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
摘 要: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对于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也不为过。所以多年来不管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还是高中教师,都对高考提起了足够的重视,用尽所有办法,采取所有策略开展教学,只为让高中生能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语文学科高考试题当中,写作独占分值的半壁江山,所以历来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极为重视。基于此,对新课改下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方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下;高考语文;作文备考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局势下,在素质教育理念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形势下,教育教学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不再过分重视课内知识的教学,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词汇积累,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重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经过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习,在汉语词汇的积累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储备量,同时经过了一定系统的写作训练,同时对社会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人生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具有一定水平的创新思维,因此高考当中的作文写作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重视学生自我理念的凸显,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学生普遍对作文教学心存畏惧,尽管传统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效率提升不是十分显著,广大语文教师也不能气馁,更应鼓起勇气,积极备战高考作文。
一、重视学生的日常素材积累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点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写作就是一种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所体会到的问题融合进作文题目当中,融合进作文写作过程当中,以作文题目为契机、为突破口,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是具有丰富内容、内涵的作文,才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日常的高考作文备考工作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多方面的积累,形成更加丰富的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铺垫。例如在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就拟定题目为《赞扬与责骂差别在哪儿》,列举了孔子弟子三千,所出能人无数,孔子本人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策略就是因材施教的实例,证明了差别待遇的重要性;阐述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所以需要进行差别教育的道理;列举了航天器的研发、汪洋的书画、廉颇与蔺相如对国家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里边的无数能人等具体的事例,说明差别待遇的重要性。正是这些仅仅围绕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才让整篇文章更加地具体、翔实,才让整篇文章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因此重视学生的日常素材的积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
高中生马上就要踏上高考战场,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学习了,他们是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振兴均系于他们身上,所以高中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具有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精到的观点,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更是社会、国家的要求。所以在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社会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据此说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2017年高考中,就是针对“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食品安全、高铁、空气污染等,从中选取出三个来呈现自己认识当中的中国;例如在2018年高考作文中,就提到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奧运会,提到了2013年的“精准扶贫”工程起动,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等,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高中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培养更加重视,所以在日常的语文备考工作中,组织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把握作文的具体写作要求
高考作文的要求,具有高度灵活而又相对精准的特点,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这是高度灵活的表现。同时写作过程中不得脱离所给材料,不许套作,不许抄袭,不许泄露个人信息,这又体现了其精准性。所以在高考作文备考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明确主题,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对材料进行解析,尽量保证作文的“出彩”,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而言之,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查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考语文备战工作的重心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写作信心,保证学生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江春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备考浅谈[J].新课程导学,2016(33).
[2]张晓松.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7):181.
[3]傅振宏.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方法[J].作文教学研究,2015(4):145-146.