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欣 张柏川
内容提要:文章以国家主权信用为视角,在分析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国际信用评级结果的基础上,对国家主权信用在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中发挥的巨大的支撑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强大而健全的国家主权信用体系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开展能源合作的互信基础。同时,作者根据会计学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提出具有较高级别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也是一国的无形资产这一观点。类似于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具有重要价值,具有高评级的国家主权信用就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它能为该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顺畅的国际关系。文章重点指出由于中国的国家主权信用状况显著优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因此中国应该在中俄、中国与中亚双边、多边合作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进一步构建更加优越的国际合作空间,同时带动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壮大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国及世界经济。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能源合作关系日渐巩固并进一步深化,中国与该地区各国能源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的正式投入运营,依托于中俄原油管线进口的俄罗斯原油从每年1 500万吨增加到3 000万吨。*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80102/n526953604.shtml,2018年1月2日访问。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的开通运营,不仅使原油进口量翻了一番,而且再次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成功典范。中亚方面也一直将中国视为其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能源合作的现实出发考量,之所以俄罗斯、中亚各国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因为以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为表现的高速而强劲的经济增长能力为该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只有“搭上”中国高效、高质量发展的“便车”,与中国保持足够紧密的关系,才能切实分享中国发展带给该地区的“外溢效果”,即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能源需求量巨大,也只有中国市场能够支撑起俄罗斯与中亚各国能源出口的巨大体量,这一市场的大容量、多层次、持续性足以吸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
为此,国内学术界对这一区域的关注度一直较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但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中国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这一因素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探究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能源合作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客观反映出中国主权信用的全面提升。对一国综合国力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政治局势、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多个方面,而能够全面反映这一现状的最好手段就是对一国进行主权信用评级。来自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及中国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则具有显著而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
国家主权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信用,狭义上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广义上,可以将国家主权信用理解为包括发行信用、财政信用、经济信用、政治信用等多种形式组成的集合。目前,国际上将主权信用评级作为衡量和评价国家主权信用的统一标准,国际上普遍采用标普、惠誉、穆迪这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有中诚信、大公国际等。有关国家主权信用的研究在我国仍属于较新兴的领域。冯乾(2016)用事件研究法验证了评级下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季风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评级调整的市场传染有一定的解释力等多个结论。刁莉、朱琦(2017)以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为例,探讨了主权信用评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对真实评级信息发布的反应程度要高于评级的预期行动。高蓓、郑联盛、张明(2016)以亚投行能否获得较高级别的信用评级为出发点,从超主权评级机制的角度,探讨了亚投行获得AAA级评级的重要意义。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主权债务危机”频繁爆发,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主权信用评级的需求,特别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首先面临着对拟投资国家主权信用的评判。以标普、穆迪、惠誉为代表的国际评级公司与以中诚信和大公国际为代表的国内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信用评级机构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对一国的信用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经济风险、财政风险、债务风险及政治风险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全方位反映被投资国的政治局势稳定性、地区安全性、政策法律的完备性以及国家财政状况和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进行资本项目的选择、资产管理和资产配置的决策等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评判标准(表1、表2是从国家主权信用的基本面对俄罗斯及中亚五国信用级别的评价)。
表1 国际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结果
① 资料来源: http: //economicsguru.ru/rejtingi。
另外,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于2015年12月3日将俄罗斯联邦国债的信用等级由“负面”调整为“稳定”,并维持其当前信用等级为Ba1,这是继2008年以来国际评级机构第一次改善俄罗斯的主权信用评级。*ТАСС-ДОСЬЕ. 4 декабря 2015 год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рейтинговое агентство Moody’s 3 декабря изменило прогнозпо гособлигациям РФ с"негативного"на"стабильный".При этом рейтинг облигаций остался на текущем уровне Ba1. Это первый случай с 2008 года,когд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Рейтинговые агентства улучшали прогноз по суверенному кредитному рейтингу РФ. 资料来源:塔斯社。ТАСС:http://tass.ru/info/2498966,4 декабря 2015, 12:31.根据2017年2月18日资料显示,*http://news.163.com/17/0218/14/CDIIIGNC000187V5.html,2017年7月10日访问。穆迪仍维持这一评级结果。
