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博,乔 丹
(1.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25;2.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3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理论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自信是指“充分认同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自主认知,对社会主旋律所倡导的理论持有坚韧信念、执着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思想原则”[1]。在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也是基本观点的集中阐述和主要方法的具体概括。因此,理论自信要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决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其当作神圣教义来顶礼膜拜,从而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另一种则是打着创新和发展的旗号,但在实质上偏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态度和倾向不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在理论上歪曲、在实践上否定马克思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而坚决地反对。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自信也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自信和肯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实现怎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命运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新时代提出的关于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课题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定理论自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坚定理论自信源于理论自身特质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之所以要明确地坚定理论自信,这是由理论特质和中国发展现实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伟大创造。基于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对40年以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凝结着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实践探索的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创立和发展实属艰难、弥足珍贵,因此,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为此,医院对未采用信息系统的业务进行信息化建设,共新增业务系统10余套,包括心电系统、病理系统、消毒供应系统等。为了减轻相关接口改造难度,节省改造时间,医院统一了接口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接口规范,统一发放给各软件系统接口开发人员,各系统可同时进行接口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对各接口标准验证方法进行统一验证。
第二,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鲜明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它既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理解的壁垒,又抵制住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藩篱;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从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对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实际,不断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因此,中国发展必须坚定理论自信。
第三,理论自信是中国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高度,立足于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内涵,深切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深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自信。
2.坚定理论自信源于现实要求
坚定理论自信既缘于理论自身特质,也缘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
第一,坚定理论自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它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确立,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以无可辩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阶段,我们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贯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坚定理论自信有利于加强“两个巩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不仅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也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我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推进。
第三,坚定理论自信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尤其是随着“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这对我们坚定理论自信形成了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削弱了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一夜之间改旗易帜,使存在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第一大国不复存在。随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时间世界各国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莫衷一是,各种思想论调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在冷战的两军对垒中,资本主义最终胜利,并抛出了“历史终结论”;有人因社会主义发展受到挫折而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还有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而导致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将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和失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当我们总结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时不难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论调,导致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当前,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消除,但在社会某些领域仍存残余。
2.西方文化输出战略削弱了理论自信的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不仅日益融入世界体系,而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就成了西方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且在文化上推行输出战略,企图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西方的文化输出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直接向中国大众宣传西方价值观;其二,以电影、动漫等文化商品为载体,向中国社会隐蔽地渗透西方价值观;其三,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利用所谓的社会精英鼓吹西方价值观。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全面深入,各种反映西方价值观的社会思潮利用便利的网络技术和宽松的社会氛围在中国广泛传播、竞相登场。它们或者是通过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或者通过主张倡导民主自由,或者通过歪曲、诋毁党的历史,来扰乱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此外,西方势力还通过种种的理论陷阱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引导中国大众陷入理论误区,诱使人们怀疑、动摇甚至背弃马克思主义,从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这不仅威胁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而且削弱了坚定理论自信的思想基础,导致一部分信念薄弱的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从而动摇坚定理论自信的立场。
3.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使一些人忽视了理论自信
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实现现代化,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多地关注能源、科技、人才的发展,并将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作为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而不同程度地忽视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由于过度关注发展,追求高速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往往模糊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进而淡化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而就“现代化”而言,其自身即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一种历史运动,是源于西方并逐渐向世界扩展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将现代化披上普遍性的外衣,大力鼓吹其现代化发展模式,将其比作摆脱落后和愚昧、实现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丹妙药”而向“欠发达”国家输出,其目的是减小甚至消除共产主义革命范式的影响,进而将“欠发达”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在这一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下,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意识形态性,要敏锐发现西方的理论陷阱,从而避免发展困境。
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为确保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战胜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理论的自信与自觉,在理论创新之途上不断前行,真正做到对理论自信的坚守。
1.理论自觉为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性认识
理论自信是在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对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正确性的坚信,对科学理论的民族性、人民性的坚守,对科学理论实践性、创新性的坚持。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深化理论自觉。高度的理论自觉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特征,也正是因为高度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坚定理论自信就要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理论学习为坚定理论自信强化思想武装
理论素养决定理性思维的层次,只有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才能提高理论素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他多次强调只有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补足精神上的“钙”,才能坚定我们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才能在任何复杂形势下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分辨各种理论陷阱、打破各种理论骗局、识破各种意识形态渗透伎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也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为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坚持学深、学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理性思维层次,为坚定理论自信强化思想武装。
3.与时俱进为坚定理论自信提供基本路径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始终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成功解决了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保证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深入挖掘了发展的本质,使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系列问题的创造性回答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行动上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品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科学性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的基本路径。
4.科学创新为坚定理论自信输入不竭动力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理论是问题的答案,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得以彰显。时代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因此,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观念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是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其与发展的时代现实相一致,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引领时代发展。因此,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不能将其观点、论断僵化运用,而是要积极地把握其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使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正是基于这一科学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好中国的实践经验、回答好中国实践的问题、解读好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只有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中国才能为世界和平、为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无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这些理论成果都在实践基础上推动了理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充分和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看中国、看世界,才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与适用性,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的伟大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理论具有高度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保赢得伟大斗争的全面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持与时俱进,发挥综合创新能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创新性,坚定理论自信,发挥理论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引领作用,使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引领中国人民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