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刚 王学真
内容提要: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内生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路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的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以及要素市场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内生发展: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户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内生增长,提高了农户和金融机构资本投入的意愿;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土地流转、科研资金投入、科研政策制定与实施、科研人才供给等促进农业科技供给及其内生化,通过影响技术应用的回报、农户意识、农地应用新技术条件以及农户获取技术的资金等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增长及其内生;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业人力资本形成政策的制定,增加了新型农民,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思想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劳动力资本的内生;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经营市场机制的建立。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历史欠账原因,现阶段我国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适度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但过度保护就会导致农业内生发展能力的丧失。农业发展不能长期依赖补贴,需要农业生产力的内生积累与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农地作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其产权的明晰界定和市场化运作对农业内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并进一步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笔者认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善支持保护的方式,将支持保护的方向引导到逐步提高农业内生发展能力上来。
本文中的农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即承包地。农地产权制度是指以农地为媒介形成的农地所有、使用、收益、流转等经济、社会、法律关系。农业内生发展是指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使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与国际各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渐摆脱对政府补贴的过度依赖。农业内生发展绝不是指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简单循环,而是指现代农业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并形成良性循环。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内生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但它是通过怎样的机理和路径影响农业内生发展的呢?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内生发展的作用是制度的功能问题。舒尔茨(Schultz,1968)认为制度的主要功能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风险配置、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间的联系、确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分配框架等。戴维斯和诺斯(Davis & North,1970)认为一种制度安排必须提供一种能影响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合法竞争方式,或提供某种结构使其成员获得在结构外不能获得的追加收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 Demsetz,1972)认为制度在于提供解决资源稀缺及相关利益冲突问题的方式,并帮助人们形成交易中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林毅夫(Lin,1989)认为制度是应对不确定性和增进效用的手段;安全和经济是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存在的两个基本原因。诺斯(North,1991)认为制度用来创造秩序,减少不确定性,并对经济行为产生绩效激励。Zak(2002)认为产权不稳定和执行成本高昂将阻碍经济增长,而增加产权实施的政府支出将有利于人均收入增加。Angeles(2011)则认为目前将产权看作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可能被夸大了,因为从经济史文献中得不到有利证据支持产权在物质资本积累和思想创新中起到的关键作用。Corriveau(2016)则认为制度不会导致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的是制度变迁。
关于农业内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内生化到农业发展中,而对于制度与农业内生发展的研究较少。罗默(Romer,1986)和巴罗(Barro,1988)认为内生经济增长的条件是所有投入的规模报酬非递减。Ball等(1997)的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率在美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中具有决定因素,这一结论与预测经济增长最终达到稳定静止状态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相矛盾,即表明美国农业经济增长是内生的。Matsuyama(1992)、Onofri等(2001)以及Haji-Rahimi Mahmood(2012)都对农业的内生增长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是农业内生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Grimm & Klasen(2009)认为健全的土地产权制度通过促进农民在土地上的投资以及采用新的、更好的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内生增长与发展。郭建雄(2006)研究了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的关系,并认为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时,农业部门生育率的下降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创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丁谦、孟卫东(2010)认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选择应该致力于推动农业的内生增长。
农地制度的核心是农地产权制度。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生产率有很大影响,土地所有制的条件确定了所有提高农业产量的努力必须具有发挥作用的环境(Repetto & Gillis,1988)。Feder & Feeny(1991)认为,关于农村土地权利的良好制度安排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土地市场的不确定性并有利于农村信贷的发展。Putterman & Skillman(1993)认为,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实际是一种地方政府所有权,这种土地制度造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极低,导致农业危机,因此必须转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为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姚洋(2000)特别强调效率与公平及社会稳定之间的权衡在形成现有农地制度中的作用,指出了国家在设计新的农地制度时必须考虑的规范问题。许庆等(2008)发现土地细碎化与农民的总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土地细碎化还有利于农民收入不平等的缩小,这就表明现有的农地制度起到了公平分配生产资料、缩小农民收入不平等的积极作用。Shifa(2011)根据产权演化理论分析农地产权的变化,认为农地产权演化是对经济环境的高效反应。Galiani & Schargrodsky(2011)认为在农村,明确的土地产权将导致农业生产力和收入的增加,而且土地所有权还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后代的收入。Bellemare(2013)的实证结果表明,正式的土地所有权对生产率没有影响,但非正式的土地权利对生产率有多种复杂影响。冒佩华、徐骥(2015)实证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认为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可能是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完善现有农地制度的一个新途径。