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

2018-02-20 06:10
学习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典籍延续性中华文化

赵 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价值认同基础。对文化的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家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并为之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对文化保持坚定的信心,才能激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来源于我们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性

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延续性上。文化延续性越久,它的活力就越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性最强的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其他文明都已消亡:两河流域文明被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于罗马时代终结;古印度文明于公元前十八世纪前后因外族入侵而消失;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中断,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延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着的古文字。汉字能够随着历史的长河,独立发展出自身清晰的演变脉络。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的进化,成为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基础。从构造法来看,汉字兼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造字法。与其他文字的造字法相比,汉字的造字功能更为完善和多样,这也确保了汉字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另外,汉字还具有开放性。汉字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更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由于翻译经书的需要,受梵文的影响,汉字吸收了大量的梵文。如“哩”字就出自《陀罗尼》。元蒙时期,汉字又吸收了蒙语,产生了如“胡同儿”等新的词语。近代以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大量英译和外来词语也被汉语吸收。这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表达内容。汉字以巨大的包容性,传承着中华文化,保证了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典章具有连续性。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古文献资料不仅最为丰富,还完整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中国是唯一历史未中断,且一直都有官方修史传统的国家。24部正史完整地记录着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不仅如此,一些朝代还热衷于对前代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确保了文化典籍得以传承。明代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清代的《四库全书》等大型的类书丛书既是古代文化典籍的集中体现,也起到了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作用。另外,一些专业性的领域典籍的整理,也保证了相关典章的传承。宋代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明代的《天工开物》总结了 17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等相关生产技术。这些专业性总结的书籍对历代的科技典籍也起到了梳理和系统化的构建。典籍的实用价值,也保证了自身能够得以流传下来。汉代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读物。《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直到现在仍指导着农业生产。正是因为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文化典籍才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19世纪以前,中华文化长期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影响,还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个文化圈的核心之一。

中华文化促进西方文化的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逐渐影响并改变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到达西欧,因高昂的价格和精美的工艺,丝绸成为了中世纪西欧贵族身份的象征。明清时代,中国茶叶大量销往西欧,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思想也深刻影响着西欧。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被启蒙家所吸收,成为开明专制思想的来源,是“西欧启蒙运动者寻求思想资料的重要地方”。中华文化从生活方式、器物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影响着西方文化,形成了一股“东学西渐”热潮。

中华文化对推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中国国力强盛,文化昌盛,成为日本、朝鲜等国争相学习的榜样。唐朝时期,长安就有大量的新罗国留学生,有的甚至还参加了唐代的科举。日本先后派遣遣唐使19次,学习唐朝的先进典章制度。朝鲜日本频繁访华,将中华文化带回国内,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辐射源的东亚儒家文化圈。从文字上来说,韩文和日文都是在模仿汉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日文中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文字的相通,加速了中华典章制度和礼仪向东亚各国的传入。日本推行大化改新运动,全面学习中国唐朝的国家制度,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国家,推动了日本国家化进程。唐代时期,朝鲜新罗国开设国学,系统学习中国儒家文化。明朝时,朝鲜李朝时代多次派遣使节,学习中华文化。直到现代,韩国社会仍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宗教信仰来看,汉传佛教的东传,加深了东亚各国的信仰基础。东汉年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唐代时佛教已十分兴盛。朝鲜、日本纷纷派出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礼仪同时,也将佛教带回国内。佛教随之东传,并在当地土壤中生长繁盛。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联系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世界治理提供了智慧启迪

中华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世界治理提供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古代儒家追求“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仍为处理世界问题提供着有益的借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安全和地区冲突等热点问题日渐突显。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各国只有秉持“天下为公”的精神,携起手来,加强联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处理好全球治理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集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告诫人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加快的今天,全球各地文明和社会制度正呈现出日益多样性特点,各国发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任何国家都不应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因此,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应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尊重不同发展模式,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在“中庸”的观念,反对过犹不及。国际利益关系格局错综复杂。为了利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日益加剧,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秉持“中庸之道”,充分照顾好彼此关切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文化的延续性、领先性和现实借鉴性等几个方面。它构成了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底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为新征程提供不懈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典籍延续性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