,关于“帝国整合”思想。由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所决定,俄罗斯必须加快“帝国整合”的步伐,否则俄罗斯及欧亚大陆就将陷入困境。

(巨慧慧摘)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对外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杨恕、王术森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集安组织是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集安组织的功能可以大致划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要是维护成员国以及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外主要是防范外部势力入侵,保证成员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其对外功能中,集安组织有明显防范和对抗北约的战略意图。近年来,集安组织内部凝聚力有所下降,加之部分成员国与西方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因此,无论在能力上还是意愿上,集安组织对抗北约的功能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乌克兰靠近北约的步伐,考虑到乌克兰危机中各方表态以及集安组织成员国与乌克兰的关系,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国参与同俄罗斯对抗乌克兰的可能性很小。作为集安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不同场合对乌克兰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公开承认,以及绕开关税同盟主动修复与乌克兰的经贸关系,充分说明了乌克兰在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看来,除俄罗斯以外,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国参与对抗北约、甚至直接对抗乌克兰行动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认为,乌克兰一旦成为北约成员国,而俄与乌、北约的关系又无法改善,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不会参与俄与乌、北约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三国也最多保持中立而不会支持俄罗斯。

(巨慧慧摘)

俄罗斯个人资料法

张建文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俄罗斯个人资料法以在《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时保护自然人欧盟公约》为基础,以保护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处理个人资料时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为宗旨,适用于包括非自动化个人资料处理在内的所有个人资料处理。其立法的最鲜明特色在于,以最大篇幅规定了个人资料处理人的义务,以此保障个人资料主体权利的实现,同时,明确规定了俄罗斯公民个人资料必须在俄罗斯境内保存的本地化保存要求,在作为法人的处理人内部设立个人资料专员制度。在国家监督与监察方面,创设了非独立的行政机关模式的个人资料主体权利保护主管机关,而非追随欧盟所倡导的独立的个人资料保护机关模式。俄罗斯个人资料法虽然以《在自动化处理个人类资料时保护自然人欧盟公约》为标准,但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值得中国在制定个人资料法时予以关注和借鉴。第一,在个人资料法的适用范围上涵盖了非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的情形,明确排除了对构成国家秘密的个人资料处理的适用,允许以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目的限制个人资料主体对其个人资料的获取。第二,在个人资料法的内容建构上,明确了个人资料主体的权利内容,建立了庞大细密严实的处理人义务群,设置了处理人登记簿制度,以此保障个人资料主体和处理人以及国家( 社会) 之间的利益平衡。尤其是占据个人资料法最大篇幅的处理人义务规范是俄罗斯个资法的创新。第三,在个人资料法的实施机制上,明确提出了俄罗斯联邦公民个人资料保存的本地化要求,在作为法人的处理人内部设立个人资料专员制度,在国家的监督监察机制上,创设了非独立的属于行政机关性质的个人资料主体权利保护主管机关的模式,而非欧盟式的作为独立机构的个人资料主体保护主管机关模式,由此创新构成了俄罗斯个人资料法的鲜明特色,特别是本国公民个人资料保存的本地化要求也成为西方世界批评和攻击俄罗斯的对象和理由。

(王巍摘)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

刘清才、齐欣在《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发挥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重新振兴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中国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是面向北部开放的窗口。“一带一路”把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强大动力。俄罗斯也高度重视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先后制定了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积极开展跨境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互联互通,建立陆海联运国际交通走廊,扩大经贸和投资领域合作, 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中俄两国还将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欧亚大陆交通走廊和能源运输大动脉。这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空间,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

(杜娟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发展潜力

崔勇前、崔艳萍在《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市场格局也在不断变化着,特别是对于现阶段处在经济转型、市场体制过渡关键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只有把控好国际贸易中的各方关系,才能趋利避害、主控潮流。“一带一路”经济贸易战略全面推行以后,中东欧地区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贸易投资的重点对象,通过探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竞争性、互补型、发展潜力,提出如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互补型发展策略。第一,借助于“一带一路”的大政策背景,强化与16国间的贸易紧密度,积极主动出击,充分认识中东欧市场对于新时期中国市场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需要加强政府层面的合作。政府部门应当尽可能多的通过商品展销会等方式,在中东欧国家推销中国商品,以此来促进双方贸易往来。第二,充分发挥自身的贸易优势。在农产品、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等贸易领域,中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优势。相比较之下,中东欧多国的动植物油脂等产品是国内市场紧需的。第三,扩大对中东欧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从而为中国企业、中国商品出口多元化创设便利的平台。众所周知,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一样,中东欧各国也处在一个新旧市场转型期,并且摆脱了对西欧地区的贸易依赖性,重点向东扩张。因而,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形成了良好的契机。然而,与中东欧相比,中国在整个贸易活动中处于一个相对的主导地位。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是作为一个“大国”的义务。所以,加快中国资本的输出,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方能实现中国出口增加和投资价值链的延伸。