Lawry等(2016)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使用权的确立对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区域差别;而且这种效应的获得来源于投资安全感的提高。张红宇(2005),陈志刚、曲福田(2003),何晓星(2009),黄少安、赵建(2010),杨玉珍(2016)等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绩效、农地合约、土地金融以及农地制度被构建与被执行的冲突等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农地制度结构、功能、变迁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我国农业内生发展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的背景下,关于我国农业内生发展的思考还较少,缺乏对农业可持续内生发展的长期战略考量。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如果基础不可持续、不能内生发展,则整个国民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农业内生发展的决定因素较多,比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内生化;但从根本上来看,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的内生化进而影响农业的内生发展,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且不够深入。
农业内生发展是一个自我积累和持续的过程。由于经济发展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的积累和相互作用推动的,农业要实现内生发展就要求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生产要素不但能够进行自身的内生增长,而且能够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内生发展。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就是设法将这几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内生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自我持续。但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是以产权完美界定、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够保证资源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因此,经济增长模型中很少涉及制度因素。
农业发展中的直接投入要素有土地、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制度也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但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通过作用于其他直接投入要素进而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此,根据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把制度作为农业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那么其对农业内生发展的作用也是通过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来实现的。而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制度因素中,土地产权制度是处在根本地位的。接下来,从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中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内生化进而对农业内生发展的影响机理和路径展开论述。
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利润留存,即农业生产者的自有资金投入;二是向金融机构贷款;三是国家财政资金支出。国家财政支出一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另一部分是给农业生产者的各类补贴。而国家给农业的补贴又有间接和直接两种形式。直接的形式通过各种补贴和税收减免增加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资金,这部分资金很明显是外生的,难以将其内生化,我们讲的农业内生发展正是要使农业不再依靠财政补贴和扶持而能实现自身的积累和增长。间接的形式通过对农业科技等的支持增加了农业科研投入进而增加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科技发展是国家科技进步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具有外部性,国家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但农业系统内部也应加强科技投入的自我支出和积累,即实现科技投入的内生,这实际上既是资本的内生化也是科技的内生化。贷款是经营主体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但对农业领域发放的贷款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多为家庭式分散经营,农户的资信水平难以确定,多数银行都不愿意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的贷款数额较小。而农户也基本没有用于进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因此也很难获得抵押贷款。农户如果能通过自身条件的改变使得银行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并可持续,则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内生化。农业生产的利润留存主要用于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但留存的多少既取决于当期利润的多少又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未来收益。只有持续增加的利润留存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因此,良好的农业生产效益是利润留存持续增加的保障,而农业生产要实现持续的良好收益就必须实现内生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三方面资金来源中,留存利润和银行贷款应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就需要从这两方面实现资本的内生化。此外,通过自身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展中也是实现资本内生的一个方面。
农地产权制度对贷款资金内生化的影响体现在对农业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影响上。在信贷供给方面,农地产权制度明确规定和保障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农户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当农户以拥有的有保障的产权进行抵押贷款时(现阶段是指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能够甄别农户的资信能力,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意愿增强,贷款数量增加。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农地产权流转市场,全面完成农地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因为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的交易成本与农地规模密切相关,并随规模的增加而递减。农地产权制度的明确和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促进了农地流转,农地的集中经营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会带来更高的利润,并降低了贷款的交易成本,因此金融机构更有意愿对其贷款,进而增加农业信贷供给。由此可见,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信贷供给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可以总结为:明确和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关于农户的信息充分性,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强了金融机构愿意提供贷款的数量,增加了农业发展资金的贷款供给。农地产权制度对贷款需求内生化的影响机理和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有保障力的农地产权制度为农户进行稳定的经营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农户形成了未来收益的预期,在有受保护的稳定收益流预期的情况下,农户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中,增加土地附着资本,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因此会自愿增加贷款需求。其次,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土地产权的明确规定使得农户拥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抵押物,增加了获取贷款的渠道。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满足抵押品的性质,能够带来收益、可以流转、合约期内可以保值、交易成本低、被处置后能够使得借款人有损失感。完善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会降低流转的交易成本,从而会使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品的条件更加成熟,进一步推动农户贷款需求的内生化。再次,明确的、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以及完善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能够促进土地流转,土地的流转会催生农业经营大户,而农业大户的生产经营需要投入的固定资产、人力成本、经营费用等会更多,同时大规模农业经营会带来更高利润的预期,也会促使农业大户增加资金投入,对贷款的需求也就更大。农业大户利用农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贷款的需求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对农业贷款的内生需求。