表2 国际评级机构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信用评级结果
③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2017 年9 月12 日。
④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3-16/doc-ifxqnnkr9290956.shtm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 /jyjl /e/201504/20150400934867.shtml,2017 年7 月10 日访问。
目前,国内从事国际信用评级的机构主要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三家机构的评级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公信力较高。
表3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对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信用评级*资料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编著:《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14~2015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http://bond.hexun.com/2016-03-16/182794654.html;http://bond.hexun.com/2016-02-22/182372877.html,2017年7月10日访问。
现阶段中国与俄罗斯、中亚构建的能源多边合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其基础在于各国以各自的国家主权信用为支撑,即国家主权信用在多边合作中起到了强大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中国以雄厚的综合国力和强劲的经济拉动力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体体现在:
从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显著高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纵观国际社会的主权信用评级,能够获得较高信用评级的国家并不多,而我国近年来的评级普遍高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更是给予了高度肯定。可以说:较高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资源,就像会计核算中的“商誉”一样,虽然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但其具有潜在价值,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高评级的国家主权信用依托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与一国的综合实力融合于一体,由其带来的正向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国家主权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将在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已经有众多成果证明,高级别的评级能降低一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提升融资能力,信用评级的上升与下降直接对其国债利率、汇率、股市等金融市场构成正面或负面影响,并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国内企业的资信。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信用评级也是国际资本流向的风向标。
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开展能源合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评估我国主权信用的巨大价值,以此为基础,发挥我国的信用优势,在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等领域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国际资源,另一方面以较高的主权信用评级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以拓宽我国的国际资本运作空间,提升国际资本的运作能力。
我国企业在实施“资本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对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主权信用评级应给与持续动态跟踪和关注;对有可能出现或发生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应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防备、事后有补救;从风险发生的源头加强管理,排除风险隐患,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制定全面高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使风险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国与国之间的“政务诚信”为中国、俄罗斯、中亚能源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国内理论界用“政治诚信论”阐释政府信用及体系构建。政治诚信是指“在公共政治领域中具有公共性质、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政治主体诚实守信、求真务实、遵规守距、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思想和行为”*叶祖淼:《政治诚信论》,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信用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而政府是特殊的信用主体。以政府为主体所构建的信用即政府信用。政府信用一方面表现为主观性,即主观性强调的是政府基于其责任感和道德约束是否具有遵守承诺、履行诺言的意愿;另一方面表现为客观性,即政府是否具备履行诺言、实现诺言,成为“诚信政府”的能力。可见政府信用和“政府诚信”是不同的。前者强调以政府作为信用主体的主观和客观的相统一,而后者仅指主观意愿上的诚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政府信用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公共资产”,讲诚信的政府能够为社会公众带来正的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而政府失信会引致极恶劣的影响和后果,例如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使政府的公信力权威受损,导致投资环境恶化等。*唐雪漫:《政府信用理论与我国信用政府的建设》,2012年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如果信用缺失,同样会导致地区关系紧张和国际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地区冲突或世界大战。
以国家主权信用为保障,是中国与上述地区能源合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保障作用不仅体现在各国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予以支持,而且还表现在各国政府之间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例如,以政府间框架协议为引领的合作路径是国际多边合作的常规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企业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承担对外投资、项目实施等具体操作层面的活动,在合作过程中由政府协助企业解决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政府的信用支持作用成为保障各国企业间成功合作的基石。毋庸置疑,国家主权信用是国际能源合作的互信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国际交往的基础。交往对手国之间外交关系决定了两国之间将开展怎样的合作,也确定了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协议形式就是两国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签署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及“宣言”。这些声明和宣言的法律性质本身属于政府间协议类,是双方对两国关系的一种认定,既表明国与国之间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同时也确定了国与国合作的范围和框架并对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合作规则进行了基本约定。这些协议的签订通过法律保障的形式构成了国家之间合作的信用基础。没有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基础,双方的能源及经济合作关系就不能获得深化和巩固,缔约国的合作关系也将仅仅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不能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就油气工业领域的合作来说也不能对其他产业形成带动作用,更不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合作走向深化,从而也不能激发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国家政府层面,现阶段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间已建立了政府高层领导的定期会晤机制,随着联合声明及宣言的签署实施,一批针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具体合作框架协议也相继签署并进入操作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之间围绕进一步加深互信、互利的合作也在向纵深方向推进。
