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永 凌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济南2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重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科学分析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解决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一些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新思想、新判断、新要求,对在新形势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做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文艺工作的总体要求,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又是与我们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既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超越,又鲜明地体现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重申并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我们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发生了深刻转变。这就是从文化革命语境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取向转变为文化现代化建设语境下的社会意识整合取向,这一转变的历史背景是从封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环境转变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难免反映到文艺工作当中。例如,一些文艺工作者出现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倾向,标榜“为艺术而艺术”,沉醉于“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甚至将毛泽东文艺思想视为革命战争环境的特殊产物。再如,文艺创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甚至通过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乃至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而制造炒作噱头和商业卖点,等等。
实际上,上述现象反映了人们在思想解放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文艺本质产生的多样性认识,并且这些思想意识影响了人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科学性的认识和评估。然而,这些多样性的文艺观念并不是新问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为艺术而艺术、利己主义、超阶级的艺术等问题就已经得到明确的批判和澄清。因此,这种问题情境和认识对象的相似性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本体论的科学阐述对当下树立正确的文艺观、认清文艺工作的时代使命仍然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一,科学地认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文艺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反作用;文艺与政治、法律等其他的上层建筑要素相互影响[2]。在延续这一辩证唯物论的分析方式的同时,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这一界定既突出了政治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影响程度,又辩证地指出了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对政治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文艺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是人民大众历史实践的反映。这具体表现为文艺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等等[4]852-877。
文艺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廓清文艺观念认识、树立科学文艺观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便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在党的领导下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而在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因此,文艺工作者更应当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鼓与呼。
第二,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领导。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文艺工作者逐渐摆脱分散的个体的职业特点,不断地组织起来为振兴中华而斗争。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批评“超阶级”的文艺观念,指出革命文艺是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革命的人民大众的文艺必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同党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形成广泛的抗日的文化统一战线,在抗日、民主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一支文化军队[4]865-867。同时,这并不是忽视或者弱化文艺工作者的个性和独立性,而是在党性与个性统一的前提下增强其组织性和发展创造的革命的个性[4]415-417。正是由于党对文艺界思想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才实现了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任务。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艺工作有效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领导。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基本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方式、手段、机制等要素不断更新,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趋向多元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呈现出新特点。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适应新的文艺工作形态的过程中,习近平指出,既要从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尊重文艺创作规律两个方面完善党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又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6]。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方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了近现代中国新文艺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也是革命文艺实践面临的问题。1937年11月,《解放》刊文指出“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外国气味实在太重了”,抗战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充分中国化”,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7]。1938年9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角度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通过民族形式表现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转化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8]。这为处理革命文艺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内在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思想原则。
文艺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作为最具文化活力的文艺,担负着最重要的创新使命,“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6]。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创造力的中华文化彰显出特殊价值,这更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广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在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敢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化产品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当下的一些文艺创作不再以人民大众作为表现主体,而是表现出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倾向。有的文艺作品故作高深,轻视嘲讽普通民众,满足于“曲高和寡”;有的文艺创作强调单纯记述现状,唯恐掺杂个人情感,自限于“象牙塔”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9]。
“走向大众”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典型品格。针对以启蒙者姿态改造大众思想意识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正的大众化应是“文艺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应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4]851。习近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并强调文艺要热爱人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6]。因此,重新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论述,对于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源泉。在毛泽东看来,“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和加工的结果”,文艺作品的创作路径是“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4]863。革命文艺必须改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的局面,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人翁地位[4]88。这表明文艺工作者不再是外在于人民大众的启蒙者,而是作为群众的一部分,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通过文艺的形式代表群众、表现群众同时又教育群众、提高群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0]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拆除‘心’的围墙”,深入群众,融入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6]。
第二,传承和创新文艺大众化的载体和形式。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提出创作革命的文艺“典型”的方式,即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通过各种生动切实的文艺典型形象教育群众。这种文艺创作适应了革命战争中更为迫切的普及工作,同时以此为基础实现革命文艺的提高任务[4]861-863。此外,依据群众对文艺形式的接受程度,综合利用和改造各种有效的文艺形式,在这一持续过程中达到扬弃旧形式、创造新形式的目的[11]。可见,革命文艺在服从政治的过程中始终基于群众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发明文艺的载体形式,这也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通过文艺大众化载体形式的传承和创新适应文艺发展新趋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内在地要求文艺作品具有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增加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力。因此,文艺大众化的载体形式不仅要传承传统的革命文艺方式,还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发展新形式,尤其是在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新趋势中更新文艺传播形态,吸收和联合民营文化产业和文化人,发展文艺大众化多样化的载体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但“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6]。这为文艺工作者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提供了创作空间,也为人民大众接触文艺作品提供了多种介质。