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营留存利润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农业经营留存利润来源于经营收益,经营收益的多少从根本上决定了留存利润的数量,而高的经营收益来源于有效率的农业生产。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产权的明确规定通过影响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明确的产权界定和有力的产权保障又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经营,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更高的经营收益,为更多的利润留存提供了基础。其二,利润留存的多少还取决于农户进行利润留存的意愿,而利润留存的意愿又取决于农业经营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越高而且稳定,农户的投资意愿就越强,意愿留存的利润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利润留存的意愿还受到投资收益长期持续稳定获得的影响,因为有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周期较长,如果没有明确、稳定的产权保障,农户对未来收益能否有保证的获得具有不确定性,自然不会进行投资。而产权制度对农户承包权、经营权的明确规定则消除了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农户在有较好收益预期的情况下自愿留存利润增加投资。
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资本内生化的作用主要从上述抵押贷款、经营利润留存两个资金来源方面产生影响。国家财政支农方面的资金来源虽然不具有内生性,但在农业和生物基础研究方面的国家投入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需,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支持,同时农业系统在基础研究上进行的农业科技应用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则要实现内生化,农地产权制度对其内生化影响的分析将在下文农地产权制度对科技内生化影响的分析中进行。
综上所述,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资本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产权的界定和保障使农户和金融机构都有了资金投入的保障(抵押品)和意愿,促进了农户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内生增长。第二,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户的长远利益,增强了农户对未来农业经营收入的预期和金融机构获得稳定贷款收益的预期,提高了农户和金融机构资本投入的意愿。第三,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土地流转的开展和流转市场的健全与完善,促进了农业大规模集中经营的开展,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户将来收入的预期增加,资金投入也就内生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的持续经济增长最终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是实现内生经济增长的根本。农业的内生发展也将在根本上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而在农业技术进步内生化中,农地产权制度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接下来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
在技术供给方面。影响技术供给的有人才、资金、市场、政策、制度等因素。制度对技术供给的影响主要是从产权制度方面起作用的,这里的产权制度是技术产权即技术专利制度,它是对技术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明确规定和保护,只有在完善的技术产权制度保障下,技术拥有者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具有外部性的技术才能不断创新与进步,供给才能增加。但本文研究的是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技术供给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农地产权制度对技术供给因素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产权的界定及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促进了土地流转,进而产生了农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更需要先进技术的投入,同时也有能力进行技术的创新,从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大户、特别是农业企业拥有技术创新的条件,他们拥有更多的资金、人才,与科研机构的联系渠道和紧密程度也更多、更大,进行科研转化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也更强,因此有利地促进了技术的供给。第二,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科研资金的投入而影响技术供给。农业投入资金有一部分是用于科研的,正如前文所述,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有一部分是国家投入的基础性研究经费,另一部分是农户或农业企业投入的应用性科研经费,前者虽然是外生的,但也是必须的,后者在农业内生化发展中则需要实现自我积累和持续增加。农地产权制度对科研投入内生化的作用通过其对投资主体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实现。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产权的界定明确了农户收益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对农业企业流转土地收益权的保障,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收益的意愿,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供给的增加。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社会资金、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而这部分社会资金是完全以逐利为目的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明晰首先是保障了风投基金投入农业科研的收益性,其次是降低了风投基金投入农业科研的风险,进而促进了风投基金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了农业科技供给。第三,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制度,是各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农业科技由于其外部性,不仅需要国家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各类政策的保障。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有利于各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出台。农地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了产权主体,有利于在制定农业科技政策时找准政策实施对象,使得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对政策实施结果的评价,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促进农业科技供给的内生。第四,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科技人才的供给。农业科技人才既包括受过专门科研训练的专业科研人才,比如科研机构、高校、公司企业的研究人员,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会根据具体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改善、发明生产工具,这也是一种科技进步,而且这种科技进步在目前表现更为活跃。土地制度明确产权后保障了农民土地收益权,使得农民主动追求科技进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有些农民善于钻研技术,从而发明和改善了生产工具,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后形成的农业大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有专业的分工,有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人会自愿或被雇佣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科研工作人员增加,促进农业科技供给增加及其内生化。
