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务必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02-20 06:10
学习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经济

●姜 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新判断,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期。

一、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显著特征

“现代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高速而粗放的增长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增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全面落实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将极大激发,真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结合“现代化”的高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基本原则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第二,建设路径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第四,经济体制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第五,发展目标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使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须努力实现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发展理念从陈旧理念向五大发展理念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规律。

其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论断,是对时代发展、人民期待的精准把握和呼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主题将发生深刻转变。要完成新时代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没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难以实现的。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最后,这是中国经济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领域中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解决我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正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找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一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是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支撑。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三是以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重点。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焦点,其突出表现为城乡和区域差异。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统筹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四是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战略动力。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五是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战略取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不二法门。我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将是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的过程。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使中国经济越发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共商共建共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经济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