2.在经济方面,商务诚信为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商务诚信”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成本。商务诚信,是指商务活动主体(一般以企业为主,即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等企业)在与其交易对手进行各类经济活动中,恪守诚实守信、遵守诺言,从而获得交易对手的信任的行为准则。国家重大课题“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选取全国25个省市的大量企业为样本数据,对中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商务诚信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活动中商务诚信文化已经形成并正在起积极作用,而不是国外专家判断的中国不具有诚信文化土壤和可能性,也不是如国内某些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诚信文化的悲观预测的那样……商务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之一。”*余玉花:《中国商务诚信的现状、问题与进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诚信建设,2014年7月中央文明委发布了《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文化。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道德追求的关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既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享有精神收益”。无论是国内企业间的交往还是国际间企业的合作,商务诚信的缺失将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甚至会因信用的缺失而引发国际商务纠纷,导致企业陷入国际司法泥潭,使企业无法持续经营。从宏观层面来讲,企业间缺乏诚信将会破坏正常的国际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国际经贸关系正常有序的开展;对于国家而言,由于商务诚信的缺乏将会给国家主权信用“抹黑”,影响国家形象。
近年来,基于中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中俄、中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等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中俄、中哈政府高层通过定期会晤、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促进了能源合作的进程。企业作为落实国与国之间经贸合作的具体化载体,只有企业合作走向纵深化,才能推进两国经贸合作走向纵深化;只有大量优质企业参与两国产业经济和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才能拓宽两国合作的基本面。正如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诚信”一样,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更应该“以诚为本、以信相待”,因此,“商务诚信”是国际间开展所有领域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指引国际合作深化、广化的可靠路径。“商务诚信”是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基本准则,遵守这一准则不仅有利于持续推动国际经贸发展、促进国际经济平稳健康增长,而且是提升国家主权信用的根本路径。
3.国家主权信用与“终极贷款人”
(1)国家主权信用在金融领域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发挥“终极贷款人”作用。在中国与俄罗斯、中亚金融服务业合作体系中国家主权信用发挥着“终极贷款人”的重要作用。所谓“终极贷款人”是指一主权国家在极端风险出现的情况下,所能支配、调动的资金和资源的数量的多寡,其核心在于国家对风险的最终兜底作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打破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原有体系、寻找新的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阶段,美元并不能担负起国际货币体系的“终极贷款人”角色,并且基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任何一国政府也不可能完全信任或依靠由他国货币所主导的“终极贷款人”体系。基于此,以不断提高国际储备和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互换为主要手段的“自我保险”和“相互保险”的国家主权信用增信方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被普遍使用。例如,我国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国家稳定基金和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国家基金等,这些基金都是将国家储蓄中的一部分作为增强国家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提升发展后劲的重要资金支付能力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储备作为国家基金的重要来源,储备的多寡决定了基金的规模,国家储备实力雄厚,则国家基金可用额度和可供调配的资源也较多,“稳定基金”才会“稳定”。国家储备额度和规模在数量上是一国政府可控的,同时货币互换的数量规模和互换频率及时间节点也是可控的,这些做法并未超越一国主权的控制范围。“自我保险”和“相互保险”是建立在国家主权信用基础上的国家金融安全保障措施,在现实的国家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国家主权信用治理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中国与俄罗斯、中亚金融业合作进展简述。随着产业合作的深化,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金融业务合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和新突破,各国在互设金融机构、建立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从国家政府层面到地方合作再到金融机构的合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合作事件是2017年6月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与AIFC(哈萨克斯坦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达成了关于共同投资建设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的约定,上交所将持有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25.1%的股权,并将全方位参与交易所的建设工作。这一项目有利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带动国内金融产业的提升;同时,该交易所也将成为辐射中亚地区的重要的能源资源交易平台;通过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将在股票、债券、衍生品、大宗商品交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资银行与当地银行开展的股权合作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中亚各国及俄罗斯的金融合作,同时对微观主体来说,也有利于促进形成中国—中亚—俄罗斯为核心的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模板,引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