在技术需求方面。影响农户技术需求的因素有技术应用的回报、农户个人的意识、农地采用新技术的自然条件、农户获取技术的资金等。首先,农业技术的应用如果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有保障,农户自然会增加技术需求。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户获得土地收益的确定性,无论是承包的土地还是流转的土地,其收益都受到产权制度的保护,因此农户有意愿付出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益。土地的流转形成的农业大户和农业企业更加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对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增加及其内生化。第二,农地产权制度影响农户采用科技的意识。一般而言,传统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意识不强,而新型农民则有强烈愿望采用农业科技。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形成,通过土地流转,传统农民的土地可以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使得传统农民数量减少,新型农民数量增加;同时有些传统农民在新型农民的示范带动下也逐渐转变成了新型农民。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有着先进的思想意识,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强烈的需求,促进了农业技术需求的内生化。第三,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有利于改善农地的生产条件,从而促进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大型耕作、灌溉、播种、收割等技术发明的应用只有在较大规模的地块才能体现其经济性和效率。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了农地整合,形成了连接成片的大规模地块,为先进技术和发明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同时,农地产权制度促使农户加强了对农地自然和生态条件的保护,使得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效果,进而增加了对技术的需求。第四,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除了意愿之外还必须有资金的保障,农户的资金实力决定了农户技术需求的最终实现与否。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户用于引进先进科技的资金,从而促进了技术需求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两方面实现。在技术供给方面,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土地流转、科研资金投入、科研政策制定与实施、科研人才供给等方面,促进农业科技供给及其内生化。在技术需求方面,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技术应用的回报、农户意识、农地应用新技术条件以及农户获取技术的资金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科技需求的增长及其内生。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劳动力被看作是外生的。而且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农业中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低于工业和社会平均边际生产率、甚至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只要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农业生产中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劳动力过剩。我国目前正处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工就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的特征群体。虽然我国农业劳动力总体处于剩余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不需要劳动力投入,农业劳动力不但需要、而且是最基本的要素投入。而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除了数量之外还要注重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具有的科技文化素质,即人力资本。因此,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劳动力内生化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可以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两个方面分析。
在劳动力数量方面。劳动力总量供给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在各个产业间流动。目前,我国劳动力还处于由农业向其他产业流动的状态。农业劳动力数量一方面受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会增加,同时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又使得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传统农民数量在减少,但是新型农民数量在增加。农地产权制度对产权的明晰界定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利于想在农业领域创业或愿意投资农业的人员获得土地从事农业经营与生产,进而增加了新型农民供给,改善了农业劳动力结构。
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质量方面,即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内生化的重要决定因素。长期经济增长不能内生,存在稳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但根据索洛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果资本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则资本的边际报酬就不是递减的,从而能够实现经济自我持续的增长。农业的内生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农业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掌握了科技文化知识,受到了相关技能的培训,具有相应的生产和管理才能。人力资本使农业劳动力质量得以提高,或者是变相地增加了劳动力数量。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人力资本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新型农民的增加上,根据前文的论述,农地产权制度明晰,促进了土地流转,进而增加了新型农民,这既是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也是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因为新型农民都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了专业技术技能及经营管理才能的农民。其次,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科技的增长及内生化,而科技进步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了基础条件。前文已经论述了农地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及其内生化,而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提供了科技应用的成果,丰富了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的素材,使其能够掌握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更多、更先进,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再次,农地产权制度的明晰有利于各类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政策的出台。