第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但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注重文艺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强调从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注重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效果[4]86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实践标准,文艺作品“究竟它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还有多少观众,让实践来判断,不忙去禁止”[12]196。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文艺作品艺术性、科学性的重要性,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文艺方针的必要调适和补充。上述两个方面共同构成文艺批评标准的辩证性内涵,同时也表明强调社会效益和历史进步性是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的重要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善和发展文艺批评理论。这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批评“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营造科学的良性的文艺批评氛围,能够“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6]。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凸显人民文化主体本位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因此,文艺评价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但同时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盲目地服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要[6]。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社会思潮迫切需要价值引领。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地方和领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致滋生社会问题。这表现在“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6]。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10]
注重价值引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精髓。一方面,毛泽东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认识文艺问题,“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4]865。因此,革命文艺在革命前是动员民众和推动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过程中则成为革命的思想战场。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塑造人的主观世界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人,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社会性”,这是因为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的“一切都是社会的,体质、聪明、本能一概是社会的”[4]83。既然人的主观世界是社会的反映,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塑造和引领人的价值认识便成为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题中之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的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因而必须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一,重视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性构建。毛泽东格外重视文艺工作者与党组织的结合问题。这就是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还要在思想上入党,自觉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要破除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够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才能够有马列主义的党性”[3]426。在转换思想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文艺家要“有决心工农化”,“脱胎换骨,以工农的思想为思想,以工农的习惯为习惯”[3]430。此外,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论述了革命文艺家的具体条件,要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到群众中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良好的艺术技巧[3]123-125。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性构建。一方面,“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10],这要求文艺工作者首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必须具备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还要强化人格修为,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6]。
第二,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文艺的特殊性问题。这首先表现在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开始营造文化民主的政策氛围[13]。同时,毛泽东注意到文化本身的特殊性问题,“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12]229。并且,毛泽东开始批评通过压服的方式管理文艺工作的问题,提出“解决思想问题,不能用专制、武断、压制的办法,要人服,就要说服,而不能压服”[12]252。当然,社会主义文艺仍然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需要不断完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必须尊重和摸索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一方面,习近平指出“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和政治落实,“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推动文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10];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只有遵循文艺创作规律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6]。
第三,强调通过扬弃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艺。在认识传统文化方面,毛泽东主张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态度,承认历史中国的连续性。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存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两种文化传统,“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与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3]708。对于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化传统,毛泽东强调“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但必须抛弃其中那些旧的过时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的思想[4]191。此外,毛泽东提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12]83。因此,新文艺可以通过扬弃传统文艺和外国艺术来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文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必须建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孕育出仁爱、民本、大同等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等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正确对待世界优秀文化,学习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唯洋是从”,更不能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因此,文艺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文艺发展理念和方法,创作既有时代性又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不断变化发展,而人们对文艺实践的理论认识有其内在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反思以往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批判性的基础上,文艺界尝试建立一种富有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此同时,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化转换的重要路径。这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必经环节,但却伴随发生了一些脱离中国本土实践和历史传统的现象。这表现在容易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性,为反思而反思,重包容轻批判;容易忽视转换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立场和问题情境,为开放而开放,重知识轻思想等等。这表明深刻广泛的文艺实践是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
实践导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构建特色。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科学地总结了理论生成的辩证运动过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4]296-297。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贯穿着实践导向的理论生成原则,这为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科学路径。对此,习近平指出:“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5]
第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问题背景,运用和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毛泽东认为要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4]820。这一态度是以中国革命问题为导向,注重应用马列主义,“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4]801。马列主义的科学论述有其原生问题背景,这内在地限制了一些具体结论的适用范围。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则将问题背景转换到中国本土,有利于克服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分离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的实践导向,表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问题。一方面,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整体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5]。这也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以中国文艺实践的问题域为基础的。
第二,发挥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艺话语的牵引作用,根据文艺实践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和融通各种文艺思想资源。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4]855这种继承国内外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立场和目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在文艺话语的大众性要求上,“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4]837。因此,毛泽东认为要克服脱离群众语言的“党八股”现象,必须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吸收外国语言中的有用成分,合理地利用“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4]837。
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的实践导向,表现在面向人民大众实现传统文艺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和西方文艺术语的本土化转换。一方面,面向人民大众就是注重通过与人民群众语言的有力互动实现文艺话语体系的革新,“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4]866;另一方面,这要求对古今中外各种文艺思想坚持融通开放和批判借鉴的科学态度,“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15]。从基本概念的批判性重构着手搭建具有解释活力的贴合并引领人民群众生活的文艺话语体系。
第三,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中推动新概念、新表述的生成和完善。毛泽东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4]817。这一方面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4]820;另一方面,继续检验上述实践过程产生的新概念、新表述,“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14]294。经过上述过程,实践中产生的新概念和新表述通过再次实践的验证而获得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从而成为新理论。
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的实践导向,表现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实现文艺话语的新陈代谢。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发展客观上挑战着既有文艺理论话语的稳定性。这首先要求在新实践中检验老经验和老办法,继续使用一些有效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15]。社会主义文艺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原生态思想因子。文艺工作者应自觉地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性提升,结合新的实践问题和新的思想内涵推动文艺话语表述的更新,以进一步推动文艺实践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