(王巍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精准合作”的建议

华红娟、张海燕在《国际经济合作》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精准合作,需要加强对中东欧各国情况的研判分析,掌握中东欧16国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重点产业、合作需求、合作风险与障碍,采取分层分类合作模式。具体包括:第一类如维谢格拉德四国、立陶宛等,应以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提升我国生产网络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目标,以吸收技术、集聚人才、融入市场为主要着力点,打造中国企业在中东欧乃至欧洲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服务中心、销售中心、地区总部;第二类如爱沙尼亚、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在这些中东欧区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加强推介中国电商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将可能形成创新合作模式;第三类如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等,应发挥合作国家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优势,复制中国的市场贸易模式,依托已有的塞尔维亚贝尔麦克贸易中心、中国—中东欧班列及中欧直航航线,构建中东欧区域商贸物流网络,推动贸易畅通建设;第四类如克罗地亚、马其顿等,中国应在“16+1合作”框架推动下,出台各种融资支持举措,充分发挥各种金融支持工具的杠杆效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筑、资源等相关产业贸易投资及劳务合作;第五类如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可鼓励在欧洲拥有完善市场渠道、销售网络,具备自有或合作品牌效应的中国企业,在监测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上述低劳动力成本国家投资设立欧洲生产基地;第六类如波黑、黑山等,由于上述国家目前政治经济形势不稳或宏观经济风险较大,建议以加强宣传了解,增强互信,推动双边人文交流为主。我国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产业合作不应追求一步到位,而应充分发挥中国已有优势,在中欧关系大局中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精准合作”,将“16+1 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孙琦摘)

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趋势

张杰在《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艺理论及其思潮往往是本民族文学发展的引领者,在近一百多年的俄罗斯文学进程中尤其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理论被视为科学研究的产物,而科学与神学之间仿佛是没有共同之处的,或者说应该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文学理论似乎又是与宗教格格不入的。在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备受关注的是以现实反映、审美表现和历史溯源等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例如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历史诗学等。但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是由东正教铸成的。在俄国,尤其是在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学理论及其思潮的关系更加紧密。许多文学理论甚至与东正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真理探索路径、文学思潮、批评方法等,甚至彼此很难区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铸就了近一百多年以来的俄罗斯文学理论及其思潮的灵魂。在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中,真理存在于“三位一体”的“万物统一”之中;“完整知识”体系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神学是关键;“神人合一”是文学文本,特别是文学形象的深刻内涵,也是文学批评所要揭示的主要对象。回顾近一百多年以来俄罗斯社会历史的变迁,在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影响下,俄罗斯文学理论及其思潮在探索真理、揭示艺术创作内涵、创新审美批评方法等方面,特别是提升国民的精神素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为核心的俄罗斯文论,更能集中体现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探索和价值追求。它独特的探索路径不仅为俄罗斯民族认知世界开启了一扇窗口,更是让西方知识界为之敬佩和叹服。

(孙琦摘)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刘淑华在《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21 世纪以来的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动因。其具体举措包括:招收留学生,派出留学生和教师,拓展跨境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推广俄语与俄罗斯文化等。 这一战略按照优先性分为构筑独联体统一教育空间、融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和扩大世界范围的教育交流三个层次,在实施主体上是政府-高校协作型,在向度上是输出略大于输入,在深度上引发了高等教育深刻改革。研究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动因、举措和特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既要有全球辐射意识,又要有区域与国别的优先排列次序。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管理既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又要增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和活力。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在方向上要保持双向性,努力实现输入和输出的均衡性。第四,国际化战略导向下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和体系创新,促进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高等教育改革。第五,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亟待加强和深入。在当前形势下,两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出现了高度契合,都不约而同地将彼此作为教育交流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目前两国教育交流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教育合作还很有限。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俄两国之间一种新型而紧密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机制亟待建立。他应促成两国教育交流规模的扩大,促成对方国在本国教育交流所占比重的提高,同时促成双方互向交流发展态势的深入,进而促进两国向共同提升软实力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个人资料中东欧俄罗斯
俄罗斯个人资料法研究
读者调查表
《旅游休闲》读者调查表
另辟蹊径
俄罗斯个人资料保护制度探析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同舟共济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