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农地产权制度明确规定了农户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但有些农户虽然承包了但不经营、而有些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较少的农户则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更多的土地,如果农民教育和培训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土地流转,并对经营权有明确的保护,因此有利于相关教育培训政策以具有经营权的农户为对象加以制定和实施;同时还有利于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教育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进而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最后,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全促进了农地流转,使得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进城务工,通过在城市里工作,接触到更多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当其再返乡时不仅能够向当地农民传播知识、技能和思想,还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应用到农业经营中,带动其他农民改善经营方式,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农地产权制度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劳动力内生化产生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明晰及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全,促进了新型农民的增加,改善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结构,促进了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内生。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劳动力内生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质量方面,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劳动力的内生。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为农业劳动力走出农村增长见识、解放思想、学习技能提供了条件,进而提升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农地产权制度作为农业的根本制度为促进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而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内生化;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为人力资本培育提供了教育培训的内容,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提升。
此外,农业内生发展最终是要依靠市场而不是依靠政府来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要依靠市场在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进行有效配置,而不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将要素资源强制配给到农业领域。而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生产要素必须要有明晰的产权,产权的明晰界定将大大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各项制度的根本,其不仅明确规定了农地的产权、促生了农地流转市场并降低了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为农业的市场化经营和内生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对其他资源的市场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经营最根本的是土地,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之一,而且是其他投入要素附着的基础。农地产权的明晰首先是促进了土地有效流转,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通过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影响实现的。其次是农地产权制度扩大了农业资金市场,并提高了农业投入资金的市场效率。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经营权抵押贷款、扩大了资金来源,同时也促进了农业资金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金融市场开发更多针对农业和农户的金融产品。再次,农地产权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完善了农业科技市场。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有保障的供给和需求是农业科技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最后,农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人力资本市场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农业人力资本的增长和内生化。由此可见,农地产权制度在促进农业投入要素内生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的完善,为农业内生发展提供了要素和机制保障。
通过上文对农地产权制度促进农业内生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的分析可知,农地产权制度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的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以及要素市场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内生发展的。结论有四点:
第一,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资本的内生化。其影响机理与路径可分为三点:一是农地产权制度的明晰界定保障了农户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促进了农户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内生增长;二是农地产权制度通过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增强农户和金融机构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提高了农户和金融机构资本投入的意愿;三是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大规模集中经营,通过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预期收入,促进资金投入内生增长。
第二,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其影响机理与路径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两方面实现。首先,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土地流转、科研资金投入、科研政策制定与实施、科研人才供给等促进农业科技供给及其内生化。其次,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影响技术应用的回报、农户意识、农地应用新技术条件以及农户获取技术的资金等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增长及其内生。
第三,农地产权制度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内生化。首先,农地产权制度的明晰及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全增加了新型农民,改善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结构,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内生供给。其次,农地产权制度通过促进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政策的制定、农业科技进步、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思想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内生。
第四,农地产权制度促进了农业经营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农地产权制度是农业各项制度的根本,明晰的农地产权制度促生了农地流转市场并降低了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为农业的市场化经营和内生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对其他资源的市场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农地产权明晰的土地流转市场以及农业资金市场、科技市场、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为农业内生发展提供了市场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