目前,中资银行在俄罗斯开立分支机构和俄罗斯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的数量呈上升态势,截至2016年6月,俄罗斯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银行机构已达10家。*郭晓琼:《中俄金融合作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欧亚经济》2017年第4期。在各金融机构各自开展合作的同时,两国的相关部门也相当重视金融合作的组织管理工作。2015年10月15日,中俄两国设立了非营利性、开放式跨境金融合作组织,即中俄金融联盟。该组织主要围绕联盟成员间在金融合作、风险管理、技术合作、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工作;在联盟成员间的业务代理关系、双边本币支付结算、国际银团贷款、企业融资以及两国合作中的重大项目融资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合作。
政策性银行和国际信用保险机构是国家主权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国际合作的重要体现。这方面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国家主权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发挥着明显的带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了中亚天然气管道、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钢厂万能轧机改造、帕普铁路库拉米电气化铁路隧道等一大批示范性项目,充分体现了国家主权信用在运用金融工具对国际产业合作的支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弥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不足之处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以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特点为背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定实施将带动沿线国家全方位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通、文化相通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一终极目标,而通往终极目标的起点必将以建立在各国国家主权信用基础上的政治互信为基础,才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获得稳定的基础,进而构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方位相通与融合。本文在对中俄、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基于国家主权信用的角度,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国家主权信用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只有国与国互信,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其他领域展开深度和广泛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国家主权信用互信关系是今后我国开展对外政治和经济交往合作的重心。但互信只是交往的前提,国家间的互信需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制,才能使互信合作走得更远。因此,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应以建立、完善国与国合作的法律法规、合作框架为先,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深入合作,使法律条款成为国际合作的依据。在具体产业和金融合作领域,应在政府间协议框架下开展具体合作,以政府间协议的签订为先导,在明确合作总体原则和边界后,再通过各种法律文本对合作主体进行具体约束和规定,从而使合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约可行。
据资料显示,我国与俄罗斯合作成立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UCRG)已于2015年正式开展评级工作,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信用评级的能力,增强两国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中的话语权,同时将打破国际信用评级市场长期被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的格局,从而进一步增进信用评级行业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使其反映的信息能更精准地服务于世界经济。
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构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即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构建实施:一方面,应在思想上增强对彼此的认同感,本着相互信任的主观意愿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合作国政府应加强政府间的履约能力建设,客观上促成国家间的诚信合作。应充分发挥国际和地区组织作为国际交往的常设机构这一平台性作用,使其成为国家主权信用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国际合作中本着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的准则,妥善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保持合作热度和粘合度,增进国际友谊,助力国家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继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之后,欧洲又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却产生质疑,使其公信力动摇。表4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及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信用评级的对比:
表4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及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评级比较
最新的GDP数据显示,我国现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英国、德国、日本均排名靠后,且经济总量与我国相差悬殊。标普在2008年前一直将中国的评级维持在A级,甚至低于已陷入破产边缘的希腊政府;而无论从经济增长、外汇储备、财政赤字等指标衡量,还是从国家稳定性、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来测度,显然我国的主权信用不弱于、甚至优于上述国家。上表对中国及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信用评级做了一个简单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的评级趋于“保守”,或者说相对低估了对中国的评级。另一方面,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主观性色彩是否过于浓厚,其公允性值得怀疑;是否与国际上的资本炒家有利益“捆绑”也值得探讨,例如穆迪和标普下调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下调至A1,这是否与国际上做空中国金融资产的国际资本炒家相呼应?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但在当前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更应该抓紧建立和完善本土的信用评级体系,提升和强化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地位,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下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不断增强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的中国因素;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不但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且还发起设立了“丝路基金”等重大金融平台。因此,加大力度投入我国本土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壮大我国评级机构的实力、切实提升国际信用评级业的中国话